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112
两道诏书,一道是江垣的任命诏书,另一道则是蜜娘的诰命诏书。
江垣还是留在兵部,连越两级升为从四品尚书左丞,兵部这一回办事得当,上头不少人都升迁了,兵部空出不少职位,江垣还年轻,元武帝有意压制几分,没得让他太扎眼,不过从五品升至从四品,这般年纪,已经非常醒目了。
蜜娘亦是得了四品恭人的诰命,年幼时曾见父亲授官时,好婆得七品孺人的诰命便是激动地痛哭流涕,全家皆开心不已,如今她拿到的是四品恭人,再是环顾一圈,一家人各态百出,嫉妒有之,巴结有之,且也就张氏和林氏当真是替他们高兴的。
张氏给宣读旨意的太监塞上两个大红包,道:“麻烦公公了。”
“夫人客气了,这是咱家的荣幸。”公公客气地收下了,又是说了一番吉利的话,回宫去回话了。
蜜娘受了林氏的道喜,其他妯娌也纷纷上前同她贺喜,蜜娘笑意盈盈都收下了。
元武帝给江垣放了三日的假,怀远侯和江圭早就去上职了,张氏当场下令,下人们都赏五两银子。
江垣和蜜娘本打算今日去沈家,原本以为今日是不可能了,谁知祭告祖先之后,张氏道:“你们今日不是要去沈家吗?快去吧,晚上早些归来。”
蜜娘惊喜地看向她,又是犹豫几下,“还没有去给祖母请安报喜?”
“母亲不会介意这些的,母亲身子不好,也不喜人打扰。你们就去吧,亲家公亲家母许久未见你们,应是惦念得很。”
蜜娘看向江垣,江垣点点头,同张氏谢道:“谢谢母亲。”
蜜娘朝张氏感激一笑,道:“谢谢母亲,我们会早些归来的。”
张氏望着她甜甜的小梨涡,不说话,面色有些不自然,轻轻嗯了一声。
沈三和江氏自然是欣喜不已,因江垣忙碌,蜜娘又初为人妇,江氏叮嘱她,不要无缘无故常常回娘家,江氏如何不念她,可嫁了人,就是人家的媳妇了。
两人立即吩咐了下去,中午再添些菜,范先生亦是想念得紧,可终究是难于出口,只能一个劲地打量她,只见她面色红润,应是过得不差,心里头万般滋味却是不能宣之于口。
蜜娘先是围观了一下陈令茹的肚子,陈令茹肚子当真是非常大了,这些日子大伙儿都时刻关照着她,生怕她一个不注意,蜜娘见过几个堂嫂的肚子,比她大的也不是没有,可就是见着她的最紧张,许是肚子里头是自己的亲侄子亲侄女。
陈令茹自个儿站着也看不到自己的脚尖,抱着个肚子就像捧着个大西瓜,郁闷地说:“这小魔星怎么的还不出出来。”
说罢摸了摸自己的脸,因着这个小魔头,脸都黄了许多。
“大夫有没有说什么时候。”蜜娘有些同情地望着她,她虽没办法常来,但通着书信,陈令茹常常同她抱怨如今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还不能出去,想想她素日里头那般快活,自从有了身孕,沈兴淮也拘着她了。
起先他们在蘇州府,曾氏过来照料,派了个有经验的婆子来看顾她,一是照顾她身子,二是看着她不让她上蹿下跳。现如今还加了个闵姑姑,闵姑姑最善调养妇人的身子,她一来,原本因为孕吐而消瘦下去的肉立即就长了回来。
江氏道:“快了,应该就是这个月了。”
闵姑姑笑着说:“少夫人这一胎怀相极好,应是不用受太大的罪,她这般年纪本就是最好了。”
江氏又是想起了什么,一个劲地往蜜娘肚子那儿看,恰是昨日提到了儿子这个事儿,蜜娘便是知道她是何意,装作无所知的样子,低头喝茶,耳根子却是慢慢地红了。
