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书一直觉得宋朝的冗官,根本不是问题。
看看后世的公务员就知道了,哪怕是每年国考、省考都破纪录,几十万人报名,但公务员一直很缺,特别是穷困地区的公务员。想想看,连后世都缺公务员,宋朝的官员真的是冗官吗?不见得。
只要是责任分配到位,张正书并不觉得宋朝就是冗官了。甚至,官吏的缺口还挺大的。张正书都打算拿自己部的俸禄,去聘请胥吏了。要是不行的话,直接从技校里面选。要是没人愿意的话,直接指定吧,干个两三年,权当历练了。
赵煦的办事效率还挺高的,第二天任命就下来了,惊掉一地眼珠子。
这不,文官们纷纷上奏折,表示抗议。没办法啊,在文官们看来,这是在抢饭碗呐!不知道多少人都盯着李县县令的位置,怎么能被一个武臣抢了去?!要知道,这李县看似不起眼,可文官是什么?那是闻着政绩的味道,他们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战斗力的!
李县的税收,这两年一直冠绝开封府。
税收这么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要当上这个李县县令,政绩就到手了啊!
到时候平步青云,不说连升三级,但起码能脱离县令这个苦海不是?
就好像后世公务员那样,有的人蹉跎一生,临到退休了,连一个副科级都没混上,这是因为没关系,走不了后门,你再兢兢业业工作有谁看得到?但有的人,一进入官场就好像如鱼得水,平步青云的,最后都成了封疆大吏!为啥人与人就是这么不一样呢?除了工作能力的差距之外,就是关系、政绩了。
一样的道理,自古官场一个样。在宋朝,有的官员辗转十余年,一直扑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半步不得升迁。反倒是从这个县到那个县,政绩还不错,升官就是没他份。可李县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先锋县”、“模范县”呐,只要政绩还过得去,必定会升迁的。
就好比在后世,一个贫困县的县长,和一个国排名第一的县长,哪个受到的关注大?肯定是第一那个啊,只要萧规曹随,升官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文官都聪明,知道这是升官的敲门砖。现在这块敲门砖落到别人手中了,他们能不“义愤填膺”吗!
但赵煦根本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给出的理由也很正当,“李县乃是张卿一手创立之地,他最懂如何治理!”
赵煦的想法很简单,李县是张正书鼓搞起来的,你们凭什么摘桃子啊?就因为你们是文官?要是这些文官能再造一个李县,赵煦也就算了,他还巴不得呢。可事实上,张正书就一个。
于是乎,哪怕满朝反对之声,也无法阻挠张正书做了李县县令这个事实了。文官们对张正书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层不给他们发财也就罢了,还跟他们抢升官的道路,这是不给活路啊!
特别是想为门生故吏讨要好职位的重臣,更是颇多怨言。甚至有人开始暗中搜罗张正书的“罪证”,准备一举扳倒张正书了。
可以说,宋朝有史以来,最遭人记恨的县令诞生了。
张正书却丝毫没有这个觉悟,大张旗鼓地张榜招募吏员。上面清清楚楚写明白了福利待遇,还有工作职责,甚至对待百姓的态度。规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要是干不好随时收拾包袱走人。
不得不说,张正书的金字招牌是挺好用的,许多混得不如意的文人都趋之若鹜。
当然了,这些文人是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思,看看能不能引起官家的注意,然后平步青云。毕竟张正书被坊间传闻得那么厉害,那么圣眷正隆,如果得见天颜,岂不是能一展所学?
然而,让这些文人失望的是,因为太多人报名了,弄得张正书不得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没错,就是考试,这一来,登时吓退了不少人。
为啥?因为每一个职位,都要有对应的知识。比如,你是专门负责李县水利工程的胥吏,你得知道李县有多少河流,河流径流量是多少,水利工程怎么样,设施安不安……你是专门负责税收的,那你肯定要会打算盘,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写账本……你是负责帮忙审案的,你就要读过一些判案的书籍,有基本逻辑……
反正张正书的补充榜文,让一些除了会四书五经的文人死了这条心。
而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才,却猛然眼前一亮。
听说了此事,赵煦倒是大吃一惊“姓张的小子,居然自己弄了一个科举?!”
