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的律师耸耸肩膀,“我想大家必须注意一点,我的委托人是李铮先生,李铮先生本身就是奇迹的代名词。”
律师在第一次听到李铮的立项时间的时候,反应和在场众人差不多,甚至比在场众人还不如,他甚至认为如此荒谬的借口根本不可能打赢官司,甚至一度产生了想要放弃这个案子的想法。
但是当李铮把一沓沓白纸黑字的证据摆在他面前的时候,这位身经百战的专利律师不得不承认,或许他真的遇到了一个天才,一个奇迹的缔造者。
回到事务所后,他几乎翻看了这位委托人的所有经历,那自带光环的履历让他倒吸一口冷气,他一个三十好几的大男人竟对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有了一种偶像崇拜的感觉。
第156章
“这一份是项目的报批资料。高校每一项研究项目的立项都要经过严格审批, 各位可以看到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项目第一次递交审核时间是1985年6月13日,这份报批资料上有华清大学生物系、华清大学方以及华国科研管理部门的印章及相关负责人签字。”
律师将报批资料呈给法官和陪审员。
原告律师嗤笑一声, “华清和华国教育部门的章,华清是本案被告, 至于华国教育部门……法官, 我认为华国教育部门与华清方有从属关系, 他们的签字盖章不足以当做证据。”奥尼的律师大声驳斥道。
没等法官开口, 托比亚律师也就是李铮的律师猛地站了起来,“我抗议,这是我方陈述时间。”
“请原告方注意。”
原告律师讪讪地坐了下去,但是托比亚注意到他呈上去的报批资料, 法官只是略微翻了翻就放下了,显然原告律师的话还是对他产生了影响。
托比亚不慌不忙, 继续开口道:“当然了, 虽然我觉得在我方陈述期间原告方擅自打断,这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我也能理解原告方提出的异议。因此请法官和陪审团允许我提供第二份证据。”
“这是罗氏和华清签订的捐赠协议,协议里明确表示,罗氏捐赠的是实验室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所以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立项的时候也按规定给罗氏提交了一份项目立项书, 这是李铮先生专门从罗氏亚洲总部要过来的立项书原件,上面的罗氏的批复和归档证明。戴维先生还表示, 如果有需要的话,他可以亲自来芝加哥为李铮先生作证。”
这份证据就显得有力多了,至少芝加哥大学生物实验室的第一项指控可以基本宣布不成立了。
原告席里的奥尼脸色差得可怕, 罗氏是全球知名的药企,他们和李铮的关系再好,也不会冒着损害企业信誉的风险在法庭上做为证,这说明了什么?
半个月!真的只有半个月!半个月的项目就让他一败涂地,这比当初诺华在合同桌上离开更让他感到耻辱。
奥尼只觉得现在的他就像脱光衣服跑在大街上一样,所有人都对着他指指点点,那种好似带着嘲弄的议论声让他几欲发狂。
“还有原告方的第二条指控,在合约期内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我方承认,uw溶液和ch5溶液都是器官储存液,他们在用途及性能上有着同质化特征。但是法官还有陪审团的各位,不知道诸位对进行相关项目研究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在开庭前,我查了与本案雷同的相关案例。在1978年纽约最高法院曾判决过这么一项案例。这是一项新材料专利案,三个合伙人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但是在项目合作期内他们并没有出成果。”
审判席上的法官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提醒道:“请被告律师注意陈述时间。”
托尼亚一愣,显然这场官司打得太酣畅淋漓,这种碾压式的快感使他有点得意忘形了。他心虚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他可是全美最好的专利律师之一,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好的,那我就长话短说。三人在项目合作期内都没有出成果,但是项目合作期结束一年后,合伙人中的其他两位,相继出了与当初合作项目类似的新材料成果,这使得三个合伙人的另一位将其他两位告上了法庭,因为当初签的项目合同里有这么一条,合约有三年追溯期,三年追溯期内合约方不能进行相关研究。”
