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人发明了一种由锡、铜、锑组成的新合金,被称作“大不列颠金属”,这种合金被广泛地用来制作锡器。
在中世纪以后,锡制品继续保持流行势头,并且很快就替代了其它器皿,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随着需求的扩大,英国制定出相应的一套评估锡器等级的标准,并颁布法令来进行贸易。
作为英属国家的马来西亚拥有世界上丰富的锡矿资源,英国人利用马来西亚丰富的锡态资源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马来西亚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器生产地。
锡器能被广泛使用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因为锡自身的一些优秀特性。
因而锡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
锡除了具有优美的金属色泽外,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用锡制作的各种器皿和艺术饰品能够逼真地体现每一个细节的创意,从而使得锡制工艺品栩栩如生、高雅动人,这些特性是其他任何金属工艺品都望尘莫及的。
锡器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历久长新的光泽,历来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
而马来西亚锡器十分强调独特设计和实用,传统的酒杯、高贵大方的茶具,以至精美的相框、桌面装饰,品种繁多。
每一件锡制品都要按严格的标准仔细地用料,再经过制膜、雕花、打磨、抛光等许多工序,且每一项工序都由师傅们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
一件制作精美的锡器不仅仅是图纹色彩完美,它还体现了马来西亚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如今马来西亚锡器已被公认为高档的馈赠佳品及非常有价值的收藏品。
同时其他国家锡器,如泰国锡器,也开始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泰国南部蕴藏着优质的锡矿资源,沿用传统手工制作的锡器,其造型和图纹生动展现了泰国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老锡器的鉴别皮壳是鉴别古代锡器和现代锡器的重要依据。所谓“皮壳”是古玩行或收藏界,对古玩表皮的色彩,光泽及质感牲概括。
由于锡于常温下在空气中不受影响,但一件老锡器,如果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之中,外表除了光泽不如新锡器强以外变化不会太大。
但时间长达数十年或数百年的老锡器几笠不可能完全与潮湿环境隔绝,而锡受潮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会因为不同锡料中其它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并与金属锡的质感,光泽混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成为锡器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由于锡和铅在某些特性上很相似,古人常常把二者并用,而铅的含量过高,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
锡器的清洗和保养1)记得把白锡精品存放在清洁、干燥之处。2)切勿使用洗碗机或刷子来清洗白锡精品。3)避免白锡精品接触火焰或置于受热地区。当锡加热至摄氏160度以上,其质地会变脆、器物将剥落成粉末或碟状,所以,建议您对锡制工艺品不要加热到摄氏160度以上,以免损坏。4)勿将食品或饮料放在白锡精品内隔夜,一面玷污其表面。5)家住海边一带者,须更频密清洗白锡,因空气中的大量盐分会令其失去光泽。6)使用温水清洗,清洗以后用柔软的干布擦拭即可。7)使用柔软的干布和优质的银器光洁剂擦拭可使表面光洁如新。
作为仅次于黄金、白银的贵重金属,锡器除了具有收藏的价值外,作为茶具使用也有其独到的益处。
使用瓷器茶具的好处1、自然世界中唯一的一种绿色金属,对人体无害,并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湿,保鲜效果;2、由于锡的密闭性强,使其本身具有极佳的保鲜性,能持久保持茶叶鲜美芳香所以说古人都爱好锡茶具;3、锡器具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美誉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利用锡做成的茶罐储存茶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使中国的“茶道”及锡制茶罐在这些国家盛行并流传至今。