男人们在,江氏也不好问她,只是絮絮叨叨地说起了老家的事儿,夏至姐终于又怀孕了,如果是个男孩,就要姓沈,花氏喜极而泣,大家也都替他们高兴,江氏唏嘘不已,道:“……你二姆妈这一辈子就看不开这件事儿,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你说这人一辈子,其实过完了也就过完了,谁能知道死后会去哪里,何必死追着这儿子的事情不放,累得半辈子苦……”
蜜娘还记得花氏一直喝那个苦苦的药,以为二伯母是得了病,事实上小的时候二伯母总是苦着一张脸,待秋分也不大好,虽然大伯母更凶一些,她反而更不喜欢二伯母。后来大了些,懂事了,便觉她可怜,她觉得自己命苦,可大家是觉得她这个想法很可怜。
江氏想起自己父母,他们宁愿不要过继,一心为她打算,江氏心中便是充满了感激,目光落在蜜娘身上:“哎,你阿公阿乌想得开,不强求这些,倒也是巧,你嫁了个姓江的,以后生个孩子,也能算是你阿公阿乌的后代……”
女人们扯着家常,男人聊正事。
江垣同沈三和范先生说着那兵演,范先生难得对他和颜悦色,面上是蜜娘从未见过的神采:“那群蒙古佬,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只可惜那荒蛮之地,也只有蒙古人才能存活。然其野心极大,不可放置不管,需时常压制。”
范先生虽远离朝堂久矣,可当年毕竟是叱咤朝堂之人,且不过回京几时已然了解甚多。
江垣恭敬地询问他一些对策,范先生摸着胡子,表情欣然,他当年能护助皇帝,保他一路登上皇位,自不可能是泛滥之辈,他的经验难能宝贵,范先生如鱼得水,越说越兴奋。
沈三虽不是这官场之人,可这些年结交江湖之辈颇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并非等闲之辈,见解非凡,男人嘛总是有一颗热衷疆场的心,他走的路子就比较野,言语间也没得范先生这般正派。
可野路子有野路子的好,江垣虚心接受。
且是越说越带劲,还是到了饭点,下人过来提醒,才意犹未尽地收了话,吃过饭,范先生拉着她去书房改画,之前两人一道画了一系列的运河图,范先生这些日子又拿出来改一改,蜜娘的画作他没法下手,也只有她亲自来改。
到了书房,蜜娘就腻着他可劲地撒娇,上回将他灌醉硬是把他留了下来,可这喝醉了的人毕竟信不得,蜜娘还是怕他突然走掉。
范先生故作嫌弃,道:“这般大的人哩,还腻着我,还当是小时候呢。”
“不嘛,在阿公这儿我就是个小孩子,长不大了。”蜜娘抱着他的手臂,甜滋滋地冲着他笑。
范先生心肠百味,道:“自己也都要做母亲的人了,还这般孩子气,你阿哥的孩子都快出来了……”
蜜娘撅起嘴:“你不疼我了吗?”
“哼,你小时候还乖些,大了,连我都下套子,同你那心眼子多的爹一模一样。”范先生冷哼一声,你说一个人在同一个路子上栽跟头是什么感觉,范先生又是想起当年初到沈家时,那黑心黑肺的女婿激得他应了下来,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当真是欢喜,如同又有了一个家,可又被同一个人同一个法子给坑了,仍旧那般不爽。
蜜娘作伤心状,泫泪欲滴,“我不想阿公走,幼时我不知您同我没得血缘,可这么多年下来,你同我亲长没得区别,教我读书习字,作诗作画,您当初若是作好了那离开的准备,又何必待我至亲至善,我如何舍得您一人孤老……”
她起先没得那般伤心,可越说她越是往难过,一想到他要在蘇州府一个人终老,她心里头就是难受得紧,到最后忍不住真心地哭了起来。
范先生哪儿还有气,忙是哄她:“阿公这不是不走了吗?我这辈子,待亲儿也没得待你这般亲厚,如何舍的得你,哎呀,晓哭了晓哭了。”
说到最后范先生都带了蘇州话。
蜜娘抹了把眼泪,撇过头去,吸了吸鼻子。
