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攻讦少帝失德只是手段,仅止于纸上谈兵,但江南发出的檄文却如蒙头一棍,把所有人往火坑里撵,官场中稍有点眼色的人都明白,少帝不过是只纸老虎,无足轻重,但其身后立着的太师却是深海冰渊,触之者死!
太原士族近些年在京中愈发得用,卢沛良未曾想门下竟出了一群随大流的蠢货,他急信山东,几乎把所有留守的门生故旧骂得狗血喷头,这种时候,谁出头谁倒霉,太原风头正茂,何必做他人手中刀,听话的赶紧上折子与江南那些疯子撇清关系,纵是上前踩两脚也不怕,就怕这群不识时务的小子们畏缩不前,最后白白被人裹挟成炮灰,坏了他们太原士族的大好前程。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哼,卢阁老正好拿来做人情,在太师面前将自己摘出来。
士族重财不假,但如两江那般丧心病狂的还真是少数,土地兼并,掀开表面那层遮羞布,实际上就是掠民,士族好名,非迫不得已不会做得太过分。江南这种病态的民生起源于真宗羸弱的皇权,两江大姓侵及中枢,君王自顾不暇,只能任其往底层剥削。
但如今偌大一个内阁已经被赵太师打得七零八落,张焘吊着一口气,随时都会仙去,一旦他卒在任上,江南仅剩的两位实权巨擘便会自斩其一,章春民被赵怀珏死死压在两江,他可没一对翅膀能飞回京城去接掌大局,当然,赵太师对兵部势在必得,又岂容他人窥伺。
湖湘一早准备好了继任人选,河南总督董臻贤名传颂于世,朝野人望通达,已被太师红签调回京师,有定国公世子的襄助,这位如今已是兵部的堂首,只等着张焘身故,便即刻登堂入阁。
在眼下这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中,每个人的神经都在紧绷着,江南六道使出的这套昏招惹得众士族齐齐翻脸,你不仁,休怪他不义,两江非要把大家往火山口赶,那大家就齐心协力先将其捅死。
太原号令,陇西附议,朝野上下对江南叛逆言论深恶痛绝,纷纷上奏请求严办。
政和帝早就怒极,只等太师一声令下便打算让虎豹军铲平了那些反贼。
但,太师世子不允!
赵凤举第一次在前朝显露出不亚于其父当年的果决,他劝诫太师不要急切地对江南动武,并将此事的决策权推还给了重辉殿。
在世子的心里,父亲已经为小皇帝付出太多,凭什么如今还要为其做尽不仁不义的丑事。
杀儒焚学,天理难容,少帝的旨意到底是要父亲平息事端,还是让赵氏自绝于士林,怕是只有天知地知了。
圣旨被驳回,对于一个皇帝哪怕是还未亲政的皇帝来说都是极大的耻辱,政和帝第一次与太师世子撕破脸皮,针锋相对,他二人突如其来爆发的敌意使得前朝陷入诡异的寂静,湖湘隐隐躁动,武勋暗自摩拳,这一天可真是等得他们心焦!
长公子到底是长公子,能在太师的压制下寻到机会挑破与少帝的间隙,这可是让朝野上下刮目相看。
太师以臣子之身执社稷多年,早就是无冕之王,偏偏他老人家事无巨细都要为少帝考量,湖湘及其他依附于太师麾下的势力都担心若有一日,太师真得还政于帝,他们这些人又该何去何从。
老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是跟随太师起家的班底,将来传于各位公子倒还能风光依旧,但若是少帝临朝,面对尾大不掉的湖湘,不用想也知道重辉殿会是何等打算,好在长公子如今算是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就太师眼下的态度而言,总还是让卢沛良等人安心的。
非是卢苟等人不忠不义,而是走到这个份上,谁也别假惺惺的说身不由己,太师若无私心,怎会答应孟家的联姻,长公子要娶的可不止一个女人,而是京城完整的二十万大军。
太师府四位嫡公子,长公子凤举自幼承教宫闱,从文昌郡公手中袭得外戚人脉,虽年纪小小,但已然风华璀璨,腹藏千千,表面上他不过是皇太弟八位伴读之一,实则毓庆殿被其玩弄于鼓掌,朝中六部九卿,各股势力交错谙熟于心,太师于年初为其请封世子,也是迫于长子跟脚已成,不得不让其入朝历练。
相较于长公子的早熟沉稳,二公子长鸣要失色许多,因老永安侯之故,这位公子打小混迹于军营,风波不断,四岁袭爵之后即开始锻筋开骨,如今拜入师帅门下,深得黑云武勋拥戴。
而最得主母宠爱的却是体弱的三公子鹤啟,这位公子与其两位兄长相较显得默默无闻,甚至都比不上天赋异禀的四公子祤霖,三公子极少出府走动,据传闻其喜痴爱花草,擅读书,为老夫人钟爱而长居忠义伯府静养。
目前立起来的公子就这三位,太师无一不是放养的态度,其实除了日渐显出不凡的四公子,太师会偶尔抱在身前,其余三位公子都是摸爬滚打长大的。尤其长公子,那几乎是在太师的打压下脱胎换骨。