纯锡是无毒的,可以用来喝酒泡茶,怎样分辨是不是纯锡很简单,纯锡很软,稍微摔一下或者碰一下都会有明显的变形。
如果上面有把手或者什么的可以用手轻轻掰一下看能不能很轻松的掰动,可以的话就是纯锡,还可以拿个小刀的无关紧要的地方划一下,能很轻松地划出槽的话就是纯锡。
民间称锡为“白蜡”,因此制作锡器亦被称之为“打蜡”或“制蜡”。到了宋代,锡器已经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当时的人们利用锡保鲜、抗菌和极佳的密闭性,加之无任何金属异味的优点打造锡罐存放茶叶。将其视为能够使茶叶长期保鲜的最佳存放器皿。
随着茶叶的大量出口,锡器和锡工艺作为茶叶的包装、茶具伴随茶叶出口的重要的附属工艺品,也不断的扩大了出口量。
随着锡器的大量的出口,也就形成世界各地各种的需求,那么就产生了各种工艺的应用,以及各类产品的繁荣。
它汇集了中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产生了一些诸如镂空、平雕、浮雕,和一些新的装饰手法,包括以海洋气候所造成和所需求的“火金漆”的应用和中国“大漆”的应用,在锡的工艺上得到了逐渐的完善,也形成了一种大的锡工艺文化交融。
玄默是斑锡龙近年来攻克的一项表面色泽处理工艺技术,通过繁复的工艺处理从而使锡器表面产生乌青色泽,让锡器更显古朴优雅,耐人把玩寻味。
玄墨工艺不添加任何金属和材质,玄默处理后的锡器不掉色,亦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心境、物质与精神来面对苍白,匠心渲染,以呈锡器之古朴,厚重、内敛、沉稳之神秘。
宋代社会开始普遍使用锡器,锡器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制锡器成了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亦成为市井之中的热门。
商代考古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锡块和外镀有厚厚锡层的虎面铜盔,表明了锡的特殊物理性能已经被发现并受到重视。
先秦时期锡业更为发达,并专设了机构管理。
唐代考古发掘出陕西法门寺唐代的佛教徒使用的锡仗,上面错金银工艺十分精美,应该是皇帝下旨的一件特别制作的佛教用品。
宋代社会开始普遍使用锡器,锡器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制锡器成了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亦成为市井之中的热门行当。
明代受紫砂及瓷器制作工艺的启发,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和仿瓷器的锡器应运而生,出现了以把玩为目的的文人锡器,也使锡器跻身于珍品雅玩之列。这一时期,锡壶制作名家辈出。
明代宣德年间江苏苏州人朱端以锡制品造型奇古,人称“朱家鼻”。
明代万历年间江苏苏州人赵良璧制锡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仿时大彬的紫砂样式,开一代新风,同时也成为锡仿紫砂和文人大斧,惜其作品已无流传。
江苏苏州人归复初,继赵良璧之后,将仿紫砂锡壶推到最顶峰;浙江嘉兴人黄元吉所造各式茶具都极其精巧。
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浙江嘉兴人黄裳精于设计,制器“模范百出”。
清代文人锡器仍旧备受士绅阶层的青睐,涌现出许多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锡器大师和锡作高手。
清康熙年间浙江嘉兴人沈存周以制锡壶名于世,沈朗亭亦以善制锡壶名世,故宫藏其桃式倒流锡壶一件。
清乾隆年间苏州王东文,清乾隆时吴县人。在西施缘起、乾隆最爱的苏州古镇木渎开铜锡作坊,擅制手炉,为苏州制锡名家。乾隆年间,苏州的铜、锡、铁器等治业工匠多来知无锡。在各制作工坊间以王东文铜锡最有名。晚清以来,仿冒王东文铜锡名号的店铺在苏锡常甚至整个苏南地区从未中断过。
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苏扬州人卢葵生锡壶与漆器结合更是他的创造。
清嘉庆道光年间浙江绍兴人朱石梅首创砂胎锡壶,锡求上佳,工求精绝。
清道光咸丰年间王善才、刘仁山、朱贞士等制锡器名手所制锡器也极为精工。
个旧曾是全世界的“锡老大”,落寞的矿业城市自己孕育了新希望,锡工艺在庞大的金属贸易衰落后,显示着永恒的生命力。赖庆国也让人看到一个手工艺人的理想状态,在他亲自打造的世外桃源里,锡产业和品牌化,也能传承传统工艺。手艺人和企业家,在他的道路上并行不悖。
锡是金属中的术士,总带着神秘色彩,古人常在井底放锡块来净化水质,日本宫廷最好的御酒都用锡器盛装,据说会更醇厚清冽。
