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结婚后,她依然在《圣经》中寻找答案。她从中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好妻子——当然,她也是选择性地遵从,因为有些为妻之道在当今时代已经没有意义了。坦白地说,露西尔也想过,就算回到《圣经》中的年代,那些教条可能也没什么意义。如果她当真按照《圣经》中描写的妇女那样去做的话……那么,恐怕整个世界早就天翻地覆了,而哈罗德呢,很可能会因为烟酒无度、胡吃海塞而早早地进了坟墓,也看不到儿子死而复生的奇迹了。
雅各布,他才是一切的焦点,是她所有眼泪的源泉。人们正在杀害复生者,要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消失。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到处都在发生,但确实正在发生。
最近一个多星期以来,电视上一直在播出相关的报道。有些国家,那些因残忍而臭名昭著的国家,已经开始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复生者了。不仅杀死他们,还焚烧他们的尸体,好像他们是会传染的病毒。每天晚上都有越来越多的报道,照片、视频和网络消息也不断涌现。
就在今天早上,露西尔来到楼下,她那孤独的脚步声一如既往地在昏暗空旷的屋子里回荡,露西尔发现,电视机竟然还开着,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出轻响。电视怎么会开着呢?她明明记得昨晚睡前把它关上了。但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记错了,毕竟,她已经是个七十三岁的老太太,这种自以为关了电器其实却没关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天色还早,电视上有个秃顶的黑人,上唇留着一抹修剪整齐的小胡子,正低声说着话。越过这个男人的肩膀,露西尔看见后面的演播室里有不少人正忙进忙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年轻,穿着白衬衫,系着颜色保守的领带。看来都是些野心勃勃的青年,露西尔想,他们个个都想出人头地,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坐上这个秃顶黑人的位置。
她把音量调大了一点,坐在沙发上,想听听这个男人到底在说些什么,尽管她知道不会有什么好消息。
“早上好,”电视上的人说,显然在例行公事,“今天我们的头条新闻来自罗马尼亚,该国政府已经颁布命令,宣布复生者并非生来被赋予人权,他们是‘特殊’群体,因此不享有同等的保护。”
露西尔叹了口气,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电视画面从秃顶的黑人主播切换到了现场画面,露西尔猜想那里就是罗马尼亚。只见一名苍白憔悴的复生者正被两名士兵从家里带走。士兵们身材细瘦,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五官小巧,脸上带着一丝尴尬的神情,好像因为他们太年轻,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们的命运……”露西尔对着空屋子自言自语。关于威尔逊一家人,关于雅各布和哈罗德的画面,突然塞满了她的心,甚至塞满了整个房间,令她胸口发紧。她双手发抖,电视画面也变得模糊一片。起初,她有些困惑,接着就感到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挂在嘴角。
曾几何时——她也说不清具体时间,她暗自发过誓,再也不会为任何事而流泪。她觉得自己这把年纪,已经不适合再哭哭啼啼的。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总会对一切悲伤都淡然处之。就算她如今仍然能体会那些情感,也不会再哭了。这或许是因为她跟哈罗德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没见他哭过,一次都没有。
但是现在想这些已经太迟了,她就这样哭着,眼泪怎么也止不住,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觉得自己还活着。
电视仍在播着,那个男人被戴上手铐、和其他复生者一起被关进一辆大型军用卡车。画面外,播报员的声音还在继续。“北约、联合国和调查局尚未就罗马尼亚的政策发表意见,尽管我们还没有获知其他国家的官方表态,但是目前公众的意见已经分成两派,有人支持罗马尼亚的政策,也有人认为政府这一行动违背了基本人权。”
露西尔摇摇头,脸上仍然挂着泪珠。“孩子们的命运……”她又重复道。
事情并非仅仅发生在“其他那些国家”,根本不是那样。美国正上演着同样的一幕。那帮蠢货,还有他们的“原生者运动”已经蔓延开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全国到处冒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吵嚷几句,但时不时地,总会闹出些复生者死亡的案件,然后就会有某个叫嚣着“为原生者出头”的组织出来宣布对此负责。