“但是这场官司中,被告有两个,一个被判违反合约,而另一个却没有。当时托马斯法官给出的理由是,是否他的判决依据是是否主观上进行同质化研究。那两人一个是借用项目资料进行后续研究出了成果,另一个则是在其他项目中意外地碰巧出了与上个项目类似的成果。”
“而我的委托人,李铮先生他发现了原本被作为血液增长剂的ch5溶液的新作用,而这作用恰好与芝加哥大学生物实验室和华清大学生物实验室的合作项目一致,这只是个美好的巧合。它为许多人带来了希望,也使得现代医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觉得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
托比亚的陈诉极具感染力,使得法庭上爆发出一阵掌声,最先鼓掌的是那些前来支援的华裔,然后是普通美国群众,接着就是整个观众席。
托比亚面上露出一个八颗牙齿的笑容,“法官、各位陪审员,我方陈诉完毕。”
法官点头,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原告席上的奥尼猛地站了起来,头也不回地向外面走去。
“奥尼!”基门教授大喊道,随即也起身离席。
托比亚耸耸肩,对于原告席上面露惊愕的律师报以深切的同情,遇上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就算原告律师再能干也不可能打赢官司了。
毕竟中途离席,代表着藐视法庭,这几乎使得本就已偏向被告方的法官和陪审团迅速做出了决定。
果然,奥尼的诉讼被驳回,华清方不存在违约侵权行为。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腾。这是首个以华国人为主角的专利案件,它的胜诉意味着国人知识产权观念的觉醒。
意味着芝加哥大学和华清大学的这场战役,他们赢了!赢了?!吴照蒙偷偷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肉!哎呦,是真的!
他成了第一个站在外国法庭,还赢了官司的华清书记!
吴照蒙挺直了腰板,他现在一点都不介意被拍照,甚至恨不得站到那些媒体面前,让他们从头到尾都好好拍一遍。
上新闻算什么,就像李铮说的,他这个第一个,还能载入史册呢。
“嘿嘿嘿,嘿嘿嘿”
“书记?”
“吴书记?”陈安帮用力推了推吴照蒙的肩膀,不是他不想轻拍,是因为刚刚他都拍了好几次了,根本没用啊。
吴照蒙猛地回过神来,他干咳一声,清了清嗓子,“怎么了?回酒店吗?”
“李铮说,肯特先生在这次事件中帮了大忙,他要请客谢谢肯特先生,让我们一起去。”陈安帮低声说道。
“去,干嘛不去。来了芝加哥这么多天,我可还没好好吃一顿当地的美食。这出国可不容易,今天晚上我要好好逛逛,带点东西回去给老赵他们。”吴照蒙笑呵呵地说道,早没了前两日呆在房间里一步都不肯迈出来的模样。
陈安帮心里偷笑,面上还是那副憨厚的模样,跟着李铮等人向外走去。
李铮请肯特等人在芝加哥最好的餐厅吃了一顿,伴随着吴书记一边吃一看看着菜单不时发出的抽气声,一行人吃了到芝加哥后最愉快的一顿晚餐。
随后第二日,他们就坐上了飞回华京的飞机。
倒不是吴照蒙不想在芝加哥多呆几日,而是因为这场诉讼的关系,原本已经对那三千万美金偃旗息鼓的人都又小动作不断起来。
他们甚至让银行直接冻结了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账户,只能他们分赃会议一开完,就把账户里已有的一千万美金分掉。
“教授,您走后,教育部提出因案件特殊性,他们要直接监管我们第九实验室。郑会长说他们就想拿我们账户里的一千万美金。所以他和赵校长商量后,向铁道部提出用两百万美金换第九实验室的独立性。铁道部答应了。”孙斌小心翼翼地说道。
因为若是李铮官司败诉了或他没有及时赶回来,这就是一个好主意。但李铮不仅胜诉了,还胜得那么漂亮,那这个引狼驱虎的主意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甚至第九实验室还会因此损失两百万美金。这主意是郑光业出的,且郑光业的父亲本身就是铁道部的高官,他怕李教授会因此对郑光业有什么误会。
经历过这些天的遭遇,孙斌明白如果没有郑光业,单靠他们几个人,这实验室早就被吞得连骨头渣都不剩了。
