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走后不久,霍云嫌火华话多,罚他在院子里跪了半日,这些崔世君自是一概不知。
山里的天气变换无常,下山的路上,起了一阵北风,崔世君不禁打了一个寒颤,阿杏摸到她手上冰凉,懊恼的说道:“上山时出了一身冷汗,如今又吹了风,可别受凉才是呢。”
崔世君不以为意,她道:“福叔还在等着呢,等回城就好了。”
阿杏不再多话,主仆两人相扶相携下山,坐上马车启程回家。
到了晚间,崔世君果然有些发热,她吃了两丸药,到第二日,症状加剧,不得不叫了郎中来看病,抓了几副药煎服。
近来衙门公务繁忙,赶上崔世柔成亲,崔世君忙得脚不沾地,她并不常去宁国侯府,只偶然听说老侯爷的身子渐渐好转,不过崔世君自从前几日去到清华观,回来便染上风寒,兼有咳嗽气喘之症,服了药也时好时坏,总是不能痊愈,不出几日,崔世君形销骨立,崔老姑姑看了心疼不已。
第62章
一眨眼, 到了崔世柔出嫁的日子,冬日可爱, 越发显得崔家人个个喜气洋洋,新娘子崔世柔却与往日一般无二,她怀着身孕, 从前几日开始, 胃口大增,除了吃便是睡, 整个人圆润了一大圈, 夏小清最初送来的嫁衣,已被改了好几回, 最后崔世柔索性叫他们裁得宽大一些,省得隔三差五就要重试嫁衣。
出嫁前几日, 崔福家的说她连着几日在巷子口附近看到陈盛容, 崔世君猜想或许是崔世柔怀胎,又要另嫁,令他勾起往日的旧情, 只是他二人缘份已尽, 只望着陈盛容能早日看清, 莫要做些无谓的事。
崔世柔正在养胎, 陈盛容的事,家里谁也没跟她提起, 不过为免节外生枝, 崔世君叫来夏小清, 将此事告诉他,让他多加留意,成亲那日家里亲戚众多,万一陈盛容来闹场,岂不是要丢尽脸面。
夏小清听说陈盛容敢来搅局,恨不得上门再揍他一顿,到底他还记得眼下就是他大喜的日子,不宜生出事端,于是夏小清花银子找来几个游手好闲的地痞,也不必打人,只叫他们每日盯着陈盛容,要是有甚么动向,就及时来报,到接亲这日,夏小清约了相好的兄弟们一起来迎亲,一来人多热闹,二来防着陈盛容使坏。
一大早,崔家人忙得不可开交,喜棚是前几日就请人搭好的,另请来邻里手脚麻里的妇人帮着打下手,虽说崔世柔是二嫁,说好不需大操大办,到了这一日,家里仍旧来了许多客人,外面男客有崔世安和三姑爷毕远文招呼,女眷则由崔世君和崔世雅姊妹相陪,不久,阿杏来回话,说是河阳侯夫人和莫婉打发陪房来送礼,崔世君将人迎进屋,请她们喝茶,又和她们叙了半日话,方才起身往崔世柔的院子去了。
此时,宾客来得差不多,迎亲的也快来了,崔世柔进到崔世柔的屋里,有四五个才留头的小丫头笑嘻嘻的围着她打转,都是亲戚家带来的孩子,另有两个中年妇人,一个是崔世柔的堂舅母,另一个是崔世雅婆家的婶子,到时由她二人陪送崔世柔去夏家。
原本陪送的应该是女方至亲的女眷,然而崔家没甚么亲戚,唯有一个亲舅舅,还跟她亲娘一样走得早,剩下舅母随着表哥搬到青州,这回只托人送来贺礼,人并没赶回京城。
此时,崔世柔穿着一身大红色百蝶穿花嫁衣,衣料是锦缎裁制,虽有些宽大,衣裙上的刺绣十分精美,佩戴的头面首饰也是京里时兴的样式,为了娶回崔世柔,夏小清一应聘礼都是上等的,惹来街坊那些三姑六婆说了许多闲言碎语。
崔世君进屋时,崔世柔手里端着一碗酒酿汤圆,她一大早起床梳妆打扮,早就饥肠辘辘,如今她经不得饿,况且他们小门小户没那么多规矩,翠娘每隔片刻,就会送给吃食来。
“看你,口脂都掉色了。”崔世君嗔道。
崔世柔刚吃完汤圆,先前画得口脂颜色掉了,崔世君打开胭脂盒,崔世柔用簪子挑出一点抹在唇上,并道:“哪里这么麻烦,等会儿吃完又要掉色呢。”
“还进甚么食,迎亲的快到了呢。”崔世君说道。
“早着呢,外面打闹都得半日。”崔世柔吃饱了,便斜倚在引枕上歇息,没有半点新人的娇羞,崔世君看不得她这幅懒懒散散的模样儿,碍于有外人在场,她不好多说,便道:“要带的东西都清点好了么,你就爱丢三落四,到了夏家,要找东西又不方便。”
“姨娘帮着清了好几遍,没有落下的,再说他家跟咱们家就隔着两条街,来回一盏茶的工夫就到了,回来取也容易。”崔世柔懒洋洋的说道。
崔世柔本是嫁过一回,依着她的意思,婚礼一切从简,可惜夏小清死活不干,崔世柔是二嫁,他却是头一回娶媳妇,自家上回办喜事都忘了是甚么时候,何况有前一次的陈盛容比着,他自然想办得热闹喜庆。