阿卡迪亚已经发生了这种事,尽管大家都闭口不谈。有个复生的外国人被发现死在了高速公路旁的地沟里,是被.3006子弹射杀的。
每一天,情况都会更糟一些,而露西尔唯一想到的,就是雅各布。
可怜的雅各布。
露西尔走了以后,彼得斯牧师的妻子也悄无声息地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把那封调查局寄来的信又读了一遍。
信上说,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伊丽莎白?宾奇以及密西西比州那个地区的其他复生者都被集中到了默里迪恩的一个拘留地。除此之外,信中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只是告诉他不要担心,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复生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一切都以尊重人权为前提。信写得正式、得体,典型的政府公文。
书房外面,整个屋子一片寂静,只有走廊尽头那台古老的落地大摆钟发出有节奏的嘀嗒声。这台座钟是他岳父送的礼物,后来没过几个月,岳父就被癌症夺去了性命。她是听着这钟声长大的,童年的每个夜晚,这台钟报时的声音都会陪伴着她。她和丈夫刚结婚时,整天都想念着这钟声,坐立不安,最后他们只好买了个节拍器,否则她就睡不着觉。
牧师来到走廊上,站在座钟前。这台钟高度只有六英尺多一点,通体是繁复华丽的雕花。里面的钟摆有一个拳头那么大,终日有节奏地来回摆动,从没出过故障,仿佛它不是一百年前的作品,而是刚刚造出来的一样。
这台钟被她家当作了传家宝。她父亲去世后,她和兄弟姐妹们彼此互不相让——不是为了葬礼的费用,或者如何分配父亲的房子、土地以及有限的一点存款,而是为了争夺这台大摆钟。就因为这台钟,她和几个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至今还非常紧张。
不过,现在他们的父亲在哪里?彼得斯牧师暗想。
他已经注意到,自从复生者出现之后,妻子就更加精心地侍弄起了这台老爷钟,大钟刚刚被上了油,并仔细地擦亮,现在还散发着气味。
牧师离开大钟,继续在屋里踱步。他走进客厅,看着周围的家具,站了一会儿,默默地把房间里的每件东西都一一记在脑子里。
中间的那张桌子是他们从密西西比千里迢迢搬来的路上发现的;沙发是去威明顿参观一所教堂的时候弄到的,那里还没有田纳西州那么远,但那是他们一致同意购买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东西之一。沙发蓝白相间,垫子的图案则是由蓝色渐变到白色,“卡罗来纳蓝!”店员十分骄傲地告诉他们。沙发扶手向外弯曲,靠枕则又大、又厚、又软。
她在田纳西州挑中的桌子和这张沙发的风格则截然不同,他第一眼就不喜欢:它太纤细,木头的颜色太暗,工艺也太单调,他觉得根本不值得花那些钱。
彼得斯牧师在客厅里转悠,不时地随手从那些到处乱堆的书中拿起一本。他的动作轻柔而缓慢,每拿起一本书,都要把灰尘擦掉,然后再把它们放回书架原位。有时候他也会翻开某一本,手指从一张张书页之间划过,来回摩擦,感受着书页的气味和质感,好像他以后一本书也见不到了,好像时间最终要把一切都带走。
牧师默默地清理了很长时间,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渐渐地,外面的蟋蟀鸣叫安静下来,远方传来一声狗吠,朝霞初现。
他已经等了太久。
这确实是他的过错,这其实是恐惧。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慢慢地、无声地走遍屋子的每一处角落。
他先来到书房,收起了调查局的那封信,然后他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当然还有那本《圣经》。他把这些东西统统放进一个斜挎包里,这个包是去年妻子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然后,他又从电脑桌后面拿出一个装满衣服的包,这是他前天才刚刚装好的。家里的衣服一直是妻子洗的,如果他打包得太早,就会被她发现衣柜里的衣服少了。他希望走的时候尽量少惹麻烦,就这么像个懦夫一样溜走。
牧师蹑手蹑脚地穿过房间,走出前门,将那包衣服和挎包放在汽车后座上。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虽然才刚到树梢头,但显然正越升越高。
他又回到屋里,慢慢走进卧室,只见妻子在大床的中间蜷成一团,还在酣睡。
她一定会伤透心的。他想。
她就快醒了,她总是起得很早。他将一张小纸条放在旁边的床头柜上,想着是不是该吻她一下。
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离开了。
她醒来的时候,屋子里空无一人,外面走廊上的大摆钟还在分秒不差地嘀嗒响着,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卧室。一大早就这么暖和了,今天肯定是个大热天,她想。