李铮闻言脚步顿了顿,他挑了挑眉看向一脸紧张的孙斌。
“郑光业吗?借力打力,倒是好功夫。”李铮猛地想起来,郑光业这个名字,难怪有时候觉得耳熟呢。原来他们实验室里不止藏着一尊大神。
李铮没有在第一时间想起郑光业的身份,是因为上一辈子的郑光业在毕业后并没有踏入科研圈子,而是进入了官场。
后世的铁道部第一人,中国高铁诞生中的传奇人物,郑光业。看来他还真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教授?”看着李铮站在原地突然笑起来了,孙斌只觉得毛骨悚然,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个比他还小了几岁的李教授,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感。
明明这种感觉,只有当了很久的那些老教授身上才会有。
第157章
“李铮啊, 你总算回来了!”一踏进实验室,刘思朝便大步走了过来, 他用力拍拍李铮的后背,“再不回来, 我可是要收拾收拾包裹, 回香江了。”
刘思朝一改平日里邋遢的模样, 西装革履, 倒有几分成功人士的味道。
李铮诧异地看着他,“老刘,你打扮起来也还行嘛。”
“你这叫什么话,我本来就是玉树临风的帅小伙一个!”
刘思朝自顾自找了沙发坐下, 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你回来就好喽, 我也不用硬着头皮顶上去。”
“你?”李铮双手交叉环抱放在胸前, 他身子微微往后仰,舒适地靠在沙发垫上。
“这不小郑说,你不在,实验室就我一个正式的研究员, 我不出去挡着难道让小孟上?”刘思朝努了努嘴, 无奈地说道。
李铮一愣,随即笑出声来, 确实他不在华京,有资格代表实验室发言的也只有刘思朝一个了。
“好了,好了, 知道你辛苦,月底奖金翻倍。”他顿了顿,看向竖着耳朵的众人,笑道:“整个实验室都翻倍。”
孙斌、卢学科等人发出一阵欢呼声。
刘思朝收起了玩笑的心思,“李铮,孙斌跟你讲了没,我们那一千万科研基金全部被银行冻结了。”
李铮闻言,点了点头,他直起了身子,习惯性地摩挲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表,“我知道。孙斌,我要所有主流报纸这一个星期内的新闻报道,你中午下班前给我。还有,联系兴华社的朱新,我想和他见一面。”
李铮微微垂下眼睑,让人看不清他眼中的情绪,“放心,我会让他们怎么吞进去的,就怎么吐出来。”我的钱,我自己可以捐,自己送,但是要从我手上抢,李铮冷笑两声,他们还真以为自己是个软柿子吗?
“好的,教授。”孙斌和卢学科大声应道。
朱新来得很快,甚至没等李铮看完最近一个星期主流报纸的报道,他就已经站在了第九实验室的门口。
“李铮先生啊,我是久仰大名了。”朱新是个长得极有福相的胖子,他笑起来两坨肉将本就不大的眼睛挤得几乎都看不到了,极富喜感。
李铮快步上前,“朱总编客气,本应该是我去拜访您的。”
兴华社总编,可是有行政级别的,这行政级别还不低,正部级,朱新能主动过来拜访自己,李铮也感到十分意外。
朱新却显得十分谦虚,他当然要谦虚了。他新官上任,上回若不是李铮亚洲生物制药大会那篇报道,他的这个位置也不会坐得那么稳。
因此,他对李铮还是存在一些无关工作的感激之心的。
李铮亲自替朱新倒了一杯茶,“朱总编,我也不跟您绕弯子了。”他将自己看了个大概的那沓报纸拿出来,“虽然这舆论导向已经慢慢有利于我们华清,但是我觉得大家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似乎显得含蓄了点。”
李铮看过了,这几日主流报纸上的标题大都是,“华清大学胜诉”、“法院裁定华清实验室并未构成侵权”这种平铺直叙的报道方式,若不是前期“华清大学案”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不会有人去关注这种标题的新闻。
虽说八十年代的新闻工作者撰写标题不至于像后世那般注重吸引人眼球,但也绝对不至于这么平铺直叙。
朱新自然听出了李铮话里的意思,含蓄了点,没错,确实是含蓄了点。他作为兴华社的总编之一,自然时刻关注着主流媒体的动向,对于这次事件的含蓄表达,他也是知道原因的。
不就是底下人摸不准上头的心思,蓄意弱化本次事件。
“听说教育部门希望直接监管李铮实验室?”朱新突然开口道。
李铮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精光闪过,他知道……这就是朱新给他的答案了。