没过多久,徐姨娘来了,她欢喜的说道:“迎亲的仪仗到了前街,老爷让大姑娘你到前面去一趟。”
“来了,这么快?”崔世柔连忙坐起身,她嘴里嘟囔着:“我还以为早着呢。”
崔世君将她歪了的发簪扶正,又查看她的妆容,直到崔世柔盖上盖头,她怕崔世柔妆花了,说道:“别再吃了,要是实在肚饿,就在手帕里包些方便进食的点心。”
交待几句,崔世君留下徐姨娘在屋里陪着崔世柔,独自往前厅待客。
不一会儿,只听前院闹哄哄的,不时有人叫着‘新姑爷来喽’,一问之下,夏小清已带着他的兄弟们在喊门了,院内的大门早就下了栓,一帮子半大小子守着大门,起哄要他给喜钱,夏小清一心想赶紧把崔世柔接回家,大大方方的派发红封,足足闹了小半个时辰,就见一群人簇拥着夏小清进到二门。
出门来迎夏小清的是崔世君和崔世安,并有崔家的三姑爷毕远文,崔世君抬眼望去,夏小清穿着一身红通通的喜服,乐得见牙不见眼,他身旁有个兄弟看他这般不庄重,用手肘捅了他两下,他这才收敛几分。
陪同夏小清一起来迎亲的还有赵姥姥,她刚进门就看到站在门口的崔世君,便拉着夏小清说道:“新姑爷,快去见过老泰山一家。”
夏小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崔世君面前,拱手喊道:“大姐,你受累了。”
说罢,又与崔世安和毕远文问好,夏小清和毕远文就见过两回,今日见他格外亲切,夏小清嘴里叫他连襟,院里不知是谁笑他:“还没拜堂呢,就急着认亲,夏小哥儿也忒急了。”
赵姥姥凑趣说道:“知道我们新姑爷心急,你们可不许再拦着了。”
众人一起笑着打趣夏小清,崔世君问夏小清:“一路上可还顺当?”
“顺当,顺当得很!”夏小清满面春风的说道。
“那就好。”崔世君笑着将他引进正屋,领他给崔老姑姑和崔海正见礼,彼此都是熟识的,谈笑之间自是少了许多拘束,崔海正眼见时辰差不多,便道:“时候不早了,贤婿接我那二姑娘回家去罢。”
夏小清巴不得一声,立时站起来朝着崔海正深深的作了一个揖,仍是崔世君,领着他往崔世柔的院子去了。
一群年轻汉子,还是头一回进到姑娘家的闺房,这几人脸上笑嘻嘻,你推我攘的,最后被夏小清留在院外等着,只有夏小清和赵姥姥进到闺房,夏小清进门后,一眼看到蒙着红盖头的崔世柔,他傻笑了两声,忽然有些不好意思,便站在原地不动。
赵姥姥朝着他的后背推了一把,笑道:“我的新姑爷,那就是你媳妇儿了,还不快上前去说两句话。”
夏小清没站稳,脚下一个踉跄,房里挤着不少女眷,见他这笨手笨脚的样子,众人顿时哄堂大笑,崔世君忍着笑,虚扶了他一把,说道:“姑爷,仔细脚下。”
夏小清闹了个满脸通红,好在他原本就长得黑,倒也看不出来,他走到崔世柔面前,握住她的手,目不转睛的说道:“二姑娘,我可算是娶到你了。”
说这句话时,夏小清声音有些哽咽,崔世柔本来还嫌他轻浮,想抽回手,听到他这番表白,一时又心生不舍,便任他握住手,甚至还悄悄的捏了一下他的掌心。
叙了两句话,赵姥姥催着他们出门,夏小清扶着崔世柔,出了闺房回到正厅,复又拜别崔老姑姑和崔海正,并告诫他们二人要夫妻和睦,互相礼让,为免耽误拜堂的吉时,话也不多说,直接打发他们出门。
崔世君将夏小清和崔世柔送至二门处,她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亲妹妹,不由想起上回她出嫁的情形,她舒了一口气,拉住崔世柔的手,说道:“你素来是个有主意的,旁的话我不多说,你好好儿跟小清过日子。“
盖头下的崔世柔听到她这声嘱咐,鼻子一酸,便湿了眼眶,俗话说长姐如母,往常在家里,时常为了一些小事跟她置气,等到遇事时,头一个想到得总是她大姐,今日她要再嫁,心里比上回嫁给陈盛容更坚定更踏实,除了夏小清是值得托付终生的人,更因她知道无论何时,她大姐总会护着她们姊妹。
“大姐,我省得了。”崔世柔忍着眼泪说道。
崔世君转头看着夏小清,她柔声说道:“我把妹妹交给你了,她爱使小性儿,还望你能多多包容她。”
“大姐,你尽管安心,我绝不让她受一丝委屈。”夏小清拍着胸脯说道。
崔世君点头,她说道:“去吧,别误了时辰。”
夏小清牵着崔世柔的手,他二人跟崔世君打了一声招呼,带人出了崔宅,崔世君一直站在门口,等到人走完了,发了一回怔,转身回屋。
第63章