范先生摸着她的头,叹息一声:“这辈子有你这磨人精,阿公怎么也不算孤老,不走了不走了,一把老骨头了,怎么着也要看着你生孩子,不受人欺负,孙子是看不到了……”
蜜娘转哭为笑,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带着鼻音道:“哪里看不到哩,阿公你长命百岁,肯定看得到,你以后还要教我孩子呢,别人我信不过,阿公你最好,以后我和阿垣分家出去,我就接你过来,我和阿垣给您养老,我就是您的孩子,阿垣叫你一声姑爷爷,我和阿垣的孩子就是您的后辈。”
范先生心里头暖融融的,听得分家之言,皱了皱眉,道:“分家之言在外头切勿乱说,你上头祖母公婆皆在的,慎行慎言。”
蜜娘张了张嘴,迟疑几分,“阿公,昨日……祖母已经开始主持分家的事情了,祖母,怕是不大好。”
范先生身形一震,眼眶慢慢湿了。
蜜娘同他诉说了一些,范先生惋惜道:“哎,娶妻娶贤,嫂嫂这几个儿子都是孝顺没得坏心的,只是这家里头人多了,就是心眼子杂。”
他素来敬重这个妻嫂,人到暮年,终是有这么一回,他自嘲地想,果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妻子去世后,他出京万念俱灰,想着客死他乡也并非不好,谁知兜兜转转,人还活的好好的。
生死由天,范先生伤怀了一会儿,又是恢复了常态,蜜娘怕他伤心,卖乖撒娇,这一下午都没个效率,才修完一幅画,范先生嫌弃不已,轰着她回家去了。
兵演之事上边都是传了个遍,江垣也成功地多了一批崇拜者,蜜娘突然间地成了真相交际的对象,那请帖有厚厚的一打。
可百姓间却不知兵演,亦不知什么蒙古公爵,他们只知某一日那山头突然间炸了,京城震动两下,有那迷信之人便是传言,神仙怒,将降罪人间。
更有说,那儿山神怒了,便是踢翻了那山。
越穿越是千奇百怪,这有心之人便是寻着了机会,暗暗鼓动那耀眼,直指江垣和太子。
第113章 113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温饱线上的人怎么都不会去想读个书,所以文化程度越往上人数越少,最下边的愚民总是多于智者。
那穿得像模像样的,再加上有心人鼓动,谣言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就遍布
“……那山头啊,是一种武器,炸山呢!造孽哟,这得罪了山神,倒霉的还不是咱们老百姓,据说呀,那山周围已经寸草不生了!”
“过不了多久,这山神就要发怒,必有祸事啊!”
京中人人自危,甚是有人已经开始准备逃灾了,京中人心鼓动,上头如何不知,元武帝大发雷霆,蒙古各公爵刚献上朝贡,便就有这番言辞,不管是针对太子还是针对江垣,元武帝都不乐意,百姓如何知道那么多,定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先是派人平息谣言,再彻查此事。
江垣照常到兵部上值,路上却是遇刁民砸番茄和烂菜叶子,长吉气愤道:“少爷为国为民,他们就这般对您!那谣言也就那帮子蠢得才信!”
江垣摆了摆手,望向路旁那些老人,穿的也不算差,面上愤然,见他看过来,就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江垣内心如同打翻了五味,可看他花白的头发,终是叹息一声,“算了,赶紧走吧,何必同他们计较。”
沈兴淮听闻他的遭遇,翰林院皆传了个遍,爱国志士痛心疾首高呼:“愚民误国啊!江大人何等功劳,竟是被唾,可不心寒栽?”