“我也只能说到这里了,胳膊拧不过大腿,李铮啊,你刚来根基浅,有些事该妥协还是要妥协的。”
李铮抿了一口茶,开口道:“我不这样认为,有些时候我退一步,对方就会进一步。胳膊拧不过大腿,那就找一个更粗的腿一起拧!”李铮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朱新只觉得一股子热血从心脏一直涌到了头顶,这种感觉,除了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他后来一直没有再感受到过。
“朱总编,这时当日法庭的录像。我个人觉得这场官司十分有意义,不仅对于我第九实验室来说,这场官司让我们洗刷了污名。更重要的是华国人第一个专利案件打赢了,这场官司本身就代表着华国人在医疗科研上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还有,本次案件对于提高国民知识产权概念,推动新专利法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后世政治课程的熏陶,论扯大道理,李铮自觉不会怕了谁。
朱新心下震撼,不是因为李铮的专业水平,而是他对华国国情及官场的了解,他真的是一个单纯的学者吗?
“朱总编,您觉得呢?”
这辈子他只想做一个单纯的学者,既然是单纯的学者,他就不适合当面与那些人谈判,这就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了。
朱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多智近妖啊!
“当然,我也不会让您为难,我这里写了一篇关于未来医疗蓝图和知识产权的报道,其中引用了很多外国媒体对这次芝加哥法庭事件的看法,请您斧正。”
律师在第一次听到李铮的立项时间的时候,反应和在场众人差不多,甚至比在场众人还不如,他甚至认为如此荒谬的借口根本不可能打赢官司,甚至一度产生了想要放弃这个案子的想法。
但是当李铮把一沓沓白纸黑字的证据摆在他面前的时候,这位身经百战的专利律师不得不承认,或许他真的遇到了一个天才,一个奇迹的缔造者。
回到事务所后,他几乎翻看了这位委托人的所有经历,那自带光环的履历让他倒吸一口冷气,他一个三十好几的大男人竟对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有了一种偶像崇拜的感觉。
第156章
“这一份是项目的报批资料。高校每一项研究项目的立项都要经过严格审批, 各位可以看到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项目第一次递交审核时间是1985年6月13日,这份报批资料上有华清大学生物系、华清大学方以及华国科研管理部门的印章及相关负责人签字。”
律师将报批资料呈给法官和陪审员。
原告律师嗤笑一声, “华清和华国教育部门的章,华清是本案被告, 至于华国教育部门……法官, 我认为华国教育部门与华清方有从属关系, 他们的签字盖章不足以当做证据。”奥尼的律师大声驳斥道。
没等法官开口, 托比亚律师也就是李铮的律师猛地站了起来,“我抗议,这是我方陈述时间。”
“请原告方注意。”
原告律师讪讪地坐了下去,但是托比亚注意到他呈上去的报批资料, 法官只是略微翻了翻就放下了,显然原告律师的话还是对他产生了影响。
托比亚不慌不忙, 继续开口道:“当然了, 虽然我觉得在我方陈述期间原告方擅自打断,这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我也能理解原告方提出的异议。因此请法官和陪审团允许我提供第二份证据。”
“这是罗氏和华清签订的捐赠协议,协议里明确表示,罗氏捐赠的是实验室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所以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立项的时候也按规定给罗氏提交了一份项目立项书, 这是李铮先生专门从罗氏亚洲总部要过来的立项书原件,上面的罗氏的批复和归档证明。戴维先生还表示, 如果有需要的话,他可以亲自来芝加哥为李铮先生作证。”
这份证据就显得有力多了,至少芝加哥大学生物实验室的第一项指控可以基本宣布不成立了。
原告席里的奥尼脸色差得可怕, 罗氏是全球知名的药企,他们和李铮的关系再好,也不会冒着损害企业信誉的风险在法庭上做为证,这说明了什么?