崔世柔三朝回门, 新晋的二姑爷夏小清待她温柔体贴,崔家人看到他们小夫妻和睦恩爱, 自是放了心,宴客过后,家里还有许多杂事需得料理, 崔世雅帮着打理了两三日方才停妥, 趁着崔世柔回来,一家人聚了一日, 崔世雅夫妇二人收拾一番, 也该带着小元宵出城回家了,夏家离崔宅近, 崔世柔倒是多留了片刻,直到崔老姑姑回屋歇中觉, 崔世柔和崔家人打了一声招呼, 扶着夏小清的手回去了。
一时,家里安静下来,各人忙完都回屋了, 崔世君却仍不得空闲, 她吃完中饭, 便在屋里和徐姨娘对账, 每年的人情往来不是小事,要是哪里弄错了, 丢脸不说, 兴许还会落下埋怨。
徐姨娘的记性好, 请客时谁家来的甚么人,送了多少礼金,她记得一清二楚,崔世君一一登记入账,又算了两遍,扣除一应的支出花销,没想到另有结余的银子。
这回办喜事没亏钱,崔世君心里欢喜,她给徐姨娘倒了一杯茶,笑着说道:“这些日子辛苦姨苦了。”
徐姨娘抿嘴一笑,她看着崔世君,说道:“我哪里辛苦,倒是姑娘要忙着衙门里的公务,又要顾着家里的杂事,那才是真的辛苦呢。”
当年徐姨娘来到崔家时,崔世君已经十来岁,开始懂得人情世故,她有自己的亲娘,自是对徐姨娘亲近不起来,后来林氏死后,徐姨娘照看她们姊妹几人,还要伺候老姑姑,崔世君哪怕没法当她是亲娘,心里仍是敬重她的。
崔世君翻看账本,看到徐姨娘娘家随了十两银子的礼金,她放下手里的茶盅,对徐姨娘说道:“姨娘你那侄儿当差不到半年,料想手里也攒不下几个银子,再者家里那么多张嘴,何需叫他们随这么多礼金。”
徐姨娘娘家的爹娘早死了,只剩下一个兄弟,侄儿侄女有五六个,加上小辈儿的侄孙,一家十几口人,光是吃穿嚼用就是一大笔花销,前几年徐家还闹过饥荒,徐姨娘时不时得贴补几个银子,这两年孩子们大了,又嫁了两个侄女,日子这才略微好过些。
徐姨娘笑了笑,她道:“我何尝没劝,只说刚刚吃饱肚子,不用做那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我兄弟说要不是大姑娘关照,我侄儿哪里能得这么好的差事,他们既是知恩图报,大姑娘索性就全了他们这一片心意。”
娘家能给自己长脸,徐姨娘心中也是十分欢喜,前几个月,徐家侄儿打听到狱神庙缺人,只苦于没有门路,那孩子比崔世君还小两岁,小时也曾读过一两年的书,他不甘心错过眼前这巧宗,舍下脸面求到崔世君面前来,崔世君一个小小的官媒,虽说插手不了狱神庙的事,好在她颇认得几个人,有她在中间牵线搭桥,徐家咬牙凑了几十两银子孝敬出去,没过多久,徐姨娘侄儿便在狱神庙当差。
狱神庙那地方,成天跟犯人打交道,实则私底下的油水不少,不过等闲人家看不上这等的差事,徐家花了大钱才进了狱神庙的班子,岂能不想法子捞钱?是以这几个月,徐家日子好过多了。
“我时常见了我侄儿,总要嘱咐他好生当差,不可丢了崔家的脸面,那孩子是个有成算的,在班头手下当差,腿脚还算勤快,听说班头有好事了,也会时时想着他呢。”
崔世君抿嘴一笑,她是念着徐姨娘的份儿上,找人帮着打听了一下,事后徐家送了她一份谢礼,崔世君收下了,转头借着端午节送礼,又还了回去。
要说徐家这一家老小,都是知羞识廉的人家,徐姨娘刚进崔家的门时,顶头还有一个当家主母林氏,徐家人怕叫徐姨娘为难,轻易不肯上门,徐家生计艰难,徐姨娘底私下拿自己的私房钱接济一二,林氏知道了,也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徐姨娘添下安哥儿,林氏得病去了,徐姨娘越发不叫他们过来走动。
自打徐姨娘侄儿在狱神庙当差,徐家渐渐好过起来,先前崔世安考上秀才,崔家没有宴客,徐家还是送了礼,人倒是并没来,过后崔世君送了回礼,前几日崔世柔出嫁,徐家也是早早就打发儿子和儿媳送来礼金,徐姨娘想着他娘家能拿出十两的礼金,实属不容易,于是特意跟崔世君提起,崔世君也便正式给徐家下了帖子,请他们来吃酒。
说了几句闲话,崔世君收起账本,和徐姨娘一起坐到东窗的炕上,徐姨娘见她似是有话要说,便静静的坐在她身旁,等她开口。
崔世君望着徐姨娘,她握着徐姨娘的手,轻声说道:“这一眨眼,我娘也走了十几年,姨娘在崔家操劳小半辈子,我想和爹商议一下,将姨娘的名分扶正。”
徐姨娘先是一楞,随后呆住,连话也不会说了。
林氏死后三年,崔海正便有意将徐姨娘扶正,只是崔老姑姑不许,她那时年事已高,崔世君姊妹三人年龄尚小,崔老姑姑担忧自己一时有个三长两短,崔世君弹压不住徐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时崔世君旧话重提,惹得徐姨娘红了眼圈儿,低头默默垂泪。