心寒吗?大底有之吧,为国利器,一场兵演就可以换得未来十几二十年左右的边境平安,毁的只是一座小山头,可若是发动战事,边关死去的,就是成千上万的战事。
可平民百姓皆不知,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生死以及神明,他们不知蒙古公国蠢蠢欲动,此番兵器可挡多少兵马,换的一方安宁。但这能怪他们吗?教育的缺失,导致眼界的狭窄,再加上消息闭塞,顶多都是听一些传言,又能知晓些什么。
如果有的选择,谁又不想做个懂知识的上层人士,然而有些事情从一出生开始就是没得选择的,这就是可悲又可叹之处。
翰林院的年轻人们义愤填膺,文人便是这般,高兴时写文作诗纪念一番,伤心时发一番牢骚,生气时言语攻击,粗鲁骂人之言不会,拐着弯讽刺辛辣至极。
沈兴淮这些年因没了科举,甚少写诗赋了,多是写策论。他喜欢写一些实际一些的东西,有心留些东西给后世,只要朝中发生的一些事,他都会以策论的形式写下来,再引申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如若这些东西能够传到以后,大底也是研究资料了。
别人看到的是愚民误国,沈兴淮想到的是教育,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以及迷信,教育和国民素质肯定是挂钩的,教育普及了,思想文化的潮流才能迎来,许多事情不是兵器和制度的问题,本质上是思想的,只有国民的思想才是最大的推动力,可若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思想程度定不会有多深刻。
其次,西方是理性文化,所以能够孕育科学,而东方的文化,就比较捉摸不透,很多东西都不能量化。沈兴淮没得那般大的能耐改变世界,只能尽自己所能及之力,去推动这些事物的发展。
他甚至想过普及义务教育,但此事如今定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上层出于利益考虑,定是不可能答应的,其次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底蕴支持。
谣言穿的快,嘴长在别的嘴上,想压制也不是那么容易,但上头想要压制,风声定会比以往小上许多。
沈三自是不乐意女婿被这般诬赖,他的春芳歇又向来得读书人拥护,读书人自然不是那些愚民,稍微提点一番,便是知事。可读书人知晓有何用,市井上还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居多。
且是几日下来,风声也就停了一些,此时却是爆出孙广义以权压人的事情,被告发到了京城,且是两年多未有孙广义的消息,大伙都是一脸惊愕。
孙广义是这一届的状元,因为年纪比大家都大,所以选择了外放,以状元的身份,他外放的职位很不错,直接是以从五品起步的。
沈兴淮还记得当初那个善良忠厚的人同他说,他是家乡人供出来状元,想回报家乡人。他外放并没有回家乡,是在隔壁府洲。
朝廷很快就派人下去调查,孙广义外放之地是南边,说地难听一些就是南蛮之地,都是些未开化之人,那边巫医横行,人生了病,不正正经经地看病,去祭祀巫祖,孙广义年幼时深受其害,做官之后下决心想要铲除这个陋习。
奈何民众不配合,他烧了巫祖庙,被当地的巫医联合起来鼓动民众一道策反他。
沈兴淮虽与他相处不久,可有着同届的情谊,又是不忍他就此折落,同郑宽两在京城替他打点了一番,且是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
“孙兄人是好人,可是有时候好人难做呐……”郑宽低叹道,眼中有些黯然。
沈兴淮心中难受,如果按他所想,孙兄根本没有做错什么,巫医害人,本就该除,可朝廷必须得考虑民意,民众策反孙兄,不得民心,就是错。
沈兴淮心里头不快,且是怏怏地归了家,看到陈令茹大大的肚子,他又调整了几分心情,他在这世上行事万般小心,皆是为了家人,摸着肚子,肚中的孩子又是调皮地踢了他几脚,妻子埋怨这是个小魔星,他微微一笑。