她叫了一声丈夫的名字,但是无人回应。
他肯定又在书房睡着了,她想。最近他总是在书房里睡着,这让她很担心。她正想再叫他一声,突然发现床头柜上有张纸条,上面是他那特有的奔放笔迹,写着的是她的名字。
他平常没有留字条的习惯。
看字条的时候,她没有哭,只是清了清嗓子,好像要回应字条上的话一样。然后她坐起来,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还有走廊上座钟机械律动的声音。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泪水一下子盈满双眼,但是她仍然没有哭。
纸条上的字迹看起来模糊而遥远,仿佛被裹在一团迷雾中。但她还是又看了一遍。
“我爱你。”纸上写着,下面还有一行字,“但是,我需要了解真相。”
吉姆·威尔逊
吉姆现在一片茫然。士兵是怎么找到他们的?弗雷德·格林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吉姆的记忆中,弗雷德·格林一直是个讨人喜欢的家伙。要不是两人当年不在一起工作,业余生活又不在一个圈子里,他们兴许还会成为朋友。他们只是没机会成为朋友,吉姆想。但若真是如此,自己又怎么会落到今天这般境地呢?吉姆百思不得其解。
他现在成了犯人。一群士兵找到他们一家,用枪指着他们的头,把他们带走了。当时弗雷德·格林就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他那辆老旧的两用卡车停在几个士兵后面,他就坐在车厢里,亲眼看着吉姆和康妮还有孩子们被铐起来带走。
弗雷德究竟是哪里变了呢?吉姆整夜都睡不着觉,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他能早一些想到这些,他们一家也不会被关进来了。
吉姆站在学校拥挤的人群中,全家人都紧紧挨着他。他们正在排队等待领取午饭,尽管食物分量永远少得可怜。“他究竟怎么了?”吉姆问妻子。这个问题他已经问过好几次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她没有一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吉姆后来终于明白了,花心思琢磨一个谜团,哪怕是琢磨弗雷德·格林这样阴暗的人,也能让他分散注意力,不必一直纠结于自己家人的遭遇。“他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谁?”康妮问道。她帮汉娜擦了擦嘴角。自从他们被逮捕,或者说拘留——不管该用什么词——以来,汉娜的嘴里就一刻不停地重复着咀嚼的动作。康妮明白,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恐惧。“你不是小孩子了,不该这样。”她责备道。
幸运的是,汤米表现得就让人省心多了。士兵将他们从哈格雷夫家带走的情景把他吓坏了,他根本不敢乱动。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安静地坐着,也不多说话,好像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我觉得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吉姆说,“是哪里变了呢?他变了吗?还是我们变了?他现在看起来很危险。”
“你到底在说谁?”康妮问,有些摸不着头脑。
“弗雷德,弗雷德·格林。”
“我听说他妻子死了,”康妮平静地说,“听说从那以后他就变了个人。”
吉姆没说话。他拼命思索,总算回想起一点点弗雷德妻子的样子。她是个歌唱家,唱得特别动听。他记得她又高又瘦,像只高贵美丽的鸟儿。
吉姆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家人。他端详着他们,突然意识到全家人对于彼此、人们对于彼此,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这就是原因吧。”他说。接着他俯过身,吻了吻妻子。他屏住呼吸,仿佛这样就能使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仿佛单单这一吻就可以保护他的妻子和家人,以及一切他所爱的人,让他们远离任何即将到来的伤害,让他们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
“这是怎么了?”等吉姆放开她,康妮问道。她的脸红了,还觉得有点眩晕。这是她年轻时才有过的感受,那时,接吻对他们来说还是种新鲜的体验。
“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切。”
十五
要说哈罗德喜欢那个年轻的士兵,恐怕还不至于,但他确实承认,那个男孩身上还是有些优点的。或者,就算不是优点,至少也是某种他熟悉的东西。在这个死人都能活过来的世界,能找到一件熟悉的东西实属不易。
发生骚乱的那天早上——就是一个多星期前的那次骚乱,他已经见过这个男孩。那场骚乱让他们的命运有了交集。那天,当事态平息之后,他们发现并没有人受重伤,只有士兵冲进来将他们摁倒在地时,有些人身上有了点擦伤和淤青。哈罗德还听说有人因为对催泪弹过敏而需要就医,但是很快他们也没事了。