崔世君见她哭了,说道:“按理这事该由爹来和你说,不过他老人家的性子你是知道的,家里诸事不管,我私心想着安哥儿大了,往后究竟是不是走仕途,尚且没个定论,若是走仕途,咱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出身上叫他受人挑剔。”
“再一则,安哥儿和陈家姑娘议亲,姨娘的身份扶正了,对安哥儿也好。”
早些年,林氏没了,徐姨娘生下安哥儿,难免会有些小心思,可她性子本就老实软弱,况且崔家有崔老姑姑和崔世君镇着,崔海正当不了家,她就算有要强的心,也慢慢歇了,现今这天大的好事轮到她头上,徐姨娘哭得泪流满面,杏儿在外间听到哭声,探头看了一眼,崔世君朝她挥挥手,杏儿又缩回脖子。
徐姨娘哭个不住,崔世君缓缓说道:“姨娘别哭了,你为崔家做的事,我和老姑姑都看在眼里,这都是你应得的。”
哭了一阵,徐姨娘慢慢收声,她泪眼涟涟的看着崔世君,嘴里说道:“大姑娘,你如此为安哥儿着想,叫我怎么感激你呢。”
崔世君说道:“他是我弟弟,我不向着他,谁向着他呢。”
她宽慰了徐姨娘两句,便叫杏儿打水洗脸,一时,徐姨娘洗手净脸,待杏儿走后,徐姨娘想起崔老姑姑,又有些发愁,她犹豫了一下,说道:“老姑姑那里……”
崔老姑姑不大管事,说的话却很有份量的,崔世君心知徐姨娘是怕崔老姑姑拦着,便道:“姨娘安心,我来跟老姑姑说,眼下老姑姑的大寿快到了,你只要她老人家的寿辰办得体面漂亮就是。”
徐姨娘忙不迭的点着头,她道:“这事我记着呢,必不会出差错。”
再过不久,就是崔老姑姑的大寿,先前就已说定要给老姑姑过寿,崔世君和徐姨娘说了几句作寿的事情,转而说起崔世安的亲事,她道:“等到老姑姑过完寿,我们就去陈家提亲,明年五月初八的日子不错,要是能定下来,也让姨娘早些做婆婆。”
说到崔世安娶亲,徐姨娘脸上顿时喜笑颜开,她说:“不是我托懒,我如今上了年纪,身子骨比不得从前,眼看家里小一辈儿的孩子们大了,要是有人帮衬,我的确能轻省不少呢。”
崔世君和徐姨娘的想得一样,陈家的姑娘她是见过的,性情温婉,又会读书认字,早些娶进门,再□□一年半载,就能帮着分担内宅的事情。
娘俩儿两个一边喝茶,一边说起闲话,崔世君想起一件正事,她道:“今年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没落一场雪,只怕明年有虫害,姨娘过几日叫安哥儿往庄子上去一趟,叫佃户们早些做防备。”
徐姨娘点头记下了,崔世君再没别的事吩咐,那徐姨娘便出了她的院子。
过了两日,崔世君果然跟崔老姑姑提起扶正徐姨娘的事,崔老姑姑想着崔世安的前程,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不想崔海正却暗自气闷了几日,原来他当年想扶正徐姨娘,被崔老姑姑一口驳回,谁知崔世君一提,崔老姑姑就准了,两下一比,显得他在老姑姑心里的分量,还不如自己的女儿呢。
挑了一个好日子,徐姨娘的文书重新换过,另请了她娘家的亲戚,并崔世柔和崔世雅回来吃了一顿饭,崔家三姊妹改口称她为太太,从今往后,徐家也要当作正经亲戚来走动。
倒是崔世安从庄子上回来后,告诉崔世君,连积年的老农也说今年是个暖冬,明年只怕地里要减产,崔世君忧心了一回,特意嘱咐徐氏和她两个妹妹,要她们在家里多买些粮食存着,地里的庄稼减产,明年的米粮势必就要涨价了。
第64章
不提崔宅的家长里短, 且说清华山,霍云缓缓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他刚从先帝栽种的梅林回来,山中清冷,往年这个时候, 梅花早就长出花苞, 而今年花枝上还是光秃秃一片,他每日来看三遍, 梅花却迟迟不开。
正是隆冬, 草木一片萧瑟,霍云披着大髦衣裳站在山路上往回望, 山尽头一片雾茫茫的,甚么也看不清, 他沉默的立在山石上, 发了半日怔,最后踱着步子慢慢往回走。
不到一盏茶的工夫,霍云回到观里, 就见一个小厮守在山门口, 那小厮儿看到霍云的身影, 脸上先是一喜, 随后低头一路小跑上前,他恭敬的说道:“老侯爷回来了。”
这是前不久, 府里送到山上来的两个小厮, 只是霍云喜爱清静, 身边有火华这一个小厮就够了,送来的两个小厮一直守在外院,很少在霍云面前露脸。
霍云出门时没带人,他见小厮等在山门处,问道:“甚么事?”