因心中有所思,饭亦吃的不得劲,江氏便问道:“淮哥今日是怎么的了?心事重重的,可是出了什么事儿?”
沈三道:“你不妨说说,指不定范先生也能想想法子。”
沈兴淮将孙广义之事告之,范先生蹙眉,“那地儿我曾去过,怎么说呢,民风淳朴,可,有时候亦是冥顽不化,但凡涉及他们之信仰,你若说一个不好,他们便是变了个脸色。那人,太过激进了,一地风俗之形成,没个几百年不可能形成。想要破陋习,如何是一朝一夕之事。”
沈兴淮认同这一点,“孙兄的确太过冒进了,烧人巫祖庙就犹如烧了寺庙。人之所以愚昧,并非因为巫祖庙,而是所思所想。”
沈三又是想起江垣之事,冷笑言:“要我说,愚昧之人,他是不觉自己愚昧的,只觉自己天下顶顶聪明,你如何能同他讲正常人的道理,用另一个相反的谣言去洗刷他的脑袋,才是最管用的。”
洗脑?沈兴淮忍俊不禁,且是脑中噼里啪啦灵光一现,沈三说的话虽是歪门邪道,可有句话说得对,洗脑才是最管用的,他觉得这不对,你就天天给他说这是对的,久而久之,他的脑袋就掰过来了。
沈兴淮想到了一样的东西——报纸。
报纸刚流行的时候,这是消息流通最广的渠道,吃饭的时候可以看,走路可以看,坐车可以看,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纸质传媒就是传播最广的方式。
范先生还在同沈三说道,沈兴淮情绪克制,此时却是激动得脸通红,呼吸急促。
赶紧吃过饭,打断范先生和沈三的争论,请他们到书房一聚商议。
两道诏书,一道是江垣的任命诏书,另一道则是蜜娘的诰命诏书。
江垣还是留在兵部,连越两级升为从四品尚书左丞,兵部这一回办事得当,上头不少人都升迁了,兵部空出不少职位,江垣还年轻,元武帝有意压制几分,没得让他太扎眼,不过从五品升至从四品,这般年纪,已经非常醒目了。
蜜娘亦是得了四品恭人的诰命,年幼时曾见父亲授官时,好婆得七品孺人的诰命便是激动地痛哭流涕,全家皆开心不已,如今她拿到的是四品恭人,再是环顾一圈,一家人各态百出,嫉妒有之,巴结有之,且也就张氏和林氏当真是替他们高兴的。
张氏给宣读旨意的太监塞上两个大红包,道:“麻烦公公了。”
“夫人客气了,这是咱家的荣幸。”公公客气地收下了,又是说了一番吉利的话,回宫去回话了。
蜜娘受了林氏的道喜,其他妯娌也纷纷上前同她贺喜,蜜娘笑意盈盈都收下了。
元武帝给江垣放了三日的假,怀远侯和江圭早就去上职了,张氏当场下令,下人们都赏五两银子。
江垣和蜜娘本打算今日去沈家,原本以为今日是不可能了,谁知祭告祖先之后,张氏道:“你们今日不是要去沈家吗?快去吧,晚上早些归来。”
蜜娘惊喜地看向她,又是犹豫几下,“还没有去给祖母请安报喜?”
“母亲不会介意这些的,母亲身子不好,也不喜人打扰。你们就去吧,亲家公亲家母许久未见你们,应是惦念得很。”
蜜娘看向江垣,江垣点点头,同张氏谢道:“谢谢母亲。”
蜜娘朝张氏感激一笑,道:“谢谢母亲,我们会早些归来的。”
张氏望着她甜甜的小梨涡,不说话,面色有些不自然,轻轻嗯了一声。
沈三和江氏自然是欣喜不已,因江垣忙碌,蜜娘又初为人妇,江氏叮嘱她,不要无缘无故常常回娘家,江氏如何不念她,可嫁了人,就是人家的媳妇了。
两人立即吩咐了下去,中午再添些菜,范先生亦是想念得紧,可终究是难于出口,只能一个劲地打量她,只见她面色红润,应是过得不差,心里头万般滋味却是不能宣之于口。
蜜娘先是围观了一下陈令茹的肚子,陈令茹肚子当真是非常大了,这些日子大伙儿都时刻关照着她,生怕她一个不注意,蜜娘见过几个堂嫂的肚子,比她大的也不是没有,可就是见着她的最紧张,许是肚子里头是自己的亲侄子亲侄女。
陈令茹自个儿站着也看不到自己的脚尖,抱着个肚子就像捧着个大西瓜,郁闷地说:“这小魔星怎么的还不出出来。”
说罢摸了摸自己的脸,因着这个小魔头,脸都黄了许多。