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在230多年后的1984年打捞出海,船上370吨茶叶沉没海底,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
在云南红河个旧——昔日的锡都,曾有超过10万人在此从事矿业相关的工作,期北山矿区的职工宿舍、家属楼、学校、电影院,车来车往,俨然一座矿业之城。
但2008年个旧被国家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下岗,现在矿区街道上很难见到行人,只剩一片凋零。
而个旧那条“锡行街”,因满街的锡匠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作坊40多家,他们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议价的声音——这些景象早已是旧时期的一个传说。
在一片暮色沉沉的大背景中,赖庆国的锡文化创意产业园显得生机勃勃,除了工人的厂房车间,还有锡器藏品和作品展厅、学徒学艺的习艺坊、非遗手造作坊,以及一个乡村教堂。
喝茶会友有茶室,怀旧有小亭,他甚至弄来了一整节旧火车车厢,加上荷塘、竹林和几只锦鸡、孔雀到处都有浓浓的个人理想的痕迹。
作为锡工业界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近几年最大的成就是让锡在小范围内从旧工业时代的没落中过渡到新的文化产业形态。锡的保鲜能力也体现在自身的命运上。
一身中式服装、光头、大胡子外加一根烟斗,斜身坐在阳光斑驳微风习习的树下,一杯茶摆在从村里淘来到木头板凳上,赖庆国的形象跟他的企业和事业一样,都被好好地经营,运转良好如日中天。
“花了三年时间打造这个园子和平台,从今年开始,要认认真真做创作,虽然社会应酬仍需要占据一些时间,但条件好多了,就怕年纪大了,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意识到了却没条件做。我今年51岁,在这个行当中,还算年轻。”一门手艺的传承、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这样新决心和新计划在手艺人心中生长出来并得到很好的坚持。赖庆国十几岁开始跟着传统锡匠师傅学艺,五十岁仍然可以有新的计划和开始。
厂房的一角,有两个砖砌的灶台,点上火,铁锅里放入锡块,温度达到231摄氏度锡便会融化成“锡汤”,舀一瓢缓缓注入模具,很快就能冷却成型,再拿来敲打锤炼,延展性也极好,锡是好脾气的金属,闪亮而柔和。
锡罐从古至今是被公认的储存茶叶的最佳器皿,密封性好,又无异味,也是赖庆国最畅销的产品。
通过模具将液态锡塑造成型才是第一步,要做一个称得上“精良”的茶叶罐,细算起来工序有四五十道,下料、成型、焊接、抛光、磨光、配盖有些细节反反复复要许多次,尤其最后一道配盖,茶叶盖盖上去,呈缓缓下落状,再打开也需要缓缓拔气,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密封性。
赖庆国在工作台上随手拿起一个已经打磨光亮的茶叶罐,另一只手拿一个小型电钻,“嗞呜呜”便在锡罐上作起画来,很多客户要求他亲手制作的作品,最重要的也就体现在这画和落款上。
十几岁初中毕业开始学习锡器工艺,跟着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师傅,口手相传,没有什么理论架构,也不会刻意培养审美素养,几年后他觉得这样“还是不行”,于是就考到艺术学院去进修,学习工艺美术,恶补绘画。
毕业后又教了三年书,在理论上得到提升,之后才觉得可以从事锡艺事业了。他经营的广告公司曾做到云南地区行业的翘楚,也曾有机会走入仕途,人生的各种机会和选择很多,赖庆国经历丰富,对“锡”长达三十多年的坚持是他总结的成功经验第一条。
比如画画,“我再忙,还要抽时间去写生、画画,当作休息,技艺上的东西一直不敢放”,赖庆国平常更像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处理关系,管理员工,规划未来,不停地接电话和回短信,手工劳作既是他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他暂时避开俗事的自我精神世界。
几笔山水,两只小船,人物只有被微风稍稍吹起的衣衫,不用露任何五官,而近景的石头纹理必须细腻,旁边的兰草每片叶子都摇曳舒展,中国人追求的“雅士”意境就在锡罐的方寸之地表现出来了。
赖庆国称之为金属上的“简笔国画”,笔锋粗细得当,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心中有丘壑,下手则熟练得像生理反应,容不得败笔。
练了三十年,画画仍然是必修课,春天里山上梨花开,他都是要赶去画一画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落款刻“甲午年初,赖庆国制”这几字时的坦荡。
赖庆国自己修建了锡文化展示厅,从外面看是各种几何方块的结合,模仿的是锡金属的晶体结构,最开始甚至不被“建筑行业人士”承认是“建筑”,后来他又拖来了巨大的一节火车车厢放在一侧,另一侧是带着红色塔尖的教堂,整个场景有一种奇异的美感,倒是国外来的客人见了大呼“奇迹”。