山里的天气变换无常,下山的路上,起了一阵北风,崔世君不禁打了一个寒颤,阿杏摸到她手上冰凉,懊恼的说道:“上山时出了一身冷汗,如今又吹了风,可别受凉才是呢。”
崔世君不以为意,她道:“福叔还在等着呢,等回城就好了。”
阿杏不再多话,主仆两人相扶相携下山,坐上马车启程回家。
到了晚间,崔世君果然有些发热,她吃了两丸药,到第二日,症状加剧,不得不叫了郎中来看病,抓了几副药煎服。
近来衙门公务繁忙,赶上崔世柔成亲,崔世君忙得脚不沾地,她并不常去宁国侯府,只偶然听说老侯爷的身子渐渐好转,不过崔世君自从前几日去到清华观,回来便染上风寒,兼有咳嗽气喘之症,服了药也时好时坏,总是不能痊愈,不出几日,崔世君形销骨立,崔老姑姑看了心疼不已。
第62章
一眨眼, 到了崔世柔出嫁的日子,冬日可爱, 越发显得崔家人个个喜气洋洋,新娘子崔世柔却与往日一般无二,她怀着身孕, 从前几日开始, 胃口大增,除了吃便是睡, 整个人圆润了一大圈, 夏小清最初送来的嫁衣,已被改了好几回, 最后崔世柔索性叫他们裁得宽大一些,省得隔三差五就要重试嫁衣。
出嫁前几日, 崔福家的说她连着几日在巷子口附近看到陈盛容, 崔世君猜想或许是崔世柔怀胎,又要另嫁,令他勾起往日的旧情, 只是他二人缘份已尽, 只望着陈盛容能早日看清, 莫要做些无谓的事。
崔世柔正在养胎, 陈盛容的事,家里谁也没跟她提起, 不过为免节外生枝, 崔世君叫来夏小清, 将此事告诉他,让他多加留意,成亲那日家里亲戚众多,万一陈盛容来闹场,岂不是要丢尽脸面。
夏小清听说陈盛容敢来搅局,恨不得上门再揍他一顿,到底他还记得眼下就是他大喜的日子,不宜生出事端,于是夏小清花银子找来几个游手好闲的地痞,也不必打人,只叫他们每日盯着陈盛容,要是有甚么动向,就及时来报,到接亲这日,夏小清约了相好的兄弟们一起来迎亲,一来人多热闹,二来防着陈盛容使坏。
一大早,崔家人忙得不可开交,喜棚是前几日就请人搭好的,另请来邻里手脚麻里的妇人帮着打下手,虽说崔世柔是二嫁,说好不需大操大办,到了这一日,家里仍旧来了许多客人,外面男客有崔世安和三姑爷毕远文招呼,女眷则由崔世君和崔世雅姊妹相陪,不久,阿杏来回话,说是河阳侯夫人和莫婉打发陪房来送礼,崔世君将人迎进屋,请她们喝茶,又和她们叙了半日话,方才起身往崔世柔的院子去了。
此时,宾客来得差不多,迎亲的也快来了,崔世柔进到崔世柔的屋里,有四五个才留头的小丫头笑嘻嘻的围着她打转,都是亲戚家带来的孩子,另有两个中年妇人,一个是崔世柔的堂舅母,另一个是崔世雅婆家的婶子,到时由她二人陪送崔世柔去夏家。
原本陪送的应该是女方至亲的女眷,然而崔家没甚么亲戚,唯有一个亲舅舅,还跟她亲娘一样走得早,剩下舅母随着表哥搬到青州,这回只托人送来贺礼,人并没赶回京城。
此时,崔世柔穿着一身大红色百蝶穿花嫁衣,衣料是锦缎裁制,虽有些宽大,衣裙上的刺绣十分精美,佩戴的头面首饰也是京里时兴的样式,为了娶回崔世柔,夏小清一应聘礼都是上等的,惹来街坊那些三姑六婆说了许多闲言碎语。
崔世君进屋时,崔世柔手里端着一碗酒酿汤圆,她一大早起床梳妆打扮,早就饥肠辘辘,如今她经不得饿,况且他们小门小户没那么多规矩,翠娘每隔片刻,就会送给吃食来。
“看你,口脂都掉色了。”崔世君嗔道。
崔世柔刚吃完汤圆,先前画得口脂颜色掉了,崔世君打开胭脂盒,崔世柔用簪子挑出一点抹在唇上,并道:“哪里这么麻烦,等会儿吃完又要掉色呢。”
“还进甚么食,迎亲的快到了呢。”崔世君说道。
“早着呢,外面打闹都得半日。”崔世柔吃饱了,便斜倚在引枕上歇息,没有半点新人的娇羞,崔世君看不得她这幅懒懒散散的模样儿,碍于有外人在场,她不好多说,便道:“要带的东西都清点好了么,你就爱丢三落四,到了夏家,要找东西又不方便。”
“姨娘帮着清了好几遍,没有落下的,再说他家跟咱们家就隔着两条街,来回一盏茶的工夫就到了,回来取也容易。”崔世柔懒洋洋的说道。
崔世柔本是嫁过一回,依着她的意思,婚礼一切从简,可惜夏小清死活不干,崔世柔是二嫁,他却是头一回娶媳妇,自家上回办喜事都忘了是甚么时候,何况有前一次的陈盛容比着,他自然想办得热闹喜庆。
没过多久,徐姨娘来了,她欢喜的说道:“迎亲的仪仗到了前街,老爷让大姑娘你到前面去一趟。”
“来了,这么快?”崔世柔连忙坐起身,她嘴里嘟囔着:“我还以为早着呢。”