长公子对于湖湘的继承有天然优势,但从他懂事起就被太师排挤在刑部之外,马季等人手中的势力那是想都不要想,甚至因为凤举,赵太师还一直压制着马季的晋升,否则他造就的第三位阁老就该姓马而非董,邵柏博对赵秉安的这种行为恨得牙根都痒痒,因为每一次这个混账妹婿下手的时候都丝毫未曾念及父子之情。
这个正月,京畿过得是风雨飘摇,赵太师称病歇朝,少帝与太师世子私底下的较劲让江南窃喜,但不过几日,赵凤举就双管齐下,既狠狠捅了少帝一刀,又把两江往末路死地上推了好大一步。
正月二十四大朝会,皇太弟请旨前往江南讨贼,文昌郡公、辽河主帅郭涔全力支持,御林军鲜见表态,愿为皇储靖平两江动荡,政和帝高坐御座之上,看着赵凤举得逞的神色,面色怒红,一口血卡在嗓子眼,终究是没忍住。
孟家麾下十万精锐全数被皇太弟带出京城,除了奄奄一息的顾椿,政和帝连虚名上的支持都没了,面对赵凤举的试探,他算是再无招架之力,而这次,似乎赵太师也对少帝的资质死了心,他老人家没如以往那般偏袒,而是彻底甩手,估计也是想看看,凤举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皇太弟率大军离朝,气势汹汹的扑往江南,他懒得费心思等舅舅查那些弯弯绕绕,只要有关的,都杀了也就结了。
御林军从来都算不上王者之师,只能称为一把杀戮的利器,在皇太弟下令的那一刻起,两江就是他们的屠宰场,而那些牵涉四大书院的鸿儒名门,在他们眼中,与北疆玉楼外卑贱的蝼蚁毫无分别。
作者有话要说: 太师辅佐政和帝上位,曾获辅国公爵位,凤举的世子来源于此,只不过朝野多以太师为尊,所以称为太师世子
第305章 丁忧
高瓴瓦檐,缥缈水榭, 伯府的这一道景致当年可是了半截护城河才修成的, 可惜, 被太师以逾制为由封存多年, 直至府中诸公子袭爵,这西半拉府邸才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今日是太师而立之年的整寿,冼马巷本该大肆操办,但无奈入秋以来老永安侯风寒入体,卧床不起,赵氏族中皆知这是大限将至,俱都安分守己, 不敢出外滋事, 怕再给长辈们添忧。
两府只是一墙之隔, 分于外人看得,如今老太爷病重垂危,也不再拘束礼数,直接由华厦搬去了伯府精心装饰的寿龄堂, 日夜都要三子伴着。
说来也奇了, 这老了老了,老太爷倒是对以往热衷的功名利禄都看淡了,嘴上常挂念的就是老三愚笨,老四浪荡,不成器,让他老人家放不下心。
以往四爷天天惦记着老爷子的私库, 巴望着临了能多分一份家私,可真到了这关头,他恨不得用金山银海换老爷子多活两天。
五个儿子,除了四爷都算是有出息,老太爷知道十一心硬,对他这个老子惯会做面子情,将来未必愿意像秉安一样容忍,所以索性贴补一些身外物,让他这个赌了一辈子气的逆子老来无忧,日后不至于看人脸色过活。
老永安侯倚在谷枕上,拉着二爷的手,到底说不出什么来,他亏欠这个儿子太多,但也说不上后悔。怀琰从始至终都看得很清楚,他争不来也没得争,世勋之家,嫡庶就是一道天堑,当年他背后对长房做的那些勾当自己又何尝不知,只是,愧疚作祟,佯装糊涂罢了。
父子之间,只一个简单的眼神就全都明白了,积压在二爷心头一辈子的怨气就在老爷子没说口的歉疚中消散无形,反正到最后,赢的也不是赵怀珩……
“祖父,五叔已到昌平,再有半日即能回府。”
“……他还晓得回来。”
原本引以为傲的幼子早就成为老太爷不能提及的禁忌,整整九年,每三载总督入京述职,五爷都会被乱棍打出冼马巷,世人皆知浙江总督赵部堂为内襟与亲父反目,每每江南士族与赵太师为难,侯府中总能听到老太爷的叫骂,他当年娶沈氏女进门本为借力,但最后却失了膝下爱子,岂能不气极恼极。
但终究血浓于水,就算恨他不争气,临走前不见一面,老侯爷总还是不甘心的。何况老五无后,秉安膝下的长鸣又被他自作主张记在了秉宰名下,如今如果不趁着他还有一口气,将五房的继承人定下,来日邵氏就未必愿意了。
祖父的松口早在预料之中,赵秉安一早就安排了长侄前往驿站迎人,如今京中时局不稳,他出行的车驾连番遇刺,祖父病危的消息又不是秘密,没有铁卫傍身,五叔未必能安全无虞的回来。
苏南如今已是狗急跳墙,皇太弟横行无忌,暴烈嗜杀,入两江不过三月余就血洗了岳麓书院六千士子,受牵连入狱的仕宦绅门数不胜数。江南六道以往奉行的那套官场路数在皇太弟那里全然失效,这位压根不在意死多少人,也从不考虑自己的名声,于这位皇储而言,谁让他不痛快谁就该死,无所谓罪名,反正他杀人也从来不看那玩意。
两江仅存的一点负隅顽抗的决心眼看就要在御林军屠戮的身影下湮灭,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燕坞的定康王反了!