一切似乎都已经远去,仿佛那只是陈年旧事。但是哈罗德心里知道,南方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伤口其实没有真正愈合,只是在人们彬彬有礼地彼此称呼着“先生”和“夫人”中,被暂时掩盖了。
人们的心中始终裂着一道口子。
哈罗德坐在一张木凳子上,旁边是一排栏杆,上面装着带倒钩的铁丝网,他们管这叫作“路障”。
路障以令人恐怖的速度生长着,先从镇子南端那座又老又破的朗氏加油站和枪械店开始布设,接着一路蜿蜒,穿越一座座庭院,横亘在一栋栋房屋前。那些房屋原来都是居民的家,现在却已经成了士兵的哨所。整座镇子都在路障的包裹之下,不仅是那所臭烘烘乱糟糟的学校,还有无数房屋和商店,以及已经合二为一的消防局和警局大楼,所有的一切都被围了起来。这道由士兵和他们手中的枪竖起的路障,控制了整座小镇。
只有那些位于小镇郊区的房屋,主要是农民,或者像哈罗德和露西尔这样不适应城镇生活的人,以及牧师和其他个别人的家,只有这些地方没有受到路障的包围。在镇上,人们已经住进了像宿舍一样的楼房中。由于学校实在不堪重负,所以居民们被迁出自己的家,住到了位于怀特维尔的旅馆里。接着士兵又在居民的住宅中安置了一张张睡床,好让复生者们能有个睡觉的地方。那些被迫搬家的居民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强烈不满,但阿卡迪亚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城镇,美国也不是唯一采取这种手段的国家。
世界在眨眼间变得人满为患,每个人都不得不作出牺牲。
因此,现在的阿卡迪亚镇上处处上演着各种事端,隔离栏、士兵和复生者们之间形成的紧张、焦虑、愤怒等各种情绪充斥着每一所房子。
这些并不是阿卡迪亚这样的小镇所承受得了的。一开始,当得知复生者集中营将从学校向外扩展的计划时,人们还多少松了口气,但是这份欣慰很快便烟消云散。随着整个镇上的物资被一步步消耗殆尽,这里已经再没有安宁可言了。
想到这点,哈罗德心里还是很得意的,幸亏他和露西尔很早以前就决定住在城外。他简直不敢想象,要是自己的家被人征用,再分配给陌生人住,会是个什么样。哪怕这么做是对的,他也无法接受。
就在环绕着阿卡迪亚城区的路障外面,有一片大概二十英尺宽的开阔地,一直通往外围的隔离栏。开阔地每隔一百码,就有一名士兵站岗,有时他们也会在阿卡迪亚城区和路障周围巡逻。当他们在城区行动的时候,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背着枪在大街小巷上走,那些地方曾经都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他们有时会被行人叫住,询问最近的情况——不仅是阿卡迪亚,也包括全世界的状况——以及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士兵们通常不会回答任何问题。
但大多数情况下,士兵们只是在路障旁站着——有时候甚至坐着,看上去要么心不在焉,要么百无聊赖,具体要根据当时的光线强弱来决定。
引起哈罗德兴趣的那个年轻士兵叫“二世”,这个名字实在奇怪,因为他曾经跟哈罗德说过,自己从没见过父亲,也没有沿袭父亲的名字。他的本名叫昆顿,不过,从他有记忆以来,就被人叫作“二世”,他自己也觉得这个词作名字没什么不可以的。
二世穿戴整洁,性格乖巧,是军队最想要的那种新兵。他十几年来都规规矩矩的,从没干过扎耳洞、刺文身之类的叛逆事,最后就这样穿上了军装。他是听了妈妈的话去参军的,她告诉他,军队是所有真正的男子汉都会去的地方。结束平稳的高中生活之后,他母亲便开着车,送十七岁半的二世来到征兵办公室报了名。
他的测试成绩平平,但还是被派到这座已经挤满了复生者的小镇来站岗守卫,因为他只要每天站得住、能拿枪、会服从命令,就足够了。近来,他发现一位可怜的南方老人和他死而复生的儿子越来越频繁地来找自己。对那个南方老人,二世还可以忍受,但对于总是跟在父亲身后的小男孩,他却喜欢不起来。
“你还要在这里待多久?”哈罗德坐在路障后面的木凳上,向着二世的后背发问,其实他们的对话经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雅各布就坐在哈罗德身后远一点的地方,看着父亲和士兵交谈,他们说的话应该传不到雅各布那儿。
“不太清楚。”二世说,“那恐怕得看你们还要被关多久吧。”
“是吗……”哈罗德拖着长腔,懒洋洋地说,“那估计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根据目前的条件,我们能支撑到现在已经是极限了。得有人拿出个解决方案来,否则那些斗鸡们的面子也过不去啊。”
这些天以来,哈罗德已经摸索出一套用来对付二世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话说得越古怪越好。其实,这种办法出奇地容易,只要说话时随便夹带些关于农场动物、天气、风景之类的词汇,拼成一句怪话就行了。如果二世接下来问,这种奇怪的表达是什么意思,哈罗德就现场编个解释出来。这个游戏的技巧在于,哈罗德必须记住每次编出来的话及其含义是什么,下次尽量不重复。
“这又是什么意思,先生?”