崔世君将她歪了的发簪扶正,又查看她的妆容,直到崔世柔盖上盖头,她怕崔世柔妆花了,说道:“别再吃了,要是实在肚饿,就在手帕里包些方便进食的点心。”
交待几句,崔世君留下徐姨娘在屋里陪着崔世柔,独自往前厅待客。
不一会儿,只听前院闹哄哄的,不时有人叫着‘新姑爷来喽’,一问之下,夏小清已带着他的兄弟们在喊门了,院内的大门早就下了栓,一帮子半大小子守着大门,起哄要他给喜钱,夏小清一心想赶紧把崔世柔接回家,大大方方的派发红封,足足闹了小半个时辰,就见一群人簇拥着夏小清进到二门。
出门来迎夏小清的是崔世君和崔世安,并有崔家的三姑爷毕远文,崔世君抬眼望去,夏小清穿着一身红通通的喜服,乐得见牙不见眼,他身旁有个兄弟看他这般不庄重,用手肘捅了他两下,他这才收敛几分。
陪同夏小清一起来迎亲的还有赵姥姥,她刚进门就看到站在门口的崔世君,便拉着夏小清说道:“新姑爷,快去见过老泰山一家。”
夏小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崔世君面前,拱手喊道:“大姐,你受累了。”
说罢,又与崔世安和毕远文问好,夏小清和毕远文就见过两回,今日见他格外亲切,夏小清嘴里叫他连襟,院里不知是谁笑他:“还没拜堂呢,就急着认亲,夏小哥儿也忒急了。”
赵姥姥凑趣说道:“知道我们新姑爷心急,你们可不许再拦着了。”
众人一起笑着打趣夏小清,崔世君问夏小清:“一路上可还顺当?”
“顺当,顺当得很!”夏小清满面春风的说道。
“那就好。”崔世君笑着将他引进正屋,领他给崔老姑姑和崔海正见礼,彼此都是熟识的,谈笑之间自是少了许多拘束,崔海正眼见时辰差不多,便道:“时候不早了,贤婿接我那二姑娘回家去罢。”
夏小清巴不得一声,立时站起来朝着崔海正深深的作了一个揖,仍是崔世君,领着他往崔世柔的院子去了。
一群年轻汉子,还是头一回进到姑娘家的闺房,这几人脸上笑嘻嘻,你推我攘的,最后被夏小清留在院外等着,只有夏小清和赵姥姥进到闺房,夏小清进门后,一眼看到蒙着红盖头的崔世柔,他傻笑了两声,忽然有些不好意思,便站在原地不动。
赵姥姥朝着他的后背推了一把,笑道:“我的新姑爷,那就是你媳妇儿了,还不快上前去说两句话。”
夏小清没站稳,脚下一个踉跄,房里挤着不少女眷,见他这笨手笨脚的样子,众人顿时哄堂大笑,崔世君忍着笑,虚扶了他一把,说道:“姑爷,仔细脚下。”
夏小清闹了个满脸通红,好在他原本就长得黑,倒也看不出来,他走到崔世柔面前,握住她的手,目不转睛的说道:“二姑娘,我可算是娶到你了。”
说这句话时,夏小清声音有些哽咽,崔世柔本来还嫌他轻浮,想抽回手,听到他这番表白,一时又心生不舍,便任他握住手,甚至还悄悄的捏了一下他的掌心。
叙了两句话,赵姥姥催着他们出门,夏小清扶着崔世柔,出了闺房回到正厅,复又拜别崔老姑姑和崔海正,并告诫他们二人要夫妻和睦,互相礼让,为免耽误拜堂的吉时,话也不多说,直接打发他们出门。
崔世君将夏小清和崔世柔送至二门处,她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亲妹妹,不由想起上回她出嫁的情形,她舒了一口气,拉住崔世柔的手,说道:“你素来是个有主意的,旁的话我不多说,你好好儿跟小清过日子。“
盖头下的崔世柔听到她这声嘱咐,鼻子一酸,便湿了眼眶,俗话说长姐如母,往常在家里,时常为了一些小事跟她置气,等到遇事时,头一个想到得总是她大姐,今日她要再嫁,心里比上回嫁给陈盛容更坚定更踏实,除了夏小清是值得托付终生的人,更因她知道无论何时,她大姐总会护着她们姊妹。
“大姐,我省得了。”崔世柔忍着眼泪说道。
崔世君转头看着夏小清,她柔声说道:“我把妹妹交给你了,她爱使小性儿,还望你能多多包容她。”
“大姐,你尽管安心,我绝不让她受一丝委屈。”夏小清拍着胸脯说道。
崔世君点头,她说道:“去吧,别误了时辰。”
夏小清牵着崔世柔的手,他二人跟崔世君打了一声招呼,带人出了崔宅,崔世君一直站在门口,等到人走完了,发了一回怔,转身回屋。
第63章
崔世柔三朝回门, 新晋的二姑爷夏小清待她温柔体贴,崔家人看到他们小夫妻和睦恩爱, 自是放了心,宴客过后,家里还有许多杂事需得料理, 崔世雅帮着打理了两三日方才停妥, 趁着崔世柔回来,一家人聚了一日, 崔世雅夫妇二人收拾一番, 也该带着小元宵出城回家了,夏家离崔宅近, 崔世柔倒是多留了片刻,直到崔老姑姑回屋歇中觉, 崔世柔和崔家人打了一声招呼, 扶着夏小清的手回去了。