胞弟死的不明不白,长兄抱屈自缢,两母被杀,高祖自焚,这一切的一切,定康王都忍了下来,就只是为了能活着,但盛元恪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幻想。
没有人知道从小在永巷长大的定康王过的是什么日子,他就是盛元恪的一只玩物,随打随骂,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甚至还不如盛元恪豢养在身边的那只狗,狗都能吃饱穿暖,而他却只能与宫里最低贱的宦奴抢一点残羹冷炙,藉以偷生。
毓庆殿中达官鸿儒繁几,从没有人为此说过一句话,顾首辅带他出永巷时讲的第一句话是“殿下到了燕坞要守规矩,安生度日。”
定康王做到了,不论两江士族如何威逼利诱,他都缩在王府中不闻不问,就算盛元恪故意把他与獒犬锁在一处,他都不打算反抗,从小他就知道,不能在盛元恪面前哭,越哭他就会越起劲得折磨自己,只要熬过这一会儿,等他觉得无聊了自然就会把自己放出去。
按照皇太弟的脾性,一切确如他所料,但人算不如天算,盛元恪在离开的一瞬间突然转头,瞥见了匆忙扶定康公起身的小宦奴,虽然眉目长开了点,但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是当年那个被他撵出殿外洒扫的狗奴才。
他的人竟成了定康的户奴,哪怕是他不要的,定康也不该更不配觊觎!
谁也没想到只是一个小太监的死就让怯弱的定康王彻底爆发,尽举燕坞七千甲士,深夜奔袭两江行营,几乎是以同归于尽的架势来向皇太弟索命。
然而兵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一时之悍勇可以弥补的,燕坞王府豢养的府兵全线溃败不过是意料中事,但两江驻军的阳奉阴违却使得这位藩王大难不死并成功逃至松州,成为鹅湖书院濒死之际翻身的唯一希望。
如今,两江的局势已然脱离掌控,观望的众士族正踌躇不前,不料河南、河西,山东、湖南的驻军却火速集结,太原境内囤积的重兵更是直扑太常,朱大年亲自离京坐镇,将江南守备里里外外汰换了一遍。
直到此时,朝野上下才恍然大悟,为何太师歇朝,对江南之事缄口不言,原来后手一早就在这里等着呢。
赵太师甫一出手,就压得一干士族喘不过气来,为了缓解江南方向的压力,抱恙在身的顾首辅不得不舍下脸皮,再三对湖湘示弱。
然而,暴怒的皇储显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政和九年秋,御林军攻克无锡,血屠三日,这座繁华的江南古城一时间沦为人间炼狱!御林所过之处,焚书坑儒,血光漫天,万千冤魂,哀泣悲嚎!
而主事的文昌郡公似是才发觉外甥的行径过分了,忙不迭从幕后跑出来收拾残局,借着五年前的科场舞弊案,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所有脏水都泼到了两江那些“居心叵测”的大世族身上。况且,这次的江南作乱,事件背后本就有那些人的身影,这一点不需要证据,大家心知肚明。
这一下,缩在鹅湖书院里的残存士族开始军心动摇,毕竟这些人里还是以中小士族居多,这种高层争斗本不应该牵累到他们,若非当初得到中枢的暗示,他们也不可能铤而走险,发出那样大逆不道的檄文来。现如今,京师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凭皇太弟在无锡大开杀戒,这不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小士族们越发不忿,皆以为自己是受了无妄之灾,纷纷跳出来反咬江南六道,想借此撇清自己,从皇储手里讨得一线生机。
于他们而言,性命之忧远甚过新法带来的剥削,在皇太弟的屠刀下,他们对家业的执念已然变淡。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连顾椿都颇有些措手不及,谁能想到文昌郡公这一局竟是针对六道大姓设下的,屠了无锡,代价虽大,但效果卓著,如今两江其余士族皆拥戴赵太师而与首辅党离心离德。
顾首辅本以为整座江南是赵明诚拿来开刀的那只鸡,但最后发现,原来,对方要抹去的不过是两江在烟袋街的痕迹,江南于中枢影响太重,沈苏张顾申瞿陈,等他与张老头一闭眼,南方心学在朝廷中的实力将一蹶不振,三四十年内,只能坐看北方儒学追赶上来。
这乾坤大势,可是被人算得清清楚楚,顾椿了然,赵明诚独自一人圆不了这么大的局,没有自己人暗中襄助,他不会如此稳准狠的掐住江南命脉。
而能硬下如此心肠的怕也只有那千杀的沈一鸣了!