“哦,我的天!难道你从来没听说过‘斗鸡的面子’这个词吗?”
二世转过脸来看着他:“没有,先生,从来没有。”
“嘿,我真不敢相信!就算我活到脚下长出土豆根的年纪,也很难相信哪,小伙子!”
“是吗,先生。”二世说。
哈罗德用脚后跟把烟头在地上踩灭,拍了拍已经半空的烟盒,又拿出一根。二世一直看着他的动作。“你抽烟吗,孩子?”
“执勤的时候不抽,先生。”
“给你留一支吧。”哈罗德小声说。他娴熟地点上一根,慢慢地,长长地吸了一口。尽管肺里难受得要命,他还是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二世抬头看了看太阳,他被派遣到这里来的时候,可从没想过会这么热。他以前听说过一些关于南方的事,知道托皮卡确实热得够呛,但是这里,热气似乎盘踞在这个小镇上不走了,每一天都这么热。
“我能问你点事吗?”哈罗德问。
二世真讨厌这个地方,简直讨厌至极,不过至少这位老先生还是很有趣的。
“问吧。”二世说。
“外边怎么样了?”
“很热,跟这里一样热。”
哈罗德微微一笑。“不是问这个,”他说,“这里的电视和计算机都被收走了,外边现在什么情况?”
雅各布,他才是一切的焦点,是她所有眼泪的源泉。人们正在杀害复生者,要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消失。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到处都在发生,但确实正在发生。
最近一个多星期以来,电视上一直在播出相关的报道。有些国家,那些因残忍而臭名昭著的国家,已经开始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复生者了。不仅杀死他们,还焚烧他们的尸体,好像他们是会传染的病毒。每天晚上都有越来越多的报道,照片、视频和网络消息也不断涌现。
就在今天早上,露西尔来到楼下,她那孤独的脚步声一如既往地在昏暗空旷的屋子里回荡,露西尔发现,电视机竟然还开着,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出轻响。电视怎么会开着呢?她明明记得昨晚睡前把它关上了。但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记错了,毕竟,她已经是个七十三岁的老太太,这种自以为关了电器其实却没关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天色还早,电视上有个秃顶的黑人,上唇留着一抹修剪整齐的小胡子,正低声说着话。越过这个男人的肩膀,露西尔看见后面的演播室里有不少人正忙进忙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年轻,穿着白衬衫,系着颜色保守的领带。看来都是些野心勃勃的青年,露西尔想,他们个个都想出人头地,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坐上这个秃顶黑人的位置。
她把音量调大了一点,坐在沙发上,想听听这个男人到底在说些什么,尽管她知道不会有什么好消息。
“早上好,”电视上的人说,显然在例行公事,“今天我们的头条新闻来自罗马尼亚,该国政府已经颁布命令,宣布复生者并非生来被赋予人权,他们是‘特殊’群体,因此不享有同等的保护。”
露西尔叹了口气,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电视画面从秃顶的黑人主播切换到了现场画面,露西尔猜想那里就是罗马尼亚。只见一名苍白憔悴的复生者正被两名士兵从家里带走。士兵们身材细瘦,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五官小巧,脸上带着一丝尴尬的神情,好像因为他们太年轻,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们的命运……”露西尔对着空屋子自言自语。关于威尔逊一家人,关于雅各布和哈罗德的画面,突然塞满了她的心,甚至塞满了整个房间,令她胸口发紧。她双手发抖,电视画面也变得模糊一片。起初,她有些困惑,接着就感到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挂在嘴角。
曾几何时——她也说不清具体时间,她暗自发过誓,再也不会为任何事而流泪。她觉得自己这把年纪,已经不适合再哭哭啼啼的。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总会对一切悲伤都淡然处之。就算她如今仍然能体会那些情感,也不会再哭了。这或许是因为她跟哈罗德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没见他哭过,一次都没有。
但是现在想这些已经太迟了,她就这样哭着,眼泪怎么也止不住,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觉得自己还活着。
