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就天地坛而言,第一层外圆内方是外围的辟雍,天地坛的外部范围呈圆形,又有方形的城墙和四门。第二层外圆内方,则是大享殿圆形的圆台和建筑外壁,以及它内部分割出来的方型屋子。
    大享殿之内最大的方型屋子,被称作太室。在太室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分别被称为明堂、玄堂、青阳、总章。底层、中间层,共有“五室、九室、十二堂、八个”的布局讲究,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等,构成浓烈的象征意味。
    现在,大明天子在那象征“地”的第二层圆台上,安排揭幕了一共八尊铜人。
    每个铜人都一样高,用担任主持的严嵩的话来说:“其高为三九二距零七,其重为九九八十一斤,分毫不差。內腹中空,吞吐天地浩然之气;手托升斗,蕴藏一方沃土,重凡一斤,取自八方!”
    铜人手里托着的,先是一个小亭子一般的盛具。而其内,才放了一个透明玻璃制的标准升斗,其中装了土壤。
    诸藩使臣知道,大明宣交使启程回京时都取了些当地土壤。
    然而现在藩属国这么多,这里却只有八尊铜人。
    其后揭幕的,又是位于明堂通往太室的影壁——后土壁。
    这一面宽达十距、高达五距的影壁以金属为宽,以玻璃为面,挡住了其后的各色土壤。
    这些土壤,大体被分割为日、月、星、底四种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土壤色泽都不尽相同。而用来勾勒出日、月、星三辰轮廓的,则是金、银、铜三色金属。
    看得出来,那圆弧、支线,都圆润或准直。
    朱厚熜朗声吟诵:“今年,朕制告天下,以煌煌青史明载之共和元年为始,称公元二三八二年。”
    “今年,朕取诸藩国沃土,以合乎天理之度量准衡,献中国及八方后土于天地。”
    “朕承天命,御极守土二十又二载,治政安民无有懈怠。先贤教诲,天下大同不敢或忘;君臣同心,四海殷富誓为众志。”
    “今宗藩同祭天地,朕承万民众望,告以秉国二十二载之成效……”
    在明堂内外,大明皇帝述说着他和群臣二十余年来的功绩。
    通传声中,让诸藩使臣感觉到不同的,是大明天子所讲述内容中丰富的数字。
    杨慎自然听得清楚,他听着也有点恍惚。
    正德十六年,这位天子还是少年时,他从他当时担任首辅的父亲嘴里自然也曾听过许多数字。
    当年隐匿了多少田土和人丁?这虽然只是旧制的结果,但从皇帝口中向天地禀述出来后,还是显得大明的田土人丁都扩大了很多。
    财政收入、商贸规模、水利工程、钢铁等重要工业品产量、直道驰道里程……
    落在诸藩使臣耳中,这是大明天子对于天朝国力的直观阐述。
    他们不知道这些数字是真是假,但天文数字一般的规模哪怕折半再折半,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以企及之数。
    朱厚熜做了“工作报告”般的“禀告”,最后才来到了收尾。
    “天下万民,仍不足称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中国内外,宗藩发展参差不齐、三五敌酋逆流而行。”
    “朕参悟天、物、人三理,怀抱造福天下万民之志,今日既告天地,亦晓谕八方敌友。”
    “中华人民皇宪大明国,是为文明大国。上国之尊,非因国富兵强;实因以民为贵,四海归心!”
    “逆万民心之所向,与文明大国为敌者,朕必吊民伐罪。”
    “慕文明国之教化,以达者为先习练者,朕必不吝帮扶。”
    “诸国万民,共聆朕谕。”
    “四海和而不同,不必如一,然中外和定、互通有无、百姓安居乐业,此百利之基。”
    “八方圈地自矜,纵欲忘民,则久而生乱、祸国殃邻、域内生灵涂炭,此百害之先。”
    “今携诸国使臣祭告天地,而后共定商约、和平大计,万事以民为重。”
    “既奉中国为宗主,宗藩百姓皆朕子民。”
    “害朕子民者,虽远必诛!”
    “佑朕子民者,不吝嘉赏!”
    在诸藩使臣听来,说了那么多务实的内容、宣扬大明实力之后,大明天子咄咄逼人、睥睨八方的气势已经很明显。
    今天的一切都显露出一个意思:臣服。
    若想求个册封加强王权正统,就要接受自己的子民也是大明子民这个设定。
    若求了册封又不按大明的要求来,“以民为贵”,同样是害民而应被诛的罪臣。
    若想就此脱离大明藩属的身份,那更是将直接成为大明的敌人,周边不安稳的存在。
    朱厚熜放下了并不是章句规整的祭文,转身走出明堂之外,接受内外诸臣跪拜。
    此时此刻,他的目光平静,但霸道气息一点也不掩饰。
    时代不曾给他束缚,而他认定了在做应该做的事。
    无需纠结于对错,至少相比起现在大明之外的太多“王”,朱厚熜定能带来一些更快的发展。
    用更好的技术和制度,取得更好的发展,这就是硬道理。
    正事,是明天才开始谈。
    但今天,要先表明态度。
    祭祀完了天地,朱厚熜可以不用继续斋戒了。
    这天夜里,摆驾回宫,赐宴诸藩使臣!