老鳏夫舍家毁名,成就了外嗣的不世伟业,想想也还真是唏嘘。
可怜吴兴呐,沈一鸣怕是死了都不敢葬进祖坟哟。
政和九年冬,八代永安侯赵汝贞因病辞世,赵氏族中四子上书丁忧,重辉殿夺情赵怀珏,令其头七过后疾返两江,主持剿逆定康王一案。太师世子披麻戴孝,于殿上质问少帝礼法纲常,二人爆发激烈冲突。
赵太师骤失至亲,哀毁痛绝,数日不理朝政,而此时宫闱内外却悄然间冒出了请求太师丁忧、还政于帝的风向。
天下各道士族都为江南的惨剧而心惊胆颤,他们不敢赌太师是否会继续下一个江南,故而打算齐心合力将其逼出朝堂,哪怕只是一时也能为他们争取到一点时间来思量各自的后路。
赵秉安不是长房长孙,按照礼法没有让他丁忧的道理,但士族以孝道相胁迫,自然也就把赵氏一族的名声架到了风口浪尖上。
政和帝以大局为由夺情赵怀珏,已然是对赵氏的不尊重,眼下如果他对士族的这波胁迫视若无睹,那么恐怕湖湘上下也会彻底寒心。
政和九年尾,帝下旨褫夺福建、陕北两省总督身上的散阶,罚俸一年,少帝自以为已经表明立场,然而在湖湘上下看来这份惩戒不痛不痒,与其说是申饬倒不如说是庇护。
陕北总督孔仲华是出了名的老顽固,当年神宗即位之初,没少倚老卖老,欺凌太师,如今那老匹夫又在陕北叫嚣不停,阻挠新法试行,而少帝却对都察院的参劾视若罔闻,一味地和稀泥,朝廷中不少人早有发觉,私下里大家心照不宣,这少帝虽然羽翼未丰,但心思怕是已经野了。
太师世子自然不会放纵少帝于前朝立威,陇西士族对孔仲华的狙击来得十分及时,这位是真宗潜邸,先前之所以被发配到陕西不外乎是因为立场问题,他向来自诩少帝肱骨,对神宗言辞间很是不屑,哪怕在神宗大行后亦未有所收敛,这样一个人,少帝敢用就要先被扣上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
先前江南动荡的起源就是少帝失德,而今孔仲华一事倒像是要在天下人面前坐实这一点,毕竟历朝历代都没有哪任君王如此倚重辱骂过自己生父的臣子。
赵凤举在朝堂上步步紧逼,让政和帝在下罪己诏与赐死孔仲华之间做选择,这种时候没有人敢忤逆世子的意思,哪怕是顾首辅,在看到赵凤举身后站着的马季之时,也面色灰败地丢掉了自己的笏板。
政和帝悲愤地怒瞪着那个人,看着他一步一步踏过亚父止步的地方,无耻地从自己手中掀开玉玺,在那道刺目的圣旨上“嘭”的一声杀掉了自己最忠诚的老臣,强烈的冲击激发了他身体内的隐患,政和帝只感觉眼前一黑,随后栽倒在御座上,人事不知。
作者有话要说: 户奴——男性床伴
第306章 良苦用心
力不从心!无论少帝多么渴望执掌庙宇,他孱弱的身体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况且, 一早陕北进上来的折子——孔仲华引咎自缢, 这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满朝上下无人不知, 陕北老总督的脾气又臭又硬,想让他服软,除非日头打西边出来,但太师世子就硬是生生将人逼死了,这不仅让举朝哗然,更是极大震慑了真宗神宗遗留下来的顾主心腹。
江南那边兵锋已经逼近鹅湖书院,世子眼下的态度却是坐视不理, 意欲携势将少帝逼回重辉殿, 他倒没想一劳永逸直接把人逼死, 但软刀子割肉,这种凌迟的痛苦却足以让人一蹶不振。
顾首辅见不到赵太师,无奈只能来寻邵柏博,他已经看清了局势, 也不介意背上千古骂名, 只求世子能高抬贵手,饶过江南六道。
可以邵侍郎的狠辣怎能轻易放过清剿江南士族的大好机会,他一向笃信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把江南六道杀绝,怎么实现他振兴关北士族的宏愿。
故而在太师世子发往江南的密信中, 邵柏博附赠了一张私信,就是意在蛊惑孟希来放纵皇太弟,为祸鹅湖。
而这封密信最终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转送进了北邙山林场,那里汇集高僧法师,正在进行老永安侯的第十三场法事。
沈林早过不惑仍还是孑然一身,在很多年前,太师曾打算赐给他赵氏家姓,但对于无妻无子的暗影来说,保留这一个姓氏算是他对老父唯一能恪尽的孝道。
站在他一侧,刚刚处理掉首尾的青年面无表情,平淡地回禀着几位少主的一举一动,言辞间毫无起伏。
“钟山梦园还能撑多久?”
“四天,孟现柯的身体从年初就开始极速衰退,为了吊命,一直在服用红丸,早就人事不分。”
“那位呢?”
