才两岁,怪可怜的。
    再有就是幽州的孩子们了。
    幽州不是教育最普及的州,但一定是孩童入学率最高,和男女学生比例最接近的州。
    石勒自己读书困难,但喜欢听人说书。
    他知道学识的重要性,所以每日都会听一个时辰的书,他自己受过没有文化的苦,所以是最支持赵含章广建学堂,促民入学的。
    他凶名在外,政策也更加强硬,要求男女孩童只要适龄就必须入学,有发现家长阻挠孩子入学的,家长要被抓到军中服役的。
    家长们都吓死了,所以凡七岁以上的孩童,不论男女,都会被送到学堂里去,最少要读三年书。
    谁也不敢违背,生怕被石勒这个大魔头抓到牢里去。
    所以幽州明明人少,学堂却是开得最好的,赵含章为此还给他多拨了老师。
    她也知道他有些手段过激,但都睁只眼闭只眼的不管。
    甚至,她还想借鉴,她就找了赵程和陈四娘等人商量教育立法的事,“所有适龄的孩童,七岁以上,十四岁以下,未入过学的,一律要入学三年,不论男童女童,若有违反者,其长者要服役三月,直到孩童入学为止。”
    赵铭蹙眉道:“十四岁,年龄会不会太高了?”
    陈四娘:“臣觉得这个年龄正好,甚至还有些小,教育法中还当载明,允许所有向学之人进入学堂学习三年,不界定年龄、性别。”
    赵含章轻拍把手,赞道:“合该如此。”
    赵程也点头,有教无类,这个教育理念也是他推崇的。
    赵铭眉头紧蹙,常宁替他说出了为难之处,“陛下,钱。”
    赵含章道:“为了教育,不论付出多少钱都值得。”
    说到这里赵含章很是感叹,“我们的先生都是极伟大的人。”
    义务教育初期,受益的是百姓和国家,其中牺牲最大的就是在一线的老师了。
    国家因为财政有限,能给老师们薪资并不多。
    想到最近正在清点的私产,赵含章咬咬牙道:“朕的私产,从今年开始,不管是作坊、铺面、还是田产,除商队外,每年利润的两成都用于义务教育。”
    赵程和陈四娘大喜,立即道:“陛下英明。”
    只有赵铭和常宁一脸凝重,不过想到教育的重要性,还是应了下来。
    赵含章笑道:“民智则国智,则未来智,这笔钱,国家和朕出的都不亏,常宁,在教育上不要小气。”
    常宁应下。
    既然在教育上付出了这么多,那就得有成果,不然也太浪费钱了。
    常宁可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他看来,不论男女,只要能干活儿就能创造价值,价值会反哺国家。
    于是他最先支持这条惩罚性的教育法案,还提供了更具体的方法,“有父则罚父,无父便罚祖父,次之罚母,再次之,罚其十六岁及以上的兄长,凡有阻碍女童入学者,服役三月去修理河道、水利、道路,或者入军营服苦役,我想,天下不会再有阻拦女童上学的人。”
    世人很少阻止男童去读书。
    他们都知道读书是好事,所以再困难也会让家中的男孩入学,却会以要劳作,缺少劳动力之类的借口将女孩留在家中。
    好在此时是魏晋时期,女子身上压着的山还没后世那么高大,加之赵含章当了皇帝,朝中有许多女官,所以民间也慢慢有一股重女的风气。
    这条法令是最快通过的一条,且立即执行,没多久就登报,又经由郡县传播,全国的百姓都知道了。
    即便是偏僻乡村,里正也被叫到县衙,拿了一叠宣传手册回去传法。
    里正拥有很高的权利,他直接把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叫来,具体开会,具体学习。
    当知道七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女儿们也都要送进学堂读书,不然家里的大人就要去服役三月时,有人不满,却也不敢再阻拦家中的女儿入学。
    还胆战心惊的问道:“要是家里的女孩就是学不会,读不进去咋办?”
    “那也要送到学堂里去,”里正道:“不然衙门一律治罪。”
    见他们脸上不太服气,里正就道:“你们也知道,朝廷今年不发劳役,各村要是有意就自己组织人去挖沟渠和修路,所以县里的路坏得很,正等着人修呢。”
    “你们要是犯事,县衙巴不得呢,回头有县里的人下来检查,只要发现家中有适龄的孩子没去上学,你们就得到县里去服役。算一算吧,就算是九月开始服役,那也得干到明年一月,中间要是再停一段时间,正好卡在农耕的时候,一年的生计全都耽误了。”
    众人身子一颤,不敢怠慢,回家一清点,便捏着鼻子把孩子送到县里的学堂去。
    学堂里猛的一下增加两倍左右的学生,有女童,也有男童,其中女童人数是男童的数倍之多。
    学堂里的先生忙死了,各郡县的书局也忙起来,带着纸坊等相关产业都来了一趟产业大爆发。
    学堂自然不可能一下新建房屋,于是本来一个三十人的班级塞了六七十个学生,挤一挤就挤出位置来了。
    但来上学的孩子们都很安静,也很听话,此时他们大多都没书本,也没有笔墨纸砚,先生们便教他们如何制作沙盘,或是寻找合适的石板作为认字的工具。
    他最先教他们的是最简单的汉字,以及数数。
    赵含章之所以会定三年义务教育,是因为三年的时间可以将大部分常用字认完,知道简单的算术,还知道一些最简单的道理。
    现在的华国也只有这个能力,想要更进一步加长义务教育的时间,她还有得努力。
    全国的教育事业轰轰烈烈的展开来,没多久便迎来了学堂的第一次长假——秋收假。
    这也是赵含章登基以后发布的第一个长假。
    秋收假是不固定的,就在每年秋收最忙的那段时间,赵含章会一口气放七天假。
    不仅国子监下的几所大学,全国的学堂也都会放假,还有朝廷的官员,甚至地方官,也会放假秋收。
    赵含章希望每个家中种地的官员都要回家秋收,这才能知道当年秋收的情况,也能体验秋收的喜悦,以及农作的辛苦。
    赵含章自己就拎着镰刀去地里割水稻去了。
    这一季水稻是后面补种的,所以晚熟,此时都过重阳了,割完水稻还得播种冬小麦。
    赵含章弯腰站在田里,头上戴着大斗笠,手脚麻利的收割水稻,一向心灵手巧的傅庭涵速度比她慢多了。
    曾越和禁军侍卫们团团围着割过来,田埂上只零星站着十来个警戒的禁军。
    王氏深一脚浅一脚的带着人过来时,正碰上一身利落装扮的弘农公主和傅宣。
    她愣了一下,“公主?”