展厅可做锡文化教育基地,从收藏的各种古董锡器,到他目前的各种作品和产品,以及国外的一些特色锡工艺品都自成体系。
园子角落有一间上着锁的厂房,这并非普通游客喜欢的参观地,打开一看却着实让人惊诧,一屋子的石模,每件砖头大小,数千件整整齐齐排列满屋。
旧时做锡器没有钢模,是用石块雕刻各种图案和形状,然后将锡液浇铸进去,冷却后脱落出来便是原始初坯,现代锡工艺已很少用这种石模,赖庆国却一件一件收了回来,且并不当作可炫耀的来炫耀。“我没有钱,但这就是我的财富。”他说。
为了寻找打锡师傅,蓝桉几经周折来到了老市区“商业街”,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记者找到了“颜记锡艺”传人的店面。
潮阳颜家曾是潮汕地区最着名的打锡世家,代表潮汕锡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这间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店面,“颜记锡艺”的传人颜来钦依然坚守着这份从祖辈相传下来的手艺一心从事锡器制作。
“我们祖辈都是打锡的,听家里的老人口传,算起来我是第18代传人了。我们潮阳的老厝就见证了我们祖宗五代来打锡的‘历史’。”说起这门祖传下来的手艺,颜来钦很是骄傲。
颜来钦说,父亲曾是汕头锡器工场的技术骨干,工场倒闭后,父亲就回家继续制作锡制品。因为手艺精湛,不少顾客找上门来请父亲制作锡器,父亲一个人忙活不过来,就让家里的叔叔兄弟们来帮忙,在这个家庭作坊里,儿女们也自然成了小学徒帮忙打下手。颜来钦的手艺就是这样练成的。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颜记”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当时有顾客在“颜记”订了两件锡器作为展品带到广州秋交会展览,设计独特又具实用性的锡器马上受到海外货商的青睐,订单纷至沓来。
当时已经学有所成出师的颜来钦几乎每天都在热火朝天地赶工,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产品都十分耗时费力,颜来钦经常为了赶一批货,每天早上从十点一直做到夜里三四点。
“这都是常态了,我们每一次工期一般都要几个月,每天往小凳子上一蹲就是一整天。现在就落下一身职业病,浑身酸痛。”颜来钦说。
打制一件锡器的工艺十分繁杂,每一件都是打锡师傅的心血结晶。据颜来钦介绍,一件上好的锡器,需要经过融锡、剪胚、定形、打磨等几十道工序,一个锡茶罐从接单到制作为成品,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果是大件的锡桶、锡炉则难度更大,生产的时间就越长。
颜来钦制作了无数件锡器,最大的一件容积为50斤,最小可装2两茶。顾客上门订制时,只需要口头交代一下大小和形状,颜来钦就能做出顾客想要的产品。
颜来钦说,购买锡制品的顾客大多是爱好此道,在这些人看来,一件锡器不仅仅是单纯的器皿,锡器上各种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精美花草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锡制品为什么会如此受人青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凉身”等奇特功效。据颜来钦介绍,纯锡能隔热、隔湿、无杂味,罐身光滑,少有瑕疵。
蓝桉拿起一个保温瓶般大小的锡罐,看似轻巧,却分量十足,手感沉甸甸。颜来钦接过蓝桉手里的锡罐,打开盖子,“一个好的锡罐在打开盖子时能感受到一股吸力,用力往上拉一下后放手,罐盖会自动回弹。而在盖盖子时,它是会慢慢自动下落的。再看看这个罐身,非常平和柔滑,而且是有历久长新的光泽。”颜来钦说,锡罐用来存放贵重药材、茶叶能保持原汁原味不变质。
锡器曾经拥有一段“光辉历史”,作为潮汕传统手工艺品,现在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传承窘况。
颜来钦说,打锡不是一项简单的手艺,学艺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没有年学不成。颜记锡艺讲究熟练精致的手艺,当学徒的习艺都要从给打锡师傅磨无锋口的抛光刀开始,有“三年学一支刀”之说。
为了锻炼扎实的基本功,学徒经常一蹲就几个小时,极磨耐性和意志。除了要愿意下苦工,学艺者还需要有天分,颜来钦笑称自己是“自带基因”,学起来上手比较快,这种算是可遇不可求。
据颜来钦介绍,颜氏出产的锡器每一件都经过严格用料,再经熔化、铸片、造型、刮光、擦亮、雕刻等多道工序,每项工序都纯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但这也同时限制了产量,这就导致销量难以保证,不少学艺者考虑到这一因素就也不大乐意从事这一行当。
说起传承,颜来钦还是有些许遗憾,但他也给记者透露,自己的儿子认识到对这门传统手艺的使命感,现在正在慢慢接手,子承父业,将锡艺传承下去。