“大夫有没有说什么时候。”蜜娘有些同情地望着她,她虽没办法常来,但通着书信,陈令茹常常同她抱怨如今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还不能出去,想想她素日里头那般快活,自从有了身孕,沈兴淮也拘着她了。
起先他们在蘇州府,曾氏过来照料,派了个有经验的婆子来看顾她,一是照顾她身子,二是看着她不让她上蹿下跳。现如今还加了个闵姑姑,闵姑姑最善调养妇人的身子,她一来,原本因为孕吐而消瘦下去的肉立即就长了回来。
江氏道:“快了,应该就是这个月了。”
闵姑姑笑着说:“少夫人这一胎怀相极好,应是不用受太大的罪,她这般年纪本就是最好了。”
江氏又是想起了什么,一个劲地往蜜娘肚子那儿看,恰是昨日提到了儿子这个事儿,蜜娘便是知道她是何意,装作无所知的样子,低头喝茶,耳根子却是慢慢地红了。
男人们在,江氏也不好问她,只是絮絮叨叨地说起了老家的事儿,夏至姐终于又怀孕了,如果是个男孩,就要姓沈,花氏喜极而泣,大家也都替他们高兴,江氏唏嘘不已,道:“……你二姆妈这一辈子就看不开这件事儿,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你说这人一辈子,其实过完了也就过完了,谁能知道死后会去哪里,何必死追着这儿子的事情不放,累得半辈子苦……”
蜜娘还记得花氏一直喝那个苦苦的药,以为二伯母是得了病,事实上小的时候二伯母总是苦着一张脸,待秋分也不大好,虽然大伯母更凶一些,她反而更不喜欢二伯母。后来大了些,懂事了,便觉她可怜,她觉得自己命苦,可大家是觉得她这个想法很可怜。
江氏想起自己父母,他们宁愿不要过继,一心为她打算,江氏心中便是充满了感激,目光落在蜜娘身上:“哎,你阿公阿乌想得开,不强求这些,倒也是巧,你嫁了个姓江的,以后生个孩子,也能算是你阿公阿乌的后代……”
女人们扯着家常,男人聊正事。
江垣同沈三和范先生说着那兵演,范先生难得对他和颜悦色,面上是蜜娘从未见过的神采:“那群蒙古佬,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只可惜那荒蛮之地,也只有蒙古人才能存活。然其野心极大,不可放置不管,需时常压制。”
范先生虽远离朝堂久矣,可当年毕竟是叱咤朝堂之人,且不过回京几时已然了解甚多。
江垣恭敬地询问他一些对策,范先生摸着胡子,表情欣然,他当年能护助皇帝,保他一路登上皇位,自不可能是泛滥之辈,他的经验难能宝贵,范先生如鱼得水,越说越兴奋。
沈三虽不是这官场之人,可这些年结交江湖之辈颇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并非等闲之辈,见解非凡,男人嘛总是有一颗热衷疆场的心,他走的路子就比较野,言语间也没得范先生这般正派。
可野路子有野路子的好,江垣虚心接受。
且是越说越带劲,还是到了饭点,下人过来提醒,才意犹未尽地收了话,吃过饭,范先生拉着她去书房改画,之前两人一道画了一系列的运河图,范先生这些日子又拿出来改一改,蜜娘的画作他没法下手,也只有她亲自来改。
到了书房,蜜娘就腻着他可劲地撒娇,上回将他灌醉硬是把他留了下来,可这喝醉了的人毕竟信不得,蜜娘还是怕他突然走掉。
范先生故作嫌弃,道:“这般大的人哩,还腻着我,还当是小时候呢。”
“不嘛,在阿公这儿我就是个小孩子,长不大了。”蜜娘抱着他的手臂,甜滋滋地冲着他笑。
范先生心肠百味,道:“自己也都要做母亲的人了,还这般孩子气,你阿哥的孩子都快出来了……”
蜜娘撅起嘴:“你不疼我了吗?”
“哼,你小时候还乖些,大了,连我都下套子,同你那心眼子多的爹一模一样。”范先生冷哼一声,你说一个人在同一个路子上栽跟头是什么感觉,范先生又是想起当年初到沈家时,那黑心黑肺的女婿激得他应了下来,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当真是欢喜,如同又有了一个家,可又被同一个人同一个法子给坑了,仍旧那般不爽。
蜜娘作伤心状,泫泪欲滴,“我不想阿公走,幼时我不知您同我没得血缘,可这么多年下来,你同我亲长没得区别,教我读书习字,作诗作画,您当初若是作好了那离开的准备,又何必待我至亲至善,我如何舍得您一人孤老……”