半个月!真的只有半个月!半个月的项目就让他一败涂地,这比当初诺华在合同桌上离开更让他感到耻辱。
奥尼只觉得现在的他就像脱光衣服跑在大街上一样,所有人都对着他指指点点,那种好似带着嘲弄的议论声让他几欲发狂。
“还有原告方的第二条指控,在合约期内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我方承认,uw溶液和ch5溶液都是器官储存液,他们在用途及性能上有着同质化特征。但是法官还有陪审团的各位,不知道诸位对进行相关项目研究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在开庭前,我查了与本案雷同的相关案例。在1978年纽约最高法院曾判决过这么一项案例。这是一项新材料专利案,三个合伙人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但是在项目合作期内他们并没有出成果。”
审判席上的法官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提醒道:“请被告律师注意陈述时间。”
托尼亚一愣,显然这场官司打得太酣畅淋漓,这种碾压式的快感使他有点得意忘形了。他心虚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他可是全美最好的专利律师之一,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好的,那我就长话短说。三人在项目合作期内都没有出成果,但是项目合作期结束一年后,合伙人中的其他两位,相继出了与当初合作项目类似的新材料成果,这使得三个合伙人的另一位将其他两位告上了法庭,因为当初签的项目合同里有这么一条,合约有三年追溯期,三年追溯期内合约方不能进行相关研究。”
“但是这场官司中,被告有两个,一个被判违反合约,而另一个却没有。当时托马斯法官给出的理由是,是否他的判决依据是是否主观上进行同质化研究。那两人一个是借用项目资料进行后续研究出了成果,另一个则是在其他项目中意外地碰巧出了与上个项目类似的成果。”
“而我的委托人,李铮先生他发现了原本被作为血液增长剂的ch5溶液的新作用,而这作用恰好与芝加哥大学生物实验室和华清大学生物实验室的合作项目一致,这只是个美好的巧合。它为许多人带来了希望,也使得现代医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觉得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
托比亚的陈诉极具感染力,使得法庭上爆发出一阵掌声,最先鼓掌的是那些前来支援的华裔,然后是普通美国群众,接着就是整个观众席。
托比亚面上露出一个八颗牙齿的笑容,“法官、各位陪审员,我方陈诉完毕。”
法官点头,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原告席上的奥尼猛地站了起来,头也不回地向外面走去。
“奥尼!”基门教授大喊道,随即也起身离席。
托比亚耸耸肩,对于原告席上面露惊愕的律师报以深切的同情,遇上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就算原告律师再能干也不可能打赢官司了。
毕竟中途离席,代表着藐视法庭,这几乎使得本就已偏向被告方的法官和陪审团迅速做出了决定。
果然,奥尼的诉讼被驳回,华清方不存在违约侵权行为。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腾。这是首个以华国人为主角的专利案件,它的胜诉意味着国人知识产权观念的觉醒。
意味着芝加哥大学和华清大学的这场战役,他们赢了!赢了?!吴照蒙偷偷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肉!哎呦,是真的!
他成了第一个站在外国法庭,还赢了官司的华清书记!
吴照蒙挺直了腰板,他现在一点都不介意被拍照,甚至恨不得站到那些媒体面前,让他们从头到尾都好好拍一遍。
上新闻算什么,就像李铮说的,他这个第一个,还能载入史册呢。
“嘿嘿嘿,嘿嘿嘿”
“书记?”
