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徐清虽然对于这些士大夫口中的保守思想不以为然,但想要让他们尊重自己的想法,自然也只能尊重他们的想法,而如此一来,理学便最终还是大兴了,这一点,在徐清看来十分有意思,在他的时代,南宋也是理学大兴的时代,朱熹和大小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来倡导新儒学,既所谓理学。
    后来这一流派在明朝建立之后,正式被确定为国学,也成为了理学,其后虽然经历王阳明的心学和清朝时期的朴学作为冲击,但依旧没有动摇理学至高无上的地位,许多后世子孙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是看不起理学任何一点东西的,认为这是一种摧残人性的东西,他束缚了女性,压低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权利,同时遏制了人性,对人有着极大的压迫,最后通过八股考试,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直至僵化,这就是理学。
    但其实理学并不仅仅只是如此,要想理解理学,就必须要理解这是一种在什么年代下特有的产物,理学的诞生具体日期已然不可考了,根据朱熹的说法,理学的开山始祖为周敦颐,而周敦颐则认为理学的始祖,是为孟子,这当然是有些牵强附会了,就像李唐王室定鼎天下之后,因为自身带有胡人血统,害怕汉族不认可他们家族的地位,所以说老子李聃是他们的祖先,是一样的道理。
    在中国,对于所有的改革和改制,都会使用一种托古的方式,就比如清末,梁启超先生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公车上书运动,最后开始百日维新,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却对后世中国巨大,而其中康有为作为百日维新运动中的核心人物,是思想的代言人,当时很多儒家学者并不认可,西方的思想,认为那是蛮夷之国的东西。
    中国只需要学西方的技术就好了,即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在文化思想上,我们是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继续使用儒家的思想,便可以通达天下,致使国家太平了,但这样的想法,却被后来的历代列强所击垮,人们渐渐发现,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科技上的落后,更是思想上的落后,是文化上的落后,是全方位的落后,人们应该学习西方的思想,去真正的用现代化的方式,去改造这个老大帝国。
    但是众人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心中的文化块垒却很难消除,几千年的儒家教育,天朝上国,早已经让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极度自信,导致没有人敢提出来,要改变国家的制度,因为改变制度,必然要改变思想和文化,而儒家文化根植中国文明几千年,已然深入了骨髓,进入了肺腑,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提到孔子,孟子,儒家,虽然有嗤之以鼻者,但更多的还是怀有一份尊敬之情的。
    而康有为,则在南海发出了第一声啼鸣,他利用孔子,孟子的言论,然后写出了一本《孔子改制考》一书,在其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其实是支持将帝国建立成共和制度的国家的,他在其中就《三羊》一章中,认为孔子口中的“据乱世,开平世,太平世”分别是帝制封建时代,君主立宪制度和共和国时代,然后利用这个说法,逐渐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思想的变化,从而假托古制,从而为维新变法寻找法理的依托。
    这件事情在当代来看,简直就是愚不可及,毕竟孔子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更别说什么共和国制度了,单看孔子的言行,他就是一个希望国家恢复到周朝井田制,既所谓古礼时代的人,认为国家不发生变化就是大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宣扬所谓的改制呢?
    但就是这么一篇文章,却为清朝上千万读书人找到了依归,因为他们的心中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知道儒家救不了中国,需要从外国引进新的文化来改变自己的国家,不然就是亡国灭种,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意彻底否定自己的文化,毕竟这是祖宗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其中有我们祖先数千年的心血,若是就此废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受不了的。
    而康有为则在其中找到了平衡点,利用这一套说辞,将儒家和改革联系在了一起,由孔子直接为变法代言,从而天下的读书人终于找到了一套说服自己的想法,而康有为也因此成为了南海圣人,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当然是幼稚的举动,但放在那个年代,他的做法,确实是为中国人打开思想的牢笼,做出了有利的改变。
    虽然之后的康有为做了很多的混账事,在私德上也并不完满,甚至到最后,启超先生都与自己的恩师,恩断义绝,但这并不能否认他确实为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就是儒家的做法,托古改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遵从古礼,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当初朱熹说理学源自周敦颐,而上至尧舜禹汤,及至孟子,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事情了。
    理学和心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两大儒家学派,与心学不同,理学认为性即理,与心学的心即理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也跟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原因,两大流派都来自于南宋时期,心学中最有名的人为王阳明,但他并不是创始者,而是集大成者,从南宋陆九渊开始一直传承下来,也是从南宋开始的。
    可以说理学和心学,从南宋开始,贯穿中国长达九百年左右的时间,直到现在,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观,这两种理论说起来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历代大家都在这两种理论上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到最后这两种流派也变得十分复杂,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理解的,这里只说一说他们之所以会诞生的背景。
    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靖康之耻,南宋作为一个中央王朝,却不得不偏安一隅,做一个小朝廷,当时的社会上,知识分子们有着十分普遍的焦虑情绪,许多人认为应该打回去,而还有很多人则认为保持现状就可以了,而通过海洋贸易,整个宋朝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世界知名的南海一号,便是在这个年代出发然后沉默的,而像这样的船只,整个宋朝数以千计,根本不可统计,这是一个十分富庶的时代,甚至许多专家说,南宋的富庶超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极限。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时的南宋也像现在的宋朝一样,出现了许多人,开始醉生梦死,许多读书人,不思报国,整天就想着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社会处于一种纸醉金迷的时代,且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便是这个时代的官员们,也都沉迷在富裕之中,茫茫然不知自己的死期已经将至。
    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便决定站出来,改变人们心中的想法,让这个国家的人重新振作起来,而这时,许多大家便纷纷开始走出自己的书斋,开放自己的书院,开始演讲,以让当时的读书人可以知道,读书并不仅仅只是做官,做官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享受,国家正处于危在旦夕之间,我们应该要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行。