“更差,大公子离开梦园之后那位就开始咳血,算上他给孟希来带走的丹药,剩下的撑不过两日。”
“不到生死关头,他不会把全部权柄移交给凤举,说吧,凤举背着我又允诺了什么……”丧盆前憔悴的人一张一张递着纸钱,不细看,都发觉不了他颤抖的指尖。
“太医院那边已经开始偷换药方,大公子保证让太师袖手旁观,在接下来的皇权交迭中不再偏袒圣上。”
“重辉殿宫人腹中的骨肉也已被大公子秘密‘打掉’了。”
太原士族近些年在京中愈发得用,卢沛良未曾想门下竟出了一群随大流的蠢货,他急信山东,几乎把所有留守的门生故旧骂得狗血喷头,这种时候,谁出头谁倒霉,太原风头正茂,何必做他人手中刀,听话的赶紧上折子与江南那些疯子撇清关系,纵是上前踩两脚也不怕,就怕这群不识时务的小子们畏缩不前,最后白白被人裹挟成炮灰,坏了他们太原士族的大好前程。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哼,卢阁老正好拿来做人情,在太师面前将自己摘出来。
士族重财不假,但如两江那般丧心病狂的还真是少数,土地兼并,掀开表面那层遮羞布,实际上就是掠民,士族好名,非迫不得已不会做得太过分。江南这种病态的民生起源于真宗羸弱的皇权,两江大姓侵及中枢,君王自顾不暇,只能任其往底层剥削。
但如今偌大一个内阁已经被赵太师打得七零八落,张焘吊着一口气,随时都会仙去,一旦他卒在任上,江南仅剩的两位实权巨擘便会自斩其一,章春民被赵怀珏死死压在两江,他可没一对翅膀能飞回京城去接掌大局,当然,赵太师对兵部势在必得,又岂容他人窥伺。
湖湘一早准备好了继任人选,河南总督董臻贤名传颂于世,朝野人望通达,已被太师红签调回京师,有定国公世子的襄助,这位如今已是兵部的堂首,只等着张焘身故,便即刻登堂入阁。
在眼下这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中,每个人的神经都在紧绷着,江南六道使出的这套昏招惹得众士族齐齐翻脸,你不仁,休怪他不义,两江非要把大家往火山口赶,那大家就齐心协力先将其捅死。
太原号令,陇西附议,朝野上下对江南叛逆言论深恶痛绝,纷纷上奏请求严办。
政和帝早就怒极,只等太师一声令下便打算让虎豹军铲平了那些反贼。
但,太师世子不允!
赵凤举第一次在前朝显露出不亚于其父当年的果决,他劝诫太师不要急切地对江南动武,并将此事的决策权推还给了重辉殿。
在世子的心里,父亲已经为小皇帝付出太多,凭什么如今还要为其做尽不仁不义的丑事。
杀儒焚学,天理难容,少帝的旨意到底是要父亲平息事端,还是让赵氏自绝于士林,怕是只有天知地知了。
圣旨被驳回,对于一个皇帝哪怕是还未亲政的皇帝来说都是极大的耻辱,政和帝第一次与太师世子撕破脸皮,针锋相对,他二人突如其来爆发的敌意使得前朝陷入诡异的寂静,湖湘隐隐躁动,武勋暗自摩拳,这一天可真是等得他们心焦!
长公子到底是长公子,能在太师的压制下寻到机会挑破与少帝的间隙,这可是让朝野上下刮目相看。
太师以臣子之身执社稷多年,早就是无冕之王,偏偏他老人家事无巨细都要为少帝考量,湖湘及其他依附于太师麾下的势力都担心若有一日,太师真得还政于帝,他们这些人又该何去何从。
老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是跟随太师起家的班底,将来传于各位公子倒还能风光依旧,但若是少帝临朝,面对尾大不掉的湖湘,不用想也知道重辉殿会是何等打算,好在长公子如今算是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就太师眼下的态度而言,总还是让卢沛良等人安心的。
非是卢苟等人不忠不义,而是走到这个份上,谁也别假惺惺的说身不由己,太师若无私心,怎会答应孟家的联姻,长公子要娶的可不止一个女人,而是京城完整的二十万大军。
太师府四位嫡公子,长公子凤举自幼承教宫闱,从文昌郡公手中袭得外戚人脉,虽年纪小小,但已然风华璀璨,腹藏千千,表面上他不过是皇太弟八位伴读之一,实则毓庆殿被其玩弄于鼓掌,朝中六部九卿,各股势力交错谙熟于心,太师于年初为其请封世子,也是迫于长子跟脚已成,不得不让其入朝历练。
相较于长公子的早熟沉稳,二公子长鸣要失色许多,因老永安侯之故,这位公子打小混迹于军营,风波不断,四岁袭爵之后即开始锻筋开骨,如今拜入师帅门下,深得黑云武勋拥戴。
而最得主母宠爱的却是体弱的三公子鹤啟,这位公子与其两位兄长相较显得默默无闻,甚至都比不上天赋异禀的四公子祤霖,三公子极少出府走动,据传闻其喜痴爱花草,擅读书,为老夫人钟爱而长居忠义伯府静养。
目前立起来的公子就这三位,太师无一不是放养的态度,其实除了日渐显出不凡的四公子,太师会偶尔抱在身前,其余三位公子都是摸爬滚打长大的。尤其长公子,那几乎是在太师的打压下脱胎换骨。