“吴书记?”陈安帮用力推了推吴照蒙的肩膀,不是他不想轻拍,是因为刚刚他都拍了好几次了,根本没用啊。
吴照蒙猛地回过神来,他干咳一声,清了清嗓子,“怎么了?回酒店吗?”
“李铮说,肯特先生在这次事件中帮了大忙,他要请客谢谢肯特先生,让我们一起去。”陈安帮低声说道。
“去,干嘛不去。来了芝加哥这么多天,我可还没好好吃一顿当地的美食。这出国可不容易,今天晚上我要好好逛逛,带点东西回去给老赵他们。”吴照蒙笑呵呵地说道,早没了前两日呆在房间里一步都不肯迈出来的模样。
陈安帮心里偷笑,面上还是那副憨厚的模样,跟着李铮等人向外走去。
李铮请肯特等人在芝加哥最好的餐厅吃了一顿,伴随着吴书记一边吃一看看着菜单不时发出的抽气声,一行人吃了到芝加哥后最愉快的一顿晚餐。
随后第二日,他们就坐上了飞回华京的飞机。
倒不是吴照蒙不想在芝加哥多呆几日,而是因为这场诉讼的关系,原本已经对那三千万美金偃旗息鼓的人都又小动作不断起来。
他们甚至让银行直接冻结了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账户,只能他们分赃会议一开完,就把账户里已有的一千万美金分掉。
“教授,您走后,教育部提出因案件特殊性,他们要直接监管我们第九实验室。郑会长说他们就想拿我们账户里的一千万美金。所以他和赵校长商量后,向铁道部提出用两百万美金换第九实验室的独立性。铁道部答应了。”孙斌小心翼翼地说道。
因为若是李铮官司败诉了或他没有及时赶回来,这就是一个好主意。但李铮不仅胜诉了,还胜得那么漂亮,那这个引狼驱虎的主意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甚至第九实验室还会因此损失两百万美金。这主意是郑光业出的,且郑光业的父亲本身就是铁道部的高官,他怕李教授会因此对郑光业有什么误会。
经历过这些天的遭遇,孙斌明白如果没有郑光业,单靠他们几个人,这实验室早就被吞得连骨头渣都不剩了。
李铮闻言脚步顿了顿,他挑了挑眉看向一脸紧张的孙斌。
“郑光业吗?借力打力,倒是好功夫。”李铮猛地想起来,郑光业这个名字,难怪有时候觉得耳熟呢。原来他们实验室里不止藏着一尊大神。
李铮没有在第一时间想起郑光业的身份,是因为上一辈子的郑光业在毕业后并没有踏入科研圈子,而是进入了官场。
后世的铁道部第一人,中国高铁诞生中的传奇人物,郑光业。看来他还真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教授?”看着李铮站在原地突然笑起来了,孙斌只觉得毛骨悚然,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个比他还小了几岁的李教授,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感。
明明这种感觉,只有当了很久的那些老教授身上才会有。
第157章
“李铮啊, 你总算回来了!”一踏进实验室,刘思朝便大步走了过来, 他用力拍拍李铮的后背,“再不回来, 我可是要收拾收拾包裹, 回香江了。”
刘思朝一改平日里邋遢的模样, 西装革履, 倒有几分成功人士的味道。
李铮诧异地看着他,“老刘,你打扮起来也还行嘛。”
“你这叫什么话,我本来就是玉树临风的帅小伙一个!”