www
在中世纪以后,锡制品继续保持流行势头,并且很快就替代了其它器皿,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随着需求的扩大,英国制定出相应的一套评估锡器等级的标准,并颁布法令来进行贸易。
作为英属国家的马来西亚拥有世界上丰富的锡矿资源,英国人利用马来西亚丰富的锡态资源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马来西亚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器生产地。
锡器能被广泛使用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因为锡自身的一些优秀特性。
因而锡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
锡除了具有优美的金属色泽外,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用锡制作的各种器皿和艺术饰品能够逼真地体现每一个细节的创意,从而使得锡制工艺品栩栩如生、高雅动人,这些特性是其他任何金属工艺品都望尘莫及的。
锡器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历久长新的光泽,历来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
而马来西亚锡器十分强调独特设计和实用,传统的酒杯、高贵大方的茶具,以至精美的相框、桌面装饰,品种繁多。
每一件锡制品都要按严格的标准仔细地用料,再经过制膜、雕花、打磨、抛光等许多工序,且每一项工序都由师傅们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
一件制作精美的锡器不仅仅是图纹色彩完美,它还体现了马来西亚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如今马来西亚锡器已被公认为高档的馈赠佳品及非常有价值的收藏品。
同时其他国家锡器,如泰国锡器,也开始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泰国南部蕴藏着优质的锡矿资源,沿用传统手工制作的锡器,其造型和图纹生动展现了泰国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老锡器的鉴别皮壳是鉴别古代锡器和现代锡器的重要依据。所谓“皮壳”是古玩行或收藏界,对古玩表皮的色彩,光泽及质感牲概括。
由于锡于常温下在空气中不受影响,但一件老锡器,如果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之中,外表除了光泽不如新锡器强以外变化不会太大。
但时间长达数十年或数百年的老锡器几笠不可能完全与潮湿环境隔绝,而锡受潮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会因为不同锡料中其它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并与金属锡的质感,光泽混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成为锡器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由于锡和铅在某些特性上很相似,古人常常把二者并用,而铅的含量过高,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
锡器的清洗和保养1)记得把白锡精品存放在清洁、干燥之处。2)切勿使用洗碗机或刷子来清洗白锡精品。3)避免白锡精品接触火焰或置于受热地区。当锡加热至摄氏160度以上,其质地会变脆、器物将剥落成粉末或碟状,所以,建议您对锡制工艺品不要加热到摄氏160度以上,以免损坏。4)勿将食品或饮料放在白锡精品内隔夜,一面玷污其表面。5)家住海边一带者,须更频密清洗白锡,因空气中的大量盐分会令其失去光泽。6)使用温水清洗,清洗以后用柔软的干布擦拭即可。7)使用柔软的干布和优质的银器光洁剂擦拭可使表面光洁如新。
作为仅次于黄金、白银的贵重金属,锡器除了具有收藏的价值外,作为茶具使用也有其独到的益处。
使用瓷器茶具的好处1、自然世界中唯一的一种绿色金属,对人体无害,并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湿,保鲜效果;2、由于锡的密闭性强,使其本身具有极佳的保鲜性,能持久保持茶叶鲜美芳香所以说古人都爱好锡茶具;3、锡器具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美誉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利用锡做成的茶罐储存茶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使中国的“茶道”及锡制茶罐在这些国家盛行并流传至今。