长公子对于湖湘的继承有天然优势,但从他懂事起就被太师排挤在刑部之外,马季等人手中的势力那是想都不要想,甚至因为凤举,赵太师还一直压制着马季的晋升,否则他造就的第三位阁老就该姓马而非董,邵柏博对赵秉安的这种行为恨得牙根都痒痒,因为每一次这个混账妹婿下手的时候都丝毫未曾念及父子之情。
这个正月,京畿过得是风雨飘摇,赵太师称病歇朝,少帝与太师世子私底下的较劲让江南窃喜,但不过几日,赵凤举就双管齐下,既狠狠捅了少帝一刀,又把两江往末路死地上推了好大一步。
正月二十四大朝会,皇太弟请旨前往江南讨贼,文昌郡公、辽河主帅郭涔全力支持,御林军鲜见表态,愿为皇储靖平两江动荡,政和帝高坐御座之上,看着赵凤举得逞的神色,面色怒红,一口血卡在嗓子眼,终究是没忍住。
孟家麾下十万精锐全数被皇太弟带出京城,除了奄奄一息的顾椿,政和帝连虚名上的支持都没了,面对赵凤举的试探,他算是再无招架之力,而这次,似乎赵太师也对少帝的资质死了心,他老人家没如以往那般偏袒,而是彻底甩手,估计也是想看看,凤举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皇太弟率大军离朝,气势汹汹的扑往江南,他懒得费心思等舅舅查那些弯弯绕绕,只要有关的,都杀了也就结了。
御林军从来都算不上王者之师,只能称为一把杀戮的利器,在皇太弟下令的那一刻起,两江就是他们的屠宰场,而那些牵涉四大书院的鸿儒名门,在他们眼中,与北疆玉楼外卑贱的蝼蚁毫无分别。
作者有话要说: 太师辅佐政和帝上位,曾获辅国公爵位,凤举的世子来源于此,只不过朝野多以太师为尊,所以称为太师世子
第305章 丁忧
高瓴瓦檐,缥缈水榭, 伯府的这一道景致当年可是了半截护城河才修成的, 可惜, 被太师以逾制为由封存多年, 直至府中诸公子袭爵,这西半拉府邸才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今日是太师而立之年的整寿,冼马巷本该大肆操办,但无奈入秋以来老永安侯风寒入体,卧床不起,赵氏族中皆知这是大限将至,俱都安分守己, 不敢出外滋事, 怕再给长辈们添忧。
两府只是一墙之隔, 分于外人看得,如今老太爷病重垂危,也不再拘束礼数,直接由华厦搬去了伯府精心装饰的寿龄堂, 日夜都要三子伴着。
说来也奇了, 这老了老了,老太爷倒是对以往热衷的功名利禄都看淡了,嘴上常挂念的就是老三愚笨,老四浪荡,不成器,让他老人家放不下心。
以往四爷天天惦记着老爷子的私库, 巴望着临了能多分一份家私,可真到了这关头,他恨不得用金山银海换老爷子多活两天。
五个儿子,除了四爷都算是有出息,老太爷知道十一心硬,对他这个老子惯会做面子情,将来未必愿意像秉安一样容忍,所以索性贴补一些身外物,让他这个赌了一辈子气的逆子老来无忧,日后不至于看人脸色过活。
老永安侯倚在谷枕上,拉着二爷的手,到底说不出什么来,他亏欠这个儿子太多,但也说不上后悔。怀琰从始至终都看得很清楚,他争不来也没得争,世勋之家,嫡庶就是一道天堑,当年他背后对长房做的那些勾当自己又何尝不知,只是,愧疚作祟,佯装糊涂罢了。
父子之间,只一个简单的眼神就全都明白了,积压在二爷心头一辈子的怨气就在老爷子没说口的歉疚中消散无形,反正到最后,赢的也不是赵怀珩……
“祖父,五叔已到昌平,再有半日即能回府。”
“……他还晓得回来。”
原本引以为傲的幼子早就成为老太爷不能提及的禁忌,整整九年,每三载总督入京述职,五爷都会被乱棍打出冼马巷,世人皆知浙江总督赵部堂为内襟与亲父反目,每每江南士族与赵太师为难,侯府中总能听到老太爷的叫骂,他当年娶沈氏女进门本为借力,但最后却失了膝下爱子,岂能不气极恼极。
但终究血浓于水,就算恨他不争气,临走前不见一面,老侯爷总还是不甘心的。何况老五无后,秉安膝下的长鸣又被他自作主张记在了秉宰名下,如今如果不趁着他还有一口气,将五房的继承人定下,来日邵氏就未必愿意了。
祖父的松口早在预料之中,赵秉安一早就安排了长侄前往驿站迎人,如今京中时局不稳,他出行的车驾连番遇刺,祖父病危的消息又不是秘密,没有铁卫傍身,五叔未必能安全无虞的回来。
苏南如今已是狗急跳墙,皇太弟横行无忌,暴烈嗜杀,入两江不过三月余就血洗了岳麓书院六千士子,受牵连入狱的仕宦绅门数不胜数。江南六道以往奉行的那套官场路数在皇太弟那里全然失效,这位压根不在意死多少人,也从不考虑自己的名声,于这位皇储而言,谁让他不痛快谁就该死,无所谓罪名,反正他杀人也从来不看那玩意。
两江仅存的一点负隅顽抗的决心眼看就要在御林军屠戮的身影下湮灭,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燕坞的定康王反了!