一时,家里安静下来,各人忙完都回屋了, 崔世君却仍不得空闲, 她吃完中饭, 便在屋里和徐姨娘对账, 每年的人情往来不是小事,要是哪里弄错了, 丢脸不说, 兴许还会落下埋怨。
徐姨娘的记性好, 请客时谁家来的甚么人,送了多少礼金,她记得一清二楚,崔世君一一登记入账,又算了两遍,扣除一应的支出花销,没想到另有结余的银子。
这回办喜事没亏钱,崔世君心里欢喜,她给徐姨娘倒了一杯茶,笑着说道:“这些日子辛苦姨苦了。”
徐姨娘抿嘴一笑,她看着崔世君,说道:“我哪里辛苦,倒是姑娘要忙着衙门里的公务,又要顾着家里的杂事,那才是真的辛苦呢。”
当年徐姨娘来到崔家时,崔世君已经十来岁,开始懂得人情世故,她有自己的亲娘,自是对徐姨娘亲近不起来,后来林氏死后,徐姨娘照看她们姊妹几人,还要伺候老姑姑,崔世君哪怕没法当她是亲娘,心里仍是敬重她的。
崔世君翻看账本,看到徐姨娘娘家随了十两银子的礼金,她放下手里的茶盅,对徐姨娘说道:“姨娘你那侄儿当差不到半年,料想手里也攒不下几个银子,再者家里那么多张嘴,何需叫他们随这么多礼金。”
徐姨娘娘家的爹娘早死了,只剩下一个兄弟,侄儿侄女有五六个,加上小辈儿的侄孙,一家十几口人,光是吃穿嚼用就是一大笔花销,前几年徐家还闹过饥荒,徐姨娘时不时得贴补几个银子,这两年孩子们大了,又嫁了两个侄女,日子这才略微好过些。
徐姨娘笑了笑,她道:“我何尝没劝,只说刚刚吃饱肚子,不用做那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我兄弟说要不是大姑娘关照,我侄儿哪里能得这么好的差事,他们既是知恩图报,大姑娘索性就全了他们这一片心意。”
娘家能给自己长脸,徐姨娘心中也是十分欢喜,前几个月,徐家侄儿打听到狱神庙缺人,只苦于没有门路,那孩子比崔世君还小两岁,小时也曾读过一两年的书,他不甘心错过眼前这巧宗,舍下脸面求到崔世君面前来,崔世君一个小小的官媒,虽说插手不了狱神庙的事,好在她颇认得几个人,有她在中间牵线搭桥,徐家咬牙凑了几十两银子孝敬出去,没过多久,徐姨娘侄儿便在狱神庙当差。
狱神庙那地方,成天跟犯人打交道,实则私底下的油水不少,不过等闲人家看不上这等的差事,徐家花了大钱才进了狱神庙的班子,岂能不想法子捞钱?是以这几个月,徐家日子好过多了。
“我时常见了我侄儿,总要嘱咐他好生当差,不可丢了崔家的脸面,那孩子是个有成算的,在班头手下当差,腿脚还算勤快,听说班头有好事了,也会时时想着他呢。”
崔世君抿嘴一笑,她是念着徐姨娘的份儿上,找人帮着打听了一下,事后徐家送了她一份谢礼,崔世君收下了,转头借着端午节送礼,又还了回去。
要说徐家这一家老小,都是知羞识廉的人家,徐姨娘刚进崔家的门时,顶头还有一个当家主母林氏,徐家人怕叫徐姨娘为难,轻易不肯上门,徐家生计艰难,徐姨娘底私下拿自己的私房钱接济一二,林氏知道了,也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徐姨娘添下安哥儿,林氏得病去了,徐姨娘越发不叫他们过来走动。
自打徐姨娘侄儿在狱神庙当差,徐家渐渐好过起来,先前崔世安考上秀才,崔家没有宴客,徐家还是送了礼,人倒是并没来,过后崔世君送了回礼,前几日崔世柔出嫁,徐家也是早早就打发儿子和儿媳送来礼金,徐姨娘想着他娘家能拿出十两的礼金,实属不容易,于是特意跟崔世君提起,崔世君也便正式给徐家下了帖子,请他们来吃酒。
说了几句闲话,崔世君收起账本,和徐姨娘一起坐到东窗的炕上,徐姨娘见她似是有话要说,便静静的坐在她身旁,等她开口。
崔世君望着徐姨娘,她握着徐姨娘的手,轻声说道:“这一眨眼,我娘也走了十几年,姨娘在崔家操劳小半辈子,我想和爹商议一下,将姨娘的名分扶正。”
徐姨娘先是一楞,随后呆住,连话也不会说了。
林氏死后三年,崔海正便有意将徐姨娘扶正,只是崔老姑姑不许,她那时年事已高,崔世君姊妹三人年龄尚小,崔老姑姑担忧自己一时有个三长两短,崔世君弹压不住徐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时崔世君旧话重提,惹得徐姨娘红了眼圈儿,低头默默垂泪。