电视仍在播着,那个男人被戴上手铐、和其他复生者一起被关进一辆大型军用卡车。画面外,播报员的声音还在继续。“北约、联合国和调查局尚未就罗马尼亚的政策发表意见,尽管我们还没有获知其他国家的官方表态,但是目前公众的意见已经分成两派,有人支持罗马尼亚的政策,也有人认为政府这一行动违背了基本人权。”
露西尔摇摇头,脸上仍然挂着泪珠。“孩子们的命运……”她又重复道。
事情并非仅仅发生在“其他那些国家”,根本不是那样。美国正上演着同样的一幕。那帮蠢货,还有他们的“原生者运动”已经蔓延开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全国到处冒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吵嚷几句,但时不时地,总会闹出些复生者死亡的案件,然后就会有某个叫嚣着“为原生者出头”的组织出来宣布对此负责。
阿卡迪亚已经发生了这种事,尽管大家都闭口不谈。有个复生的外国人被发现死在了高速公路旁的地沟里,是被.3006子弹射杀的。
每一天,情况都会更糟一些,而露西尔唯一想到的,就是雅各布。
可怜的雅各布。
露西尔走了以后,彼得斯牧师的妻子也悄无声息地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把那封调查局寄来的信又读了一遍。
信上说,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伊丽莎白?宾奇以及密西西比州那个地区的其他复生者都被集中到了默里迪恩的一个拘留地。除此之外,信中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只是告诉他不要担心,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复生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一切都以尊重人权为前提。信写得正式、得体,典型的政府公文。
书房外面,整个屋子一片寂静,只有走廊尽头那台古老的落地大摆钟发出有节奏的嘀嗒声。这台座钟是他岳父送的礼物,后来没过几个月,岳父就被癌症夺去了性命。她是听着这钟声长大的,童年的每个夜晚,这台钟报时的声音都会陪伴着她。她和丈夫刚结婚时,整天都想念着这钟声,坐立不安,最后他们只好买了个节拍器,否则她就睡不着觉。
牧师来到走廊上,站在座钟前。这台钟高度只有六英尺多一点,通体是繁复华丽的雕花。里面的钟摆有一个拳头那么大,终日有节奏地来回摆动,从没出过故障,仿佛它不是一百年前的作品,而是刚刚造出来的一样。
这台钟被她家当作了传家宝。她父亲去世后,她和兄弟姐妹们彼此互不相让——不是为了葬礼的费用,或者如何分配父亲的房子、土地以及有限的一点存款,而是为了争夺这台大摆钟。就因为这台钟,她和几个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至今还非常紧张。
不过,现在他们的父亲在哪里?彼得斯牧师暗想。
他已经注意到,自从复生者出现之后,妻子就更加精心地侍弄起了这台老爷钟,大钟刚刚被上了油,并仔细地擦亮,现在还散发着气味。
牧师离开大钟,继续在屋里踱步。他走进客厅,看着周围的家具,站了一会儿,默默地把房间里的每件东西都一一记在脑子里。
中间的那张桌子是他们从密西西比千里迢迢搬来的路上发现的;沙发是去威明顿参观一所教堂的时候弄到的,那里还没有田纳西州那么远,但那是他们一致同意购买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东西之一。沙发蓝白相间,垫子的图案则是由蓝色渐变到白色,“卡罗来纳蓝!”店员十分骄傲地告诉他们。沙发扶手向外弯曲,靠枕则又大、又厚、又软。
她在田纳西州挑中的桌子和这张沙发的风格则截然不同,他第一眼就不喜欢:它太纤细,木头的颜色太暗,工艺也太单调,他觉得根本不值得花那些钱。
彼得斯牧师在客厅里转悠,不时地随手从那些到处乱堆的书中拿起一本。他的动作轻柔而缓慢,每拿起一本书,都要把灰尘擦掉,然后再把它们放回书架原位。有时候他也会翻开某一本,手指从一张张书页之间划过,来回摩擦,感受着书页的气味和质感,好像他以后一本书也见不到了,好像时间最终要把一切都带走。
牧师默默地清理了很长时间,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渐渐地,外面的蟋蟀鸣叫安静下来,远方传来一声狗吠,朝霞初现。
他已经等了太久。
这确实是他的过错,这其实是恐惧。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慢慢地、无声地走遍屋子的每一处角落。