胞弟死的不明不白,长兄抱屈自缢,两母被杀,高祖自焚,这一切的一切,定康王都忍了下来,就只是为了能活着,但盛元恪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幻想。
没有人知道从小在永巷长大的定康王过的是什么日子,他就是盛元恪的一只玩物,随打随骂,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甚至还不如盛元恪豢养在身边的那只狗,狗都能吃饱穿暖,而他却只能与宫里最低贱的宦奴抢一点残羹冷炙,藉以偷生。
毓庆殿中达官鸿儒繁几,从没有人为此说过一句话,顾首辅带他出永巷时讲的第一句话是“殿下到了燕坞要守规矩,安生度日。”
定康王做到了,不论两江士族如何威逼利诱,他都缩在王府中不闻不问,就算盛元恪故意把他与獒犬锁在一处,他都不打算反抗,从小他就知道,不能在盛元恪面前哭,越哭他就会越起劲得折磨自己,只要熬过这一会儿,等他觉得无聊了自然就会把自己放出去。
按照皇太弟的脾性,一切确如他所料,但人算不如天算,盛元恪在离开的一瞬间突然转头,瞥见了匆忙扶定康公起身的小宦奴,虽然眉目长开了点,但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是当年那个被他撵出殿外洒扫的狗奴才。
他的人竟成了定康的户奴,哪怕是他不要的,定康也不该更不配觊觎!
谁也没想到只是一个小太监的死就让怯弱的定康王彻底爆发,尽举燕坞七千甲士,深夜奔袭两江行营,几乎是以同归于尽的架势来向皇太弟索命。
然而兵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一时之悍勇可以弥补的,燕坞王府豢养的府兵全线溃败不过是意料中事,但两江驻军的阳奉阴违却使得这位藩王大难不死并成功逃至松州,成为鹅湖书院濒死之际翻身的唯一希望。
如今,两江的局势已然脱离掌控,观望的众士族正踌躇不前,不料河南、河西,山东、湖南的驻军却火速集结,太原境内囤积的重兵更是直扑太常,朱大年亲自离京坐镇,将江南守备里里外外汰换了一遍。
直到此时,朝野上下才恍然大悟,为何太师歇朝,对江南之事缄口不言,原来后手一早就在这里等着呢。
赵太师甫一出手,就压得一干士族喘不过气来,为了缓解江南方向的压力,抱恙在身的顾首辅不得不舍下脸皮,再三对湖湘示弱。
然而,暴怒的皇储显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政和九年秋,御林军攻克无锡,血屠三日,这座繁华的江南古城一时间沦为人间炼狱!御林所过之处,焚书坑儒,血光漫天,万千冤魂,哀泣悲嚎!
而主事的文昌郡公似是才发觉外甥的行径过分了,忙不迭从幕后跑出来收拾残局,借着五年前的科场舞弊案,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所有脏水都泼到了两江那些“居心叵测”的大世族身上。况且,这次的江南作乱,事件背后本就有那些人的身影,这一点不需要证据,大家心知肚明。
这一下,缩在鹅湖书院里的残存士族开始军心动摇,毕竟这些人里还是以中小士族居多,这种高层争斗本不应该牵累到他们,若非当初得到中枢的暗示,他们也不可能铤而走险,发出那样大逆不道的檄文来。现如今,京师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凭皇太弟在无锡大开杀戒,这不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小士族们越发不忿,皆以为自己是受了无妄之灾,纷纷跳出来反咬江南六道,想借此撇清自己,从皇储手里讨得一线生机。
于他们而言,性命之忧远甚过新法带来的剥削,在皇太弟的屠刀下,他们对家业的执念已然变淡。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连顾椿都颇有些措手不及,谁能想到文昌郡公这一局竟是针对六道大姓设下的,屠了无锡,代价虽大,但效果卓著,如今两江其余士族皆拥戴赵太师而与首辅党离心离德。
顾首辅本以为整座江南是赵明诚拿来开刀的那只鸡,但最后发现,原来,对方要抹去的不过是两江在烟袋街的痕迹,江南于中枢影响太重,沈苏张顾申瞿陈,等他与张老头一闭眼,南方心学在朝廷中的实力将一蹶不振,三四十年内,只能坐看北方儒学追赶上来。
这乾坤大势,可是被人算得清清楚楚,顾椿了然,赵明诚独自一人圆不了这么大的局,没有自己人暗中襄助,他不会如此稳准狠的掐住江南命脉。
而能硬下如此心肠的怕也只有那千杀的沈一鸣了!