刘思朝自顾自找了沙发坐下, 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你回来就好喽, 我也不用硬着头皮顶上去。”
“你?”李铮双手交叉环抱放在胸前, 他身子微微往后仰,舒适地靠在沙发垫上。
“这不小郑说,你不在,实验室就我一个正式的研究员, 我不出去挡着难道让小孟上?”刘思朝努了努嘴, 无奈地说道。
李铮一愣,随即笑出声来, 确实他不在华京,有资格代表实验室发言的也只有刘思朝一个了。
“好了,好了, 知道你辛苦,月底奖金翻倍。”他顿了顿,看向竖着耳朵的众人,笑道:“整个实验室都翻倍。”
孙斌、卢学科等人发出一阵欢呼声。
刘思朝收起了玩笑的心思,“李铮,孙斌跟你讲了没,我们那一千万科研基金全部被银行冻结了。”
李铮闻言,点了点头,他直起了身子,习惯性地摩挲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表,“我知道。孙斌,我要所有主流报纸这一个星期内的新闻报道,你中午下班前给我。还有,联系兴华社的朱新,我想和他见一面。”
李铮微微垂下眼睑,让人看不清他眼中的情绪,“放心,我会让他们怎么吞进去的,就怎么吐出来。”我的钱,我自己可以捐,自己送,但是要从我手上抢,李铮冷笑两声,他们还真以为自己是个软柿子吗?
“好的,教授。”孙斌和卢学科大声应道。
朱新来得很快,甚至没等李铮看完最近一个星期主流报纸的报道,他就已经站在了第九实验室的门口。
“李铮先生啊,我是久仰大名了。”朱新是个长得极有福相的胖子,他笑起来两坨肉将本就不大的眼睛挤得几乎都看不到了,极富喜感。
李铮快步上前,“朱总编客气,本应该是我去拜访您的。”
兴华社总编,可是有行政级别的,这行政级别还不低,正部级,朱新能主动过来拜访自己,李铮也感到十分意外。
朱新却显得十分谦虚,他当然要谦虚了。他新官上任,上回若不是李铮亚洲生物制药大会那篇报道,他的这个位置也不会坐得那么稳。
因此,他对李铮还是存在一些无关工作的感激之心的。
李铮亲自替朱新倒了一杯茶,“朱总编,我也不跟您绕弯子了。”他将自己看了个大概的那沓报纸拿出来,“虽然这舆论导向已经慢慢有利于我们华清,但是我觉得大家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似乎显得含蓄了点。”
李铮看过了,这几日主流报纸上的标题大都是,“华清大学胜诉”、“法院裁定华清实验室并未构成侵权”这种平铺直叙的报道方式,若不是前期“华清大学案”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不会有人去关注这种标题的新闻。
虽说八十年代的新闻工作者撰写标题不至于像后世那般注重吸引人眼球,但也绝对不至于这么平铺直叙。
朱新自然听出了李铮话里的意思,含蓄了点,没错,确实是含蓄了点。他作为兴华社的总编之一,自然时刻关注着主流媒体的动向,对于这次事件的含蓄表达,他也是知道原因的。
不就是底下人摸不准上头的心思,蓄意弱化本次事件。
“听说教育部门希望直接监管李铮实验室?”朱新突然开口道。
李铮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精光闪过,他知道……这就是朱新给他的答案了。
“我也只能说到这里了,胳膊拧不过大腿,李铮啊,你刚来根基浅,有些事该妥协还是要妥协的。”
李铮抿了一口茶,开口道:“我不这样认为,有些时候我退一步,对方就会进一步。胳膊拧不过大腿,那就找一个更粗的腿一起拧!”李铮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朱新只觉得一股子热血从心脏一直涌到了头顶,这种感觉,除了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他后来一直没有再感受到过。
“朱总编,这时当日法庭的录像。我个人觉得这场官司十分有意义,不仅对于我第九实验室来说,这场官司让我们洗刷了污名。更重要的是华国人第一个专利案件打赢了,这场官司本身就代表着华国人在医疗科研上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还有,本次案件对于提高国民知识产权概念,推动新专利法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后世政治课程的熏陶,论扯大道理,李铮自觉不会怕了谁。
朱新心下震撼,不是因为李铮的专业水平,而是他对华国国情及官场的了解,他真的是一个单纯的学者吗?
“朱总编,您觉得呢?”
这辈子他只想做一个单纯的学者,既然是单纯的学者,他就不适合当面与那些人谈判,这就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了。
朱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多智近妖啊!
“当然,我也不会让您为难,我这里写了一篇关于未来医疗蓝图和知识产权的报道,其中引用了很多外国媒体对这次芝加哥法庭事件的看法,请您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