她起先没得那般伤心,可越说她越是往难过,一想到他要在蘇州府一个人终老,她心里头就是难受得紧,到最后忍不住真心地哭了起来。
范先生哪儿还有气,忙是哄她:“阿公这不是不走了吗?我这辈子,待亲儿也没得待你这般亲厚,如何舍的得你,哎呀,晓哭了晓哭了。”
说到最后范先生都带了蘇州话。
蜜娘抹了把眼泪,撇过头去,吸了吸鼻子。
范先生摸着她的头,叹息一声:“这辈子有你这磨人精,阿公怎么也不算孤老,不走了不走了,一把老骨头了,怎么着也要看着你生孩子,不受人欺负,孙子是看不到了……”
蜜娘转哭为笑,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带着鼻音道:“哪里看不到哩,阿公你长命百岁,肯定看得到,你以后还要教我孩子呢,别人我信不过,阿公你最好,以后我和阿垣分家出去,我就接你过来,我和阿垣给您养老,我就是您的孩子,阿垣叫你一声姑爷爷,我和阿垣的孩子就是您的后辈。”
范先生心里头暖融融的,听得分家之言,皱了皱眉,道:“分家之言在外头切勿乱说,你上头祖母公婆皆在的,慎行慎言。”
蜜娘张了张嘴,迟疑几分,“阿公,昨日……祖母已经开始主持分家的事情了,祖母,怕是不大好。”
范先生身形一震,眼眶慢慢湿了。
蜜娘同他诉说了一些,范先生惋惜道:“哎,娶妻娶贤,嫂嫂这几个儿子都是孝顺没得坏心的,只是这家里头人多了,就是心眼子杂。”
他素来敬重这个妻嫂,人到暮年,终是有这么一回,他自嘲地想,果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妻子去世后,他出京万念俱灰,想着客死他乡也并非不好,谁知兜兜转转,人还活的好好的。
生死由天,范先生伤怀了一会儿,又是恢复了常态,蜜娘怕他伤心,卖乖撒娇,这一下午都没个效率,才修完一幅画,范先生嫌弃不已,轰着她回家去了。
兵演之事上边都是传了个遍,江垣也成功地多了一批崇拜者,蜜娘突然间地成了真相交际的对象,那请帖有厚厚的一打。
可百姓间却不知兵演,亦不知什么蒙古公爵,他们只知某一日那山头突然间炸了,京城震动两下,有那迷信之人便是传言,神仙怒,将降罪人间。
更有说,那儿山神怒了,便是踢翻了那山。
越穿越是千奇百怪,这有心之人便是寻着了机会,暗暗鼓动那耀眼,直指江垣和太子。
第113章 113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温饱线上的人怎么都不会去想读个书,所以文化程度越往上人数越少,最下边的愚民总是多于智者。
那穿得像模像样的,再加上有心人鼓动,谣言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就遍布
“……那山头啊,是一种武器,炸山呢!造孽哟,这得罪了山神,倒霉的还不是咱们老百姓,据说呀,那山周围已经寸草不生了!”
“过不了多久,这山神就要发怒,必有祸事啊!”
京中人人自危,甚是有人已经开始准备逃灾了,京中人心鼓动,上头如何不知,元武帝大发雷霆,蒙古各公爵刚献上朝贡,便就有这番言辞,不管是针对太子还是针对江垣,元武帝都不乐意,百姓如何知道那么多,定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先是派人平息谣言,再彻查此事。
江垣照常到兵部上值,路上却是遇刁民砸番茄和烂菜叶子,长吉气愤道:“少爷为国为民,他们就这般对您!那谣言也就那帮子蠢得才信!”
江垣摆了摆手,望向路旁那些老人,穿的也不算差,面上愤然,见他看过来,就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江垣内心如同打翻了五味,可看他花白的头发,终是叹息一声,“算了,赶紧走吧,何必同他们计较。”
沈兴淮听闻他的遭遇,翰林院皆传了个遍,爱国志士痛心疾首高呼:“愚民误国啊!江大人何等功劳,竟是被唾,可不心寒栽?”