彭元量低声说道“回禀陛下,这不算得上是科举罢,一点都不曾涉及经典史籍,也不考文采策问,只是考一些算术、水利、判案之类的旁门左道……”
赵煦却深深地思考了起来,突然说道“你说,治理一个县,是否都需要这些才能?”
彭元量一愣,然后说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不论税赋、水利、农桑、教学、判案……都是一县县令所管辖,若无此等才干,如何做得一县之父母官?”
“那朕要是在认命县令之前,用这等考试之法,选拔官吏,你觉得如何?”赵煦觉得这法子挺好的,要是他知道什么叫岗前培训,就明白张正书为何这么做了。
彭元量大吃一惊“陛下,若是如此,怕是举朝皆惊啊!”
“诶,又不是科举变革,这有何难?”赵煦倒是觉得无所谓,“再说了,朕时常收到弹劾,言及地方官吏并无才干,只是蹉跎岁月,当地子民怨声载道。若有任前考核,必能优选出能官干吏。如此一来,我大宋政令通达,又岂是难事?”
彭元量不敢再劝,毕竟以赵煦的性子,看准了一件事,是肯定要施行的。这一点上,赵煦比他爹宋神宗更加执拗。
“你瞧瞧,这份试题上还问了,为何要做一个胥吏?这答案也是出乎意料之外啊,‘为官家分忧,为百姓解难’。还有,试题最后还有一份承诺书,若当选胥吏,绝不能尸位素餐,绝不能贪渎一文钱财,若有违反,则罪加一等,奏请圣裁。啧啧啧,好主意,好主意!”
赵煦觉得自己找到了克制贪官污吏的办法,就差没有手舞足蹈了。
彭元量担忧地看着赵煦,他岂不知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只是他人轻言微,劝不得啊!
。
www
看看后世的公务员就知道了,哪怕是每年国考、省考都破纪录,几十万人报名,但公务员一直很缺,特别是穷困地区的公务员。想想看,连后世都缺公务员,宋朝的官员真的是冗官吗?不见得。
只要是责任分配到位,张正书并不觉得宋朝就是冗官了。甚至,官吏的缺口还挺大的。张正书都打算拿自己部的俸禄,去聘请胥吏了。要是不行的话,直接从技校里面选。要是没人愿意的话,直接指定吧,干个两三年,权当历练了。
赵煦的办事效率还挺高的,第二天任命就下来了,惊掉一地眼珠子。
这不,文官们纷纷上奏折,表示抗议。没办法啊,在文官们看来,这是在抢饭碗呐!不知道多少人都盯着李县县令的位置,怎么能被一个武臣抢了去?!要知道,这李县看似不起眼,可文官是什么?那是闻着政绩的味道,他们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战斗力的!
李县的税收,这两年一直冠绝开封府。
税收这么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要当上这个李县县令,政绩就到手了啊!
到时候平步青云,不说连升三级,但起码能脱离县令这个苦海不是?
就好像后世公务员那样,有的人蹉跎一生,临到退休了,连一个副科级都没混上,这是因为没关系,走不了后门,你再兢兢业业工作有谁看得到?但有的人,一进入官场就好像如鱼得水,平步青云的,最后都成了封疆大吏!为啥人与人就是这么不一样呢?除了工作能力的差距之外,就是关系、政绩了。
一样的道理,自古官场一个样。在宋朝,有的官员辗转十余年,一直扑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半步不得升迁。反倒是从这个县到那个县,政绩还不错,升官就是没他份。可李县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先锋县”、“模范县”呐,只要政绩还过得去,必定会升迁的。
就好比在后世,一个贫困县的县长,和一个国排名第一的县长,哪个受到的关注大?肯定是第一那个啊,只要萧规曹随,升官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文官都聪明,知道这是升官的敲门砖。现在这块敲门砖落到别人手中了,他们能不“义愤填膺”吗!