他先来到书房,收起了调查局的那封信,然后他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当然还有那本《圣经》。他把这些东西统统放进一个斜挎包里,这个包是去年妻子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然后,他又从电脑桌后面拿出一个装满衣服的包,这是他前天才刚刚装好的。家里的衣服一直是妻子洗的,如果他打包得太早,就会被她发现衣柜里的衣服少了。他希望走的时候尽量少惹麻烦,就这么像个懦夫一样溜走。
牧师蹑手蹑脚地穿过房间,走出前门,将那包衣服和挎包放在汽车后座上。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虽然才刚到树梢头,但显然正越升越高。
他又回到屋里,慢慢走进卧室,只见妻子在大床的中间蜷成一团,还在酣睡。
她一定会伤透心的。他想。
她就快醒了,她总是起得很早。他将一张小纸条放在旁边的床头柜上,想着是不是该吻她一下。
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离开了。
她醒来的时候,屋子里空无一人,外面走廊上的大摆钟还在分秒不差地嘀嗒响着,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卧室。一大早就这么暖和了,今天肯定是个大热天,她想。
她叫了一声丈夫的名字,但是无人回应。
他肯定又在书房睡着了,她想。最近他总是在书房里睡着,这让她很担心。她正想再叫他一声,突然发现床头柜上有张纸条,上面是他那特有的奔放笔迹,写着的是她的名字。
他平常没有留字条的习惯。
看字条的时候,她没有哭,只是清了清嗓子,好像要回应字条上的话一样。然后她坐起来,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还有走廊上座钟机械律动的声音。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泪水一下子盈满双眼,但是她仍然没有哭。
纸条上的字迹看起来模糊而遥远,仿佛被裹在一团迷雾中。但她还是又看了一遍。
“我爱你。”纸上写着,下面还有一行字,“但是,我需要了解真相。”
吉姆·威尔逊
吉姆现在一片茫然。士兵是怎么找到他们的?弗雷德·格林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吉姆的记忆中,弗雷德·格林一直是个讨人喜欢的家伙。要不是两人当年不在一起工作,业余生活又不在一个圈子里,他们兴许还会成为朋友。他们只是没机会成为朋友,吉姆想。但若真是如此,自己又怎么会落到今天这般境地呢?吉姆百思不得其解。
他现在成了犯人。一群士兵找到他们一家,用枪指着他们的头,把他们带走了。当时弗雷德·格林就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他那辆老旧的两用卡车停在几个士兵后面,他就坐在车厢里,亲眼看着吉姆和康妮还有孩子们被铐起来带走。
弗雷德究竟是哪里变了呢?吉姆整夜都睡不着觉,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他能早一些想到这些,他们一家也不会被关进来了。
吉姆站在学校拥挤的人群中,全家人都紧紧挨着他。他们正在排队等待领取午饭,尽管食物分量永远少得可怜。“他究竟怎么了?”吉姆问妻子。这个问题他已经问过好几次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她没有一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吉姆后来终于明白了,花心思琢磨一个谜团,哪怕是琢磨弗雷德·格林这样阴暗的人,也能让他分散注意力,不必一直纠结于自己家人的遭遇。“他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谁?”康妮问道。她帮汉娜擦了擦嘴角。自从他们被逮捕,或者说拘留——不管该用什么词——以来,汉娜的嘴里就一刻不停地重复着咀嚼的动作。康妮明白,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恐惧。“你不是小孩子了,不该这样。”她责备道。
幸运的是,汤米表现得就让人省心多了。士兵将他们从哈格雷夫家带走的情景把他吓坏了,他根本不敢乱动。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安静地坐着,也不多说话,好像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我觉得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吉姆说,“是哪里变了呢?他变了吗?还是我们变了?他现在看起来很危险。”
“你到底在说谁?”康妮问,有些摸不着头脑。
“弗雷德,弗雷德·格林。”
“我听说他妻子死了,”康妮平静地说,“听说从那以后他就变了个人。”
吉姆没说话。他拼命思索,总算回想起一点点弗雷德妻子的样子。她是个歌唱家,唱得特别动听。他记得她又高又瘦,像只高贵美丽的鸟儿。