纯锡是无毒的,可以用来喝酒泡茶,怎样分辨是不是纯锡很简单,纯锡很软,稍微摔一下或者碰一下都会有明显的变形。
如果上面有把手或者什么的可以用手轻轻掰一下看能不能很轻松的掰动,可以的话就是纯锡,还可以拿个小刀的无关紧要的地方划一下,能很轻松地划出槽的话就是纯锡。
民间称锡为“白蜡”,因此制作锡器亦被称之为“打蜡”或“制蜡”。到了宋代,锡器已经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当时的人们利用锡保鲜、抗菌和极佳的密闭性,加之无任何金属异味的优点打造锡罐存放茶叶。将其视为能够使茶叶长期保鲜的最佳存放器皿。
随着茶叶的大量出口,锡器和锡工艺作为茶叶的包装、茶具伴随茶叶出口的重要的附属工艺品,也不断的扩大了出口量。
随着锡器的大量的出口,也就形成世界各地各种的需求,那么就产生了各种工艺的应用,以及各类产品的繁荣。
它汇集了中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产生了一些诸如镂空、平雕、浮雕,和一些新的装饰手法,包括以海洋气候所造成和所需求的“火金漆”的应用和中国“大漆”的应用,在锡的工艺上得到了逐渐的完善,也形成了一种大的锡工艺文化交融。
玄默是斑锡龙近年来攻克的一项表面色泽处理工艺技术,通过繁复的工艺处理从而使锡器表面产生乌青色泽,让锡器更显古朴优雅,耐人把玩寻味。
玄墨工艺不添加任何金属和材质,玄默处理后的锡器不掉色,亦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心境、物质与精神来面对苍白,匠心渲染,以呈锡器之古朴,厚重、内敛、沉稳之神秘。
宋代社会开始普遍使用锡器,锡器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制锡器成了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亦成为市井之中的热门。
商代考古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锡块和外镀有厚厚锡层的虎面铜盔,表明了锡的特殊物理性能已经被发现并受到重视。
先秦时期锡业更为发达,并专设了机构管理。
唐代考古发掘出陕西法门寺唐代的佛教徒使用的锡仗,上面错金银工艺十分精美,应该是皇帝下旨的一件特别制作的佛教用品。
宋代社会开始普遍使用锡器,锡器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制锡器成了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亦成为市井之中的热门行当。
明代受紫砂及瓷器制作工艺的启发,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和仿瓷器的锡器应运而生,出现了以把玩为目的的文人锡器,也使锡器跻身于珍品雅玩之列。这一时期,锡壶制作名家辈出。
明代宣德年间江苏苏州人朱端以锡制品造型奇古,人称“朱家鼻”。
明代万历年间江苏苏州人赵良璧制锡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仿时大彬的紫砂样式,开一代新风,同时也成为锡仿紫砂和文人大斧,惜其作品已无流传。
江苏苏州人归复初,继赵良璧之后,将仿紫砂锡壶推到最顶峰;浙江嘉兴人黄元吉所造各式茶具都极其精巧。
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浙江嘉兴人黄裳精于设计,制器“模范百出”。
清代文人锡器仍旧备受士绅阶层的青睐,涌现出许多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锡器大师和锡作高手。
清康熙年间浙江嘉兴人沈存周以制锡壶名于世,沈朗亭亦以善制锡壶名世,故宫藏其桃式倒流锡壶一件。
清乾隆年间苏州王东文,清乾隆时吴县人。在西施缘起、乾隆最爱的苏州古镇木渎开铜锡作坊,擅制手炉,为苏州制锡名家。乾隆年间,苏州的铜、锡、铁器等治业工匠多来知无锡。在各制作工坊间以王东文铜锡最有名。晚清以来,仿冒王东文铜锡名号的店铺在苏锡常甚至整个苏南地区从未中断过。
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苏扬州人卢葵生锡壶与漆器结合更是他的创造。
清嘉庆道光年间浙江绍兴人朱石梅首创砂胎锡壶,锡求上佳,工求精绝。
清道光咸丰年间王善才、刘仁山、朱贞士等制锡器名手所制锡器也极为精工。
个旧曾是全世界的“锡老大”,落寞的矿业城市自己孕育了新希望,锡工艺在庞大的金属贸易衰落后,显示着永恒的生命力。赖庆国也让人看到一个手工艺人的理想状态,在他亲自打造的世外桃源里,锡产业和品牌化,也能传承传统工艺。手艺人和企业家,在他的道路上并行不悖。
锡是金属中的术士,总带着神秘色彩,古人常在井底放锡块来净化水质,日本宫廷最好的御酒都用锡器盛装,据说会更醇厚清冽。
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在230多年后的1984年打捞出海,船上370吨茶叶沉没海底,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