老鳏夫舍家毁名,成就了外嗣的不世伟业,想想也还真是唏嘘。
可怜吴兴呐,沈一鸣怕是死了都不敢葬进祖坟哟。
政和九年冬,八代永安侯赵汝贞因病辞世,赵氏族中四子上书丁忧,重辉殿夺情赵怀珏,令其头七过后疾返两江,主持剿逆定康王一案。太师世子披麻戴孝,于殿上质问少帝礼法纲常,二人爆发激烈冲突。
赵太师骤失至亲,哀毁痛绝,数日不理朝政,而此时宫闱内外却悄然间冒出了请求太师丁忧、还政于帝的风向。
天下各道士族都为江南的惨剧而心惊胆颤,他们不敢赌太师是否会继续下一个江南,故而打算齐心合力将其逼出朝堂,哪怕只是一时也能为他们争取到一点时间来思量各自的后路。
赵秉安不是长房长孙,按照礼法没有让他丁忧的道理,但士族以孝道相胁迫,自然也就把赵氏一族的名声架到了风口浪尖上。
政和帝以大局为由夺情赵怀珏,已然是对赵氏的不尊重,眼下如果他对士族的这波胁迫视若无睹,那么恐怕湖湘上下也会彻底寒心。
政和九年尾,帝下旨褫夺福建、陕北两省总督身上的散阶,罚俸一年,少帝自以为已经表明立场,然而在湖湘上下看来这份惩戒不痛不痒,与其说是申饬倒不如说是庇护。
陕北总督孔仲华是出了名的老顽固,当年神宗即位之初,没少倚老卖老,欺凌太师,如今那老匹夫又在陕北叫嚣不停,阻挠新法试行,而少帝却对都察院的参劾视若罔闻,一味地和稀泥,朝廷中不少人早有发觉,私下里大家心照不宣,这少帝虽然羽翼未丰,但心思怕是已经野了。
太师世子自然不会放纵少帝于前朝立威,陇西士族对孔仲华的狙击来得十分及时,这位是真宗潜邸,先前之所以被发配到陕西不外乎是因为立场问题,他向来自诩少帝肱骨,对神宗言辞间很是不屑,哪怕在神宗大行后亦未有所收敛,这样一个人,少帝敢用就要先被扣上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
先前江南动荡的起源就是少帝失德,而今孔仲华一事倒像是要在天下人面前坐实这一点,毕竟历朝历代都没有哪任君王如此倚重辱骂过自己生父的臣子。
赵凤举在朝堂上步步紧逼,让政和帝在下罪己诏与赐死孔仲华之间做选择,这种时候没有人敢忤逆世子的意思,哪怕是顾首辅,在看到赵凤举身后站着的马季之时,也面色灰败地丢掉了自己的笏板。
政和帝悲愤地怒瞪着那个人,看着他一步一步踏过亚父止步的地方,无耻地从自己手中掀开玉玺,在那道刺目的圣旨上“嘭”的一声杀掉了自己最忠诚的老臣,强烈的冲击激发了他身体内的隐患,政和帝只感觉眼前一黑,随后栽倒在御座上,人事不知。
作者有话要说: 户奴——男性床伴
第306章 良苦用心
力不从心!无论少帝多么渴望执掌庙宇,他孱弱的身体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况且, 一早陕北进上来的折子——孔仲华引咎自缢, 这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满朝上下无人不知, 陕北老总督的脾气又臭又硬,想让他服软,除非日头打西边出来,但太师世子就硬是生生将人逼死了,这不仅让举朝哗然,更是极大震慑了真宗神宗遗留下来的顾主心腹。
江南那边兵锋已经逼近鹅湖书院,世子眼下的态度却是坐视不理, 意欲携势将少帝逼回重辉殿, 他倒没想一劳永逸直接把人逼死, 但软刀子割肉,这种凌迟的痛苦却足以让人一蹶不振。
顾首辅见不到赵太师,无奈只能来寻邵柏博,他已经看清了局势, 也不介意背上千古骂名, 只求世子能高抬贵手,饶过江南六道。
可以邵侍郎的狠辣怎能轻易放过清剿江南士族的大好机会,他一向笃信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把江南六道杀绝,怎么实现他振兴关北士族的宏愿。
故而在太师世子发往江南的密信中, 邵柏博附赠了一张私信,就是意在蛊惑孟希来放纵皇太弟,为祸鹅湖。
而这封密信最终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转送进了北邙山林场,那里汇集高僧法师,正在进行老永安侯的第十三场法事。
沈林早过不惑仍还是孑然一身,在很多年前,太师曾打算赐给他赵氏家姓,但对于无妻无子的暗影来说,保留这一个姓氏算是他对老父唯一能恪尽的孝道。
站在他一侧,刚刚处理掉首尾的青年面无表情,平淡地回禀着几位少主的一举一动,言辞间毫无起伏。
“钟山梦园还能撑多久?”
“四天,孟现柯的身体从年初就开始极速衰退,为了吊命,一直在服用红丸,早就人事不分。”
“那位呢?”
“更差,大公子离开梦园之后那位就开始咳血,算上他给孟希来带走的丹药,剩下的撑不过两日。”
“不到生死关头,他不会把全部权柄移交给凤举,说吧,凤举背着我又允诺了什么……”丧盆前憔悴的人一张一张递着纸钱,不细看,都发觉不了他颤抖的指尖。
“太医院那边已经开始偷换药方,大公子保证让太师袖手旁观,在接下来的皇权交迭中不再偏袒圣上。”
“重辉殿宫人腹中的骨肉也已被大公子秘密‘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