心寒吗?大底有之吧,为国利器,一场兵演就可以换得未来十几二十年左右的边境平安,毁的只是一座小山头,可若是发动战事,边关死去的,就是成千上万的战事。
可平民百姓皆不知,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生死以及神明,他们不知蒙古公国蠢蠢欲动,此番兵器可挡多少兵马,换的一方安宁。但这能怪他们吗?教育的缺失,导致眼界的狭窄,再加上消息闭塞,顶多都是听一些传言,又能知晓些什么。
如果有的选择,谁又不想做个懂知识的上层人士,然而有些事情从一出生开始就是没得选择的,这就是可悲又可叹之处。
翰林院的年轻人们义愤填膺,文人便是这般,高兴时写文作诗纪念一番,伤心时发一番牢骚,生气时言语攻击,粗鲁骂人之言不会,拐着弯讽刺辛辣至极。
沈兴淮这些年因没了科举,甚少写诗赋了,多是写策论。他喜欢写一些实际一些的东西,有心留些东西给后世,只要朝中发生的一些事,他都会以策论的形式写下来,再引申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如若这些东西能够传到以后,大底也是研究资料了。
别人看到的是愚民误国,沈兴淮想到的是教育,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以及迷信,教育和国民素质肯定是挂钩的,教育普及了,思想文化的潮流才能迎来,许多事情不是兵器和制度的问题,本质上是思想的,只有国民的思想才是最大的推动力,可若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思想程度定不会有多深刻。
其次,西方是理性文化,所以能够孕育科学,而东方的文化,就比较捉摸不透,很多东西都不能量化。沈兴淮没得那般大的能耐改变世界,只能尽自己所能及之力,去推动这些事物的发展。
他甚至想过普及义务教育,但此事如今定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上层出于利益考虑,定是不可能答应的,其次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底蕴支持。
谣言穿的快,嘴长在别的嘴上,想压制也不是那么容易,但上头想要压制,风声定会比以往小上许多。
沈三自是不乐意女婿被这般诬赖,他的春芳歇又向来得读书人拥护,读书人自然不是那些愚民,稍微提点一番,便是知事。可读书人知晓有何用,市井上还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居多。
且是几日下来,风声也就停了一些,此时却是爆出孙广义以权压人的事情,被告发到了京城,且是两年多未有孙广义的消息,大伙都是一脸惊愕。
孙广义是这一届的状元,因为年纪比大家都大,所以选择了外放,以状元的身份,他外放的职位很不错,直接是以从五品起步的。
沈兴淮还记得当初那个善良忠厚的人同他说,他是家乡人供出来状元,想回报家乡人。他外放并没有回家乡,是在隔壁府洲。
朝廷很快就派人下去调查,孙广义外放之地是南边,说地难听一些就是南蛮之地,都是些未开化之人,那边巫医横行,人生了病,不正正经经地看病,去祭祀巫祖,孙广义年幼时深受其害,做官之后下决心想要铲除这个陋习。
奈何民众不配合,他烧了巫祖庙,被当地的巫医联合起来鼓动民众一道策反他。
沈兴淮虽与他相处不久,可有着同届的情谊,又是不忍他就此折落,同郑宽两在京城替他打点了一番,且是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
“孙兄人是好人,可是有时候好人难做呐……”郑宽低叹道,眼中有些黯然。
沈兴淮心中难受,如果按他所想,孙兄根本没有做错什么,巫医害人,本就该除,可朝廷必须得考虑民意,民众策反孙兄,不得民心,就是错。
沈兴淮心里头不快,且是怏怏地归了家,看到陈令茹大大的肚子,他又调整了几分心情,他在这世上行事万般小心,皆是为了家人,摸着肚子,肚中的孩子又是调皮地踢了他几脚,妻子埋怨这是个小魔星,他微微一笑。
因心中有所思,饭亦吃的不得劲,江氏便问道:“淮哥今日是怎么的了?心事重重的,可是出了什么事儿?”
沈三道:“你不妨说说,指不定范先生也能想想法子。”
沈兴淮将孙广义之事告之,范先生蹙眉,“那地儿我曾去过,怎么说呢,民风淳朴,可,有时候亦是冥顽不化,但凡涉及他们之信仰,你若说一个不好,他们便是变了个脸色。那人,太过激进了,一地风俗之形成,没个几百年不可能形成。想要破陋习,如何是一朝一夕之事。”
沈兴淮认同这一点,“孙兄的确太过冒进了,烧人巫祖庙就犹如烧了寺庙。人之所以愚昧,并非因为巫祖庙,而是所思所想。”
沈三又是想起江垣之事,冷笑言:“要我说,愚昧之人,他是不觉自己愚昧的,只觉自己天下顶顶聪明,你如何能同他讲正常人的道理,用另一个相反的谣言去洗刷他的脑袋,才是最管用的。”
洗脑?沈兴淮忍俊不禁,且是脑中噼里啪啦灵光一现,沈三说的话虽是歪门邪道,可有句话说得对,洗脑才是最管用的,他觉得这不对,你就天天给他说这是对的,久而久之,他的脑袋就掰过来了。
沈兴淮想到了一样的东西——报纸。
报纸刚流行的时候,这是消息流通最广的渠道,吃饭的时候可以看,走路可以看,坐车可以看,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纸质传媒就是传播最广的方式。
范先生还在同沈三说道,沈兴淮情绪克制,此时却是激动得脸通红,呼吸急促。
赶紧吃过饭,打断范先生和沈三的争论,请他们到书房一聚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