在云南红河个旧——昔日的锡都,曾有超过10万人在此从事矿业相关的工作,期北山矿区的职工宿舍、家属楼、学校、电影院,车来车往,俨然一座矿业之城。
但2008年个旧被国家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下岗,现在矿区街道上很难见到行人,只剩一片凋零。
而个旧那条“锡行街”,因满街的锡匠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作坊40多家,他们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议价的声音——这些景象早已是旧时期的一个传说。
在一片暮色沉沉的大背景中,赖庆国的锡文化创意产业园显得生机勃勃,除了工人的厂房车间,还有锡器藏品和作品展厅、学徒学艺的习艺坊、非遗手造作坊,以及一个乡村教堂。
喝茶会友有茶室,怀旧有小亭,他甚至弄来了一整节旧火车车厢,加上荷塘、竹林和几只锦鸡、孔雀到处都有浓浓的个人理想的痕迹。
作为锡工业界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近几年最大的成就是让锡在小范围内从旧工业时代的没落中过渡到新的文化产业形态。锡的保鲜能力也体现在自身的命运上。
一身中式服装、光头、大胡子外加一根烟斗,斜身坐在阳光斑驳微风习习的树下,一杯茶摆在从村里淘来到木头板凳上,赖庆国的形象跟他的企业和事业一样,都被好好地经营,运转良好如日中天。
“花了三年时间打造这个园子和平台,从今年开始,要认认真真做创作,虽然社会应酬仍需要占据一些时间,但条件好多了,就怕年纪大了,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意识到了却没条件做。我今年51岁,在这个行当中,还算年轻。”一门手艺的传承、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这样新决心和新计划在手艺人心中生长出来并得到很好的坚持。赖庆国十几岁开始跟着传统锡匠师傅学艺,五十岁仍然可以有新的计划和开始。
厂房的一角,有两个砖砌的灶台,点上火,铁锅里放入锡块,温度达到231摄氏度锡便会融化成“锡汤”,舀一瓢缓缓注入模具,很快就能冷却成型,再拿来敲打锤炼,延展性也极好,锡是好脾气的金属,闪亮而柔和。
锡罐从古至今是被公认的储存茶叶的最佳器皿,密封性好,又无异味,也是赖庆国最畅销的产品。
通过模具将液态锡塑造成型才是第一步,要做一个称得上“精良”的茶叶罐,细算起来工序有四五十道,下料、成型、焊接、抛光、磨光、配盖有些细节反反复复要许多次,尤其最后一道配盖,茶叶盖盖上去,呈缓缓下落状,再打开也需要缓缓拔气,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密封性。
赖庆国在工作台上随手拿起一个已经打磨光亮的茶叶罐,另一只手拿一个小型电钻,“嗞呜呜”便在锡罐上作起画来,很多客户要求他亲手制作的作品,最重要的也就体现在这画和落款上。
十几岁初中毕业开始学习锡器工艺,跟着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师傅,口手相传,没有什么理论架构,也不会刻意培养审美素养,几年后他觉得这样“还是不行”,于是就考到艺术学院去进修,学习工艺美术,恶补绘画。
毕业后又教了三年书,在理论上得到提升,之后才觉得可以从事锡艺事业了。他经营的广告公司曾做到云南地区行业的翘楚,也曾有机会走入仕途,人生的各种机会和选择很多,赖庆国经历丰富,对“锡”长达三十多年的坚持是他总结的成功经验第一条。
比如画画,“我再忙,还要抽时间去写生、画画,当作休息,技艺上的东西一直不敢放”,赖庆国平常更像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处理关系,管理员工,规划未来,不停地接电话和回短信,手工劳作既是他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他暂时避开俗事的自我精神世界。
几笔山水,两只小船,人物只有被微风稍稍吹起的衣衫,不用露任何五官,而近景的石头纹理必须细腻,旁边的兰草每片叶子都摇曳舒展,中国人追求的“雅士”意境就在锡罐的方寸之地表现出来了。
赖庆国称之为金属上的“简笔国画”,笔锋粗细得当,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心中有丘壑,下手则熟练得像生理反应,容不得败笔。
练了三十年,画画仍然是必修课,春天里山上梨花开,他都是要赶去画一画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落款刻“甲午年初,赖庆国制”这几字时的坦荡。
赖庆国自己修建了锡文化展示厅,从外面看是各种几何方块的结合,模仿的是锡金属的晶体结构,最开始甚至不被“建筑行业人士”承认是“建筑”,后来他又拖来了巨大的一节火车车厢放在一侧,另一侧是带着红色塔尖的教堂,整个场景有一种奇异的美感,倒是国外来的客人见了大呼“奇迹”。
展厅可做锡文化教育基地,从收藏的各种古董锡器,到他目前的各种作品和产品,以及国外的一些特色锡工艺品都自成体系。