    当时的讲学,立刻在整个宋朝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即许多思想家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也纷纷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心学和理学,甚至当时一代儒家大家吕祖谦为了调和这两大学派的纷争,还在江西上饶鹅湖来进行辩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那个时代,下至读书人,上至官员都卷入到了这场思想大辩论中,最后这场辩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朱熹的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朱熹认为人应该格物致知,去尽可能的知道一件事物的发生经过,原理样貌,而陆九渊则认为人首先要明白人自己,然后以人为中心,再去理解世界万物,这两种思想放到现在,也是十分精微的讨论,在这里,就不再描述心学和理学的区别了,但心学和理学之所以会诞生,其主要因素,便是社会的浮华和外界的侵扰,以及文化上的自由,和社会的富足,让许多人有钱可以读书,从而读书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以致于学院开始广泛诞生,而从此刻开始,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而文学上的思想争锋自然也就更为广阔了。
    而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他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可别小看这个问题,对于很多生活富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没有住房压力,也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而这些是普通人的生活目标,因为有目标,所以很难堕落,而这些没有目标的人,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目标,不然堕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罢了。
    所以在现代人看来,理学和心学都是陈旧腐朽之学,但在那个年代却能成为显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学问可以回答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困惑,就像在这个时代,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书籍往往最受人们欢迎,因为现代社会人们最渴望的就是成功,如果成功不了,就看看心灵鸡汤抚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灵。
    但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么,其实并没有,但人们离不开他们,甚至往往会被这两种书,搞的热泪盈眶,充满热情,心学和理学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当这个时代不喜欢他们了,主要是因为对于人和人的哲学思考,已经不是年轻人们所喜欢的事情了,而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因为读书人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且即便是南宋,这个中国最富裕的时代,不能读书的人始终是大多数,只要能读书,就是知识分子了,所以在那个年代,读书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往往都比较高,人们也不需要担心成功与否这件事情,所以对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并没有那么渴望。
    而对于心灵的空虚,则更加需要知识来填补,这就是心学和理学能够在这个时代成为显学的民间因素,人民需要,自然就成为了他们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因为生活富足,自然就会出现很多糜烂的事情出来,人心因为无所拘束而糜烂,而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提倡节俭的,只不过一个要极端一点,一个要温和一点而已,总之,任何一种学派的诞生,都是因为社会的需要,至于限制女性这一点,则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特性,不能因为欧洲有女王,就认为他们的女性在古代更有权利,其实全世界的女性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都是没什么权利的。
    世界从新石器时代以后,就渐渐过度到男权社会了,等到工业化之后,才慢慢向着平权社会开始挺进,无论有没有儒学,这是社会规律自动发生的变化,不是一种学说所能施加的影响,就像欧洲可没有受到儒学的影响,为什么女性的地位也是越来越低了呢?是因为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难不成儒家的大家们还跟基督教的神父们心灵相通。
    这只不过一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已,也是社会生产之中发生的必然,谁是主要劳动者谁享有权利和话语权,所以他们就能判定,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不是劳动,只有男人干的活才叫劳动,这就是不公平的体现,但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带来的,与学说的影响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大。
    而这两种学说,对于如今的宋朝来说,也可谓十分的重要,虽然如今无论是朱熹还是陆九龄都还没有出生,但这种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了,而徐清自然就是那个拔苗助长的人,而在心学和理学之间,大多数士大夫显然更加喜欢理学一些,因为理学思想简单。
    相比起心学,他需要一个人有极高的天赋,就像一件事情,就如同人读书,朱熹认为人应该多看书,当你把书看透了,你就知道怎么做人了,而心学则认为,你应该先学会做人,等你学会做人了,再去看书,那么书中的意思就能清晰无误的被看进去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而在这两者之间,你觉得哪一种比较适合普罗大众?
    自然是前者了,这就有点像是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争辩了,你说让一个人守法容易,还是让一个人遵守道德容易?当然是让人守法容易,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守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一个人不遵守道德,却根本不会遭遇法律上的惩处,这就是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告诉你,你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还有一个则是告诉你如何去做一个好人,但却不告诉你不能做什么事情,这两者之间,便是傻子也会知道法律是什么,而道德,便很难界定了。
    所以理学更适合普及老百姓,他可以让老百姓很清楚的就知道,做什么是对的,而做什么又是不对的,而心学则不同了,这或许也是理学的影响力那么深远的重要原因之一,理学可以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让他们照着士大夫设计出来的这些条文来做,等做久了,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民族的精神了,而心学则不同,只告诉你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让你自己去悟,最后大多数人却是悟不出来的。
    所以最终选择的还会是理学,但理学当然也有问题,那就是他把所有的问题都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让人们去背标准答案,这样一套东西,在社会初期的时候自然是可行的,他可以规范人们的生活,但长期来看,自然也是有隐患的东西了。
    (本章完)
    www

章节目录

平淡为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铭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铭哀并收藏平淡为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