    第472章 公敌倭患声讨宴
    乾清宫歌舞升平。
    这是赴宴使臣们的感受:凛冬将至,兵戈铮铮。大明礼交部曲艺司的大家们歌舞虽好,但太平不存于诸藩使臣们的心间。
    从乾清门到乾清宫正殿的甬道上,高出地面的通道被布置成了舞台。
    而大明重臣及诸藩使臣,则分坐于乾清宫正殿外的平台上。
    献艺御前,曲艺司的乐师、歌者、舞者自然卖力非常。
    气氛本来“很好”,直到有人失声痛哭。
    随着哭声越来越悲痛,朱厚熜看过去之后,示意了一下黄锦。
    乐声稍停,舞女施礼先退下,场面安静了下来,那人则还在痛哭,却也离了席,对着大明天子端坐的方向跪了下来。
    “外臣失仪,还请陛下降罪。”
    朱厚熜微微点了点头,而后长叹一声:“毛将军可是因此时乐景而起哀心,想起琉球?”
    “陛下明鉴,外臣正是有感于此。想到王上生死未卜、琉球百姓正遭掳虐、外臣家小恐已罹难,悲从中来。”
    “既然如此,何罪之有?”
    朱厚熜让他起来重新落座,然后缓缓看了看远近不等的各藩使臣。
    “今日本只是赐宴诸卿,共叙情谊。然此刻琉球已遭劫难,朝鲜也饱受倭患侵扰。即便是大明双屿港,前些时日也再现倭寇作乱。”
    朱厚熜又看了看李山希,看了看莫登庸的儿子莫中正,也看了看阮淦的女婿郑检,还有莽瑞体的妹婿莽应龙。
    顿了顿之后,他才看向满剌加王国的后裔所建立的柔佛国主。这一次,柔佛国主苏丹阿拉乌德丁亲自来了。
    “昔年,欧罗巴的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灭了满剌加。朕御极之初,便见到柔佛国主后裔奏请求援。诸藩奉大明为宗主,大明自然难以置之不理。然诸藩地远,大明劳师远征事小,如何根除后患,至少一战保上几十上百年太平,那就难了。阿拉乌德丁,你幼年流亡,这段往事记得最清楚,不妨对诸位使臣讲讲吧。”
    “是,伟大的皇帝陛下……”阿拉乌德丁站起身来弯了弯腰,开始娓娓道来。
    自有通译帮他通传。那段往事,阿拉乌德丁自己怎么想,旁边的亚齐等苏丹国使臣怎么想,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但当年葡萄牙人战舰到来,确实是横扫之势。
    满剌加王室残裔成为丧家之犬,先丢了最核心的马六甲城一带,又丢了林加群岛和宾坦岛。
    原先的满剌加王国分崩离析,多出了一些小国家。如果大明没有插手其中,最后满剌加王室后裔据有的柔佛也最终被亚齐所攻破。
    现在嘛,马六甲被大明改成了南洋都护府,由大明直接管理。
    欧洲的战舰和商人,已经被挡在马六甲以西。
    旁边的这诸多小国,虽然疆域还是不分明,却都享受着与大明、与琉球和朝鲜、与欧洲商人贸易的红利,暂时安定。
    “若无上国败服西夷,柔佛焉能存续?如今上国以南洋都护府天兵慑服西夷及海寇,南洋诸国俱感天恩。”
    阿拉乌德丁说完,路易斯这个葡萄牙大使虽不是大明藩属国,但受邀来此的他也感觉到有点不自在。
    同时,他也只能心中长叹。
    若没有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插手南洋,以果阿和马六甲为支点,葡萄牙在东方将能获得何等巨大的利益?
    但是没法假设。那个时候,大明坚决不与葡萄牙进行贸易,海贸的规模远没有现在大。路易斯只是想,如果当初没有失败,如果当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和方式,也许最终还是能够与开始进行海洋贸易的大明实现通商。那样的话……葡萄牙的未来才是不可限量。
    如今嘛,倒也不算最坏的结果,仍旧垄断着通往东方的海上商路,开辟了巴西,也希望借助东方帝国强大的实力尝试逐鹿欧洲。
    朱厚熜等阿拉乌德丁说完,又举了第二个例子。
    这一次,是让莽瑞体的妹婿莽应龙来说话。
    曾经的孟养、孟定、木邦三司与蒲甘王朝的恩怨,新的东吁王国怎么建立的,这个故事里也有大明的身影。
    在南洋,是大明出手与域外的葡萄牙争战,最终奠定了南洋的新秩序。
    在外滇,则是大明与藩属一同出手,敲打其他不安分的藩属。一战之后,孟定彻底消失,孟养、木邦虽然仍在,但实力大损。
    莽应龙知道他大舅哥的志向,要重建强盛的缅人王朝。但在如今外滇的局势里,年轻的他现在只能谨慎地说着话,称颂着大明天子对外滇诸族子民的恩德。
    朱厚熜则又举了第三个例子,看着李山希说道:“朝鲜国主之子海安君李山希,昔年初次出使大明,出口成章、举止有礼,朕颇为欣赏。然随后得知,朝鲜国内王储之争甚嚣尘上。朝鲜素来恭顺,朕为免朝鲜上下误以为大明欲干涉其事,劝海安君归了国。李山希,你也跟大家讲讲当时的事吧。”
    “……外臣遵命。”李山希眼角的余光看了看尹元老,心中苦笑不已。
    王储之争这种事,怎么就当着这么多藩国使臣的面说得这么直白呢?还“甚嚣尘上”。
    但是大明皇帝要他讲一讲当时的往事,李山希还是只能尴尬地简略说了说。
    大概是要彰显上国本无意诸藩权争、宽宏仁义吧?
    朱厚熜最后才看向莫中正和郑检。
    “交趾内乱,也是大明出面,让你们两家订立了和约。”朱厚熜长叹一口气,“莫登庸登位请封,在朕看来实在是篡臣狂妄。黎氏有此一劫,也因德政不修。只是你们都不能尽得交趾民心,而征战不休,百姓何辜?听说莫登庸薨逝,你们又有争端?”
    莫中正心头一凛。

章节目录

靖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冬三十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冬三十娘并收藏靖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