园子角落有一间上着锁的厂房,这并非普通游客喜欢的参观地,打开一看却着实让人惊诧,一屋子的石模,每件砖头大小,数千件整整齐齐排列满屋。
旧时做锡器没有钢模,是用石块雕刻各种图案和形状,然后将锡液浇铸进去,冷却后脱落出来便是原始初坯,现代锡工艺已很少用这种石模,赖庆国却一件一件收了回来,且并不当作可炫耀的来炫耀。“我没有钱,但这就是我的财富。”他说。
为了寻找打锡师傅,蓝桉几经周折来到了老市区“商业街”,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记者找到了“颜记锡艺”传人的店面。
潮阳颜家曾是潮汕地区最着名的打锡世家,代表潮汕锡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这间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店面,“颜记锡艺”的传人颜来钦依然坚守着这份从祖辈相传下来的手艺一心从事锡器制作。
“我们祖辈都是打锡的,听家里的老人口传,算起来我是第18代传人了。我们潮阳的老厝就见证了我们祖宗五代来打锡的‘历史’。”说起这门祖传下来的手艺,颜来钦很是骄傲。
颜来钦说,父亲曾是汕头锡器工场的技术骨干,工场倒闭后,父亲就回家继续制作锡制品。因为手艺精湛,不少顾客找上门来请父亲制作锡器,父亲一个人忙活不过来,就让家里的叔叔兄弟们来帮忙,在这个家庭作坊里,儿女们也自然成了小学徒帮忙打下手。颜来钦的手艺就是这样练成的。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颜记”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当时有顾客在“颜记”订了两件锡器作为展品带到广州秋交会展览,设计独特又具实用性的锡器马上受到海外货商的青睐,订单纷至沓来。
当时已经学有所成出师的颜来钦几乎每天都在热火朝天地赶工,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产品都十分耗时费力,颜来钦经常为了赶一批货,每天早上从十点一直做到夜里三四点。
“这都是常态了,我们每一次工期一般都要几个月,每天往小凳子上一蹲就是一整天。现在就落下一身职业病,浑身酸痛。”颜来钦说。
打制一件锡器的工艺十分繁杂,每一件都是打锡师傅的心血结晶。据颜来钦介绍,一件上好的锡器,需要经过融锡、剪胚、定形、打磨等几十道工序,一个锡茶罐从接单到制作为成品,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果是大件的锡桶、锡炉则难度更大,生产的时间就越长。
颜来钦制作了无数件锡器,最大的一件容积为50斤,最小可装2两茶。顾客上门订制时,只需要口头交代一下大小和形状,颜来钦就能做出顾客想要的产品。
颜来钦说,购买锡制品的顾客大多是爱好此道,在这些人看来,一件锡器不仅仅是单纯的器皿,锡器上各种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精美花草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锡制品为什么会如此受人青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凉身”等奇特功效。据颜来钦介绍,纯锡能隔热、隔湿、无杂味,罐身光滑,少有瑕疵。
蓝桉拿起一个保温瓶般大小的锡罐,看似轻巧,却分量十足,手感沉甸甸。颜来钦接过蓝桉手里的锡罐,打开盖子,“一个好的锡罐在打开盖子时能感受到一股吸力,用力往上拉一下后放手,罐盖会自动回弹。而在盖盖子时,它是会慢慢自动下落的。再看看这个罐身,非常平和柔滑,而且是有历久长新的光泽。”颜来钦说,锡罐用来存放贵重药材、茶叶能保持原汁原味不变质。
锡器曾经拥有一段“光辉历史”,作为潮汕传统手工艺品,现在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传承窘况。
颜来钦说,打锡不是一项简单的手艺,学艺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没有年学不成。颜记锡艺讲究熟练精致的手艺,当学徒的习艺都要从给打锡师傅磨无锋口的抛光刀开始,有“三年学一支刀”之说。
为了锻炼扎实的基本功,学徒经常一蹲就几个小时,极磨耐性和意志。除了要愿意下苦工,学艺者还需要有天分,颜来钦笑称自己是“自带基因”,学起来上手比较快,这种算是可遇不可求。
据颜来钦介绍,颜氏出产的锡器每一件都经过严格用料,再经熔化、铸片、造型、刮光、擦亮、雕刻等多道工序,每项工序都纯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但这也同时限制了产量,这就导致销量难以保证,不少学艺者考虑到这一因素就也不大乐意从事这一行当。
说起传承,颜来钦还是有些许遗憾,但他也给记者透露,自己的儿子认识到对这门传统手艺的使命感,现在正在慢慢接手,子承父业,将锡艺传承下去。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