但赵煦根本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给出的理由也很正当,“李县乃是张卿一手创立之地,他最懂如何治理!”
赵煦的想法很简单,李县是张正书鼓搞起来的,你们凭什么摘桃子啊?就因为你们是文官?要是这些文官能再造一个李县,赵煦也就算了,他还巴不得呢。可事实上,张正书就一个。
于是乎,哪怕满朝反对之声,也无法阻挠张正书做了李县县令这个事实了。文官们对张正书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层不给他们发财也就罢了,还跟他们抢升官的道路,这是不给活路啊!
特别是想为门生故吏讨要好职位的重臣,更是颇多怨言。甚至有人开始暗中搜罗张正书的“罪证”,准备一举扳倒张正书了。
可以说,宋朝有史以来,最遭人记恨的县令诞生了。
张正书却丝毫没有这个觉悟,大张旗鼓地张榜招募吏员。上面清清楚楚写明白了福利待遇,还有工作职责,甚至对待百姓的态度。规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要是干不好随时收拾包袱走人。
不得不说,张正书的金字招牌是挺好用的,许多混得不如意的文人都趋之若鹜。
当然了,这些文人是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思,看看能不能引起官家的注意,然后平步青云。毕竟张正书被坊间传闻得那么厉害,那么圣眷正隆,如果得见天颜,岂不是能一展所学?
然而,让这些文人失望的是,因为太多人报名了,弄得张正书不得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没错,就是考试,这一来,登时吓退了不少人。
为啥?因为每一个职位,都要有对应的知识。比如,你是专门负责李县水利工程的胥吏,你得知道李县有多少河流,河流径流量是多少,水利工程怎么样,设施安不安……你是专门负责税收的,那你肯定要会打算盘,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写账本……你是负责帮忙审案的,你就要读过一些判案的书籍,有基本逻辑……
反正张正书的补充榜文,让一些除了会四书五经的文人死了这条心。
而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才,却猛然眼前一亮。
听说了此事,赵煦倒是大吃一惊“姓张的小子,居然自己弄了一个科举?!”
彭元量低声说道“回禀陛下,这不算得上是科举罢,一点都不曾涉及经典史籍,也不考文采策问,只是考一些算术、水利、判案之类的旁门左道……”
赵煦却深深地思考了起来,突然说道“你说,治理一个县,是否都需要这些才能?”
彭元量一愣,然后说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不论税赋、水利、农桑、教学、判案……都是一县县令所管辖,若无此等才干,如何做得一县之父母官?”
“那朕要是在认命县令之前,用这等考试之法,选拔官吏,你觉得如何?”赵煦觉得这法子挺好的,要是他知道什么叫岗前培训,就明白张正书为何这么做了。
彭元量大吃一惊“陛下,若是如此,怕是举朝皆惊啊!”
“诶,又不是科举变革,这有何难?”赵煦倒是觉得无所谓,“再说了,朕时常收到弹劾,言及地方官吏并无才干,只是蹉跎岁月,当地子民怨声载道。若有任前考核,必能优选出能官干吏。如此一来,我大宋政令通达,又岂是难事?”
彭元量不敢再劝,毕竟以赵煦的性子,看准了一件事,是肯定要施行的。这一点上,赵煦比他爹宋神宗更加执拗。
“你瞧瞧,这份试题上还问了,为何要做一个胥吏?这答案也是出乎意料之外啊,‘为官家分忧,为百姓解难’。还有,试题最后还有一份承诺书,若当选胥吏,绝不能尸位素餐,绝不能贪渎一文钱财,若有违反,则罪加一等,奏请圣裁。啧啧啧,好主意,好主意!”
赵煦觉得自己找到了克制贪官污吏的办法,就差没有手舞足蹈了。
彭元量担忧地看着赵煦,他岂不知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只是他人轻言微,劝不得啊!
。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