    弘农公主很少出现在人前,或许是为了减少和赵含章的矛盾,以免外人过度解读他们的关系,除了安王和琅琊王一家,她一心只经营自己的产业,几乎不与朝廷官员来往,更少进宫。
    王氏住进皇宫里一个多月了,也就赵含章登基那天宫宴上见过她一次。
    弘农公主福礼道:“拜见太后娘娘。”
    王氏手忙脚乱的扶住她,连忙问道:“公主来找含章是不是有事?我让人把她叫过来。”
    “不,”弘农公主连忙拦住她道:“本宫是听闻陛下在此秋收,所以来帮忙的。”
    她还自带了镰刀。
    傅宣一脸麻木的站在一旁,他们夫妻多年,就算是最落难的那几年,她也没下过农田啊。
    弘农公主虽然没耕作过,却知道耕作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知道皇帝作为表率的作用。
    既然连王氏都来了,她就不能不来。
    王氏一脸懵的带着她去找赵含章,她只是来送饭的,她没想下地割稻子啊。
    这两天都是如此,她女儿女婿在田里干活儿,她就坐在树荫下的席子上吃吃喝喝,顺便欣赏秋景,只当是秋游了。
    皇宫虽然很大,但住久了还是很闷的,此时王氏已经心生搬出皇宫,回家居住的想法,所以这两天逮着机会就跟着赵含章出宫。
    她只是想出宫,没想下地割稻子啊。
    她长这么大,拿过剪刀,拿过菜刀,就是没拿过镰刀啊。
    偷偷看了一眼走在一旁雄纠纠气昂昂的亲家母,王氏有点心虚。
    傅宣如果知道她心中所想,一定会告诉她,亲家母,甭慌,因为她和你一样的。
    第1304章 一起努力
    来清晒得脸都红了,正用袖子擦脸上的汗,看到太后,心中大喜,待看到跟在太后身旁的长公主,脸上的笑容一顿,连忙跑下田里找赵含章,“陛下,陛下,太后和长公主来了。”
    赵含章和傅庭涵直起腰来,一同默契的朝后看去,看到三人被簇拥而来,赵含章就叫上傅庭涵,“休息一会儿吧。”
    傅庭涵应下。
    王氏看到俩人上来松了一口气,连忙从宫女提着的篮子里拿出碗来给他们盛汤,“快来,我给你们做了酸梅汤。”
    见赵含章一脸的汗,王氏有些嫌弃,打了汤先递给傅庭涵,然后拿帕子给她擦去脸上的汗,“你真要把这片地的稻子都割了呀?”
    赵含章点头,“也没多少了,您看我们这么多人呢。”
    除了第一天她带着大臣们来意思意思割一点,参观参观外,这两天她可是都亲力亲为,从收割到把稻穗绑好抬出去,都是她带头干的。
    赵含章含笑看向弘农公主和傅宣,“父亲和母亲怎么来了?”
    弘农公主道:“听闻陛下在此收割水稻,我和驸马来帮忙。”
    赵含章点点头,没有拒绝,但还是先用过午饭再继续。
    赵含章一声令下,曾越就带着禁卫军们拎着镰刀出来,有士兵抬了一筐饼和两桶汤来。
    一人两个饼,一碗汤,大家领取后就或站或蹲在地上用午食。
    赵含章他们吃的是太后带来的午饭,一小篓馒头,配了三个菜,一个汤。
    王氏知道赵含章饭量大,所以特意多带了馒头,掀开竹篓子,外面用一层纱布包着,馒头还热气腾腾的,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
    赵含章先给三个长辈份,然后就把竹篓推给傅庭涵,她往士兵们的饭点那里走去。
    曾越正拿着一个饼在一旁啃,看到她过来,心领神会,从大筐里拿了两个给她。
    赵含章接过,问道:“你们够吗?”
    曾越:“够,每次伙房都会多做一些,这可是秋收,他们不敢短了我等的吃喝。”
    赵含章就放心的啃了一口,饼里还有剁碎的肉沫,拌上葱花烤的,别说,还真好吃。
    曾越见她吃得香,就把自己手上的递给她,赵含章推了回去,挥挥手走了,还冲看着她的禁卫军们挥挥手,“兄弟们放开肚子吃,等秋收假结束,朕请你们吃大餐!”
    禁卫军们一听,全都高兴的应下。
    赵含章拿着三个肉饼回到席子上,弘农公主这才回过神来,他们冒然来访,太后准备的午饭就不够吃了。

章节目录

魏晋干饭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郁雨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郁雨竹并收藏魏晋干饭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