崔世君见她哭了,说道:“按理这事该由爹来和你说,不过他老人家的性子你是知道的,家里诸事不管,我私心想着安哥儿大了,往后究竟是不是走仕途,尚且没个定论,若是走仕途,咱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出身上叫他受人挑剔。”
“再一则,安哥儿和陈家姑娘议亲,姨娘的身份扶正了,对安哥儿也好。”
早些年,林氏没了,徐姨娘生下安哥儿,难免会有些小心思,可她性子本就老实软弱,况且崔家有崔老姑姑和崔世君镇着,崔海正当不了家,她就算有要强的心,也慢慢歇了,现今这天大的好事轮到她头上,徐姨娘哭得泪流满面,杏儿在外间听到哭声,探头看了一眼,崔世君朝她挥挥手,杏儿又缩回脖子。
徐姨娘哭个不住,崔世君缓缓说道:“姨娘别哭了,你为崔家做的事,我和老姑姑都看在眼里,这都是你应得的。”
哭了一阵,徐姨娘慢慢收声,她泪眼涟涟的看着崔世君,嘴里说道:“大姑娘,你如此为安哥儿着想,叫我怎么感激你呢。”
崔世君说道:“他是我弟弟,我不向着他,谁向着他呢。”
她宽慰了徐姨娘两句,便叫杏儿打水洗脸,一时,徐姨娘洗手净脸,待杏儿走后,徐姨娘想起崔老姑姑,又有些发愁,她犹豫了一下,说道:“老姑姑那里……”
崔老姑姑不大管事,说的话却很有份量的,崔世君心知徐姨娘是怕崔老姑姑拦着,便道:“姨娘安心,我来跟老姑姑说,眼下老姑姑的大寿快到了,你只要她老人家的寿辰办得体面漂亮就是。”
徐姨娘忙不迭的点着头,她道:“这事我记着呢,必不会出差错。”
再过不久,就是崔老姑姑的大寿,先前就已说定要给老姑姑过寿,崔世君和徐姨娘说了几句作寿的事情,转而说起崔世安的亲事,她道:“等到老姑姑过完寿,我们就去陈家提亲,明年五月初八的日子不错,要是能定下来,也让姨娘早些做婆婆。”
说到崔世安娶亲,徐姨娘脸上顿时喜笑颜开,她说:“不是我托懒,我如今上了年纪,身子骨比不得从前,眼看家里小一辈儿的孩子们大了,要是有人帮衬,我的确能轻省不少呢。”
崔世君和徐姨娘的想得一样,陈家的姑娘她是见过的,性情温婉,又会读书认字,早些娶进门,再□□一年半载,就能帮着分担内宅的事情。
娘俩儿两个一边喝茶,一边说起闲话,崔世君想起一件正事,她道:“今年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没落一场雪,只怕明年有虫害,姨娘过几日叫安哥儿往庄子上去一趟,叫佃户们早些做防备。”
徐姨娘点头记下了,崔世君再没别的事吩咐,那徐姨娘便出了她的院子。
过了两日,崔世君果然跟崔老姑姑提起扶正徐姨娘的事,崔老姑姑想着崔世安的前程,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不想崔海正却暗自气闷了几日,原来他当年想扶正徐姨娘,被崔老姑姑一口驳回,谁知崔世君一提,崔老姑姑就准了,两下一比,显得他在老姑姑心里的分量,还不如自己的女儿呢。
挑了一个好日子,徐姨娘的文书重新换过,另请了她娘家的亲戚,并崔世柔和崔世雅回来吃了一顿饭,崔家三姊妹改口称她为太太,从今往后,徐家也要当作正经亲戚来走动。
倒是崔世安从庄子上回来后,告诉崔世君,连积年的老农也说今年是个暖冬,明年只怕地里要减产,崔世君忧心了一回,特意嘱咐徐氏和她两个妹妹,要她们在家里多买些粮食存着,地里的庄稼减产,明年的米粮势必就要涨价了。
第64章
不提崔宅的家长里短, 且说清华山,霍云缓缓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他刚从先帝栽种的梅林回来,山中清冷,往年这个时候, 梅花早就长出花苞, 而今年花枝上还是光秃秃一片,他每日来看三遍, 梅花却迟迟不开。
正是隆冬, 草木一片萧瑟,霍云披着大髦衣裳站在山路上往回望, 山尽头一片雾茫茫的,甚么也看不清, 他沉默的立在山石上, 发了半日怔,最后踱着步子慢慢往回走。
不到一盏茶的工夫,霍云回到观里, 就见一个小厮守在山门口, 那小厮儿看到霍云的身影, 脸上先是一喜, 随后低头一路小跑上前,他恭敬的说道:“老侯爷回来了。”
这是前不久, 府里送到山上来的两个小厮, 只是霍云喜爱清静, 身边有火华这一个小厮就够了,送来的两个小厮一直守在外院,很少在霍云面前露脸。
霍云出门时没带人,他见小厮等在山门处,问道:“甚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