吉姆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家人。他端详着他们,突然意识到全家人对于彼此、人们对于彼此,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这就是原因吧。”他说。接着他俯过身,吻了吻妻子。他屏住呼吸,仿佛这样就能使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仿佛单单这一吻就可以保护他的妻子和家人,以及一切他所爱的人,让他们远离任何即将到来的伤害,让他们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
“这是怎么了?”等吉姆放开她,康妮问道。她的脸红了,还觉得有点眩晕。这是她年轻时才有过的感受,那时,接吻对他们来说还是种新鲜的体验。
“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切。”
十五
要说哈罗德喜欢那个年轻的士兵,恐怕还不至于,但他确实承认,那个男孩身上还是有些优点的。或者,就算不是优点,至少也是某种他熟悉的东西。在这个死人都能活过来的世界,能找到一件熟悉的东西实属不易。
发生骚乱的那天早上——就是一个多星期前的那次骚乱,他已经见过这个男孩。那场骚乱让他们的命运有了交集。那天,当事态平息之后,他们发现并没有人受重伤,只有士兵冲进来将他们摁倒在地时,有些人身上有了点擦伤和淤青。哈罗德还听说有人因为对催泪弹过敏而需要就医,但是很快他们也没事了。
一切似乎都已经远去,仿佛那只是陈年旧事。但是哈罗德心里知道,南方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伤口其实没有真正愈合,只是在人们彬彬有礼地彼此称呼着“先生”和“夫人”中,被暂时掩盖了。
人们的心中始终裂着一道口子。
哈罗德坐在一张木凳子上,旁边是一排栏杆,上面装着带倒钩的铁丝网,他们管这叫作“路障”。
路障以令人恐怖的速度生长着,先从镇子南端那座又老又破的朗氏加油站和枪械店开始布设,接着一路蜿蜒,穿越一座座庭院,横亘在一栋栋房屋前。那些房屋原来都是居民的家,现在却已经成了士兵的哨所。整座镇子都在路障的包裹之下,不仅是那所臭烘烘乱糟糟的学校,还有无数房屋和商店,以及已经合二为一的消防局和警局大楼,所有的一切都被围了起来。这道由士兵和他们手中的枪竖起的路障,控制了整座小镇。
只有那些位于小镇郊区的房屋,主要是农民,或者像哈罗德和露西尔这样不适应城镇生活的人,以及牧师和其他个别人的家,只有这些地方没有受到路障的包围。在镇上,人们已经住进了像宿舍一样的楼房中。由于学校实在不堪重负,所以居民们被迁出自己的家,住到了位于怀特维尔的旅馆里。接着士兵又在居民的住宅中安置了一张张睡床,好让复生者们能有个睡觉的地方。那些被迫搬家的居民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强烈不满,但阿卡迪亚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城镇,美国也不是唯一采取这种手段的国家。
世界在眨眼间变得人满为患,每个人都不得不作出牺牲。
因此,现在的阿卡迪亚镇上处处上演着各种事端,隔离栏、士兵和复生者们之间形成的紧张、焦虑、愤怒等各种情绪充斥着每一所房子。
这些并不是阿卡迪亚这样的小镇所承受得了的。一开始,当得知复生者集中营将从学校向外扩展的计划时,人们还多少松了口气,但是这份欣慰很快便烟消云散。随着整个镇上的物资被一步步消耗殆尽,这里已经再没有安宁可言了。
想到这点,哈罗德心里还是很得意的,幸亏他和露西尔很早以前就决定住在城外。他简直不敢想象,要是自己的家被人征用,再分配给陌生人住,会是个什么样。哪怕这么做是对的,他也无法接受。
就在环绕着阿卡迪亚城区的路障外面,有一片大概二十英尺宽的开阔地,一直通往外围的隔离栏。开阔地每隔一百码,就有一名士兵站岗,有时他们也会在阿卡迪亚城区和路障周围巡逻。当他们在城区行动的时候,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背着枪在大街小巷上走,那些地方曾经都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他们有时会被行人叫住,询问最近的情况——不仅是阿卡迪亚,也包括全世界的状况——以及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士兵们通常不会回答任何问题。
但大多数情况下,士兵们只是在路障旁站着——有时候甚至坐着,看上去要么心不在焉,要么百无聊赖,具体要根据当时的光线强弱来决定。
引起哈罗德兴趣的那个年轻士兵叫“二世”,这个名字实在奇怪,因为他曾经跟哈罗德说过,自己从没见过父亲,也没有沿袭父亲的名字。他的本名叫昆顿,不过,从他有记忆以来,就被人叫作“二世”,他自己也觉得这个词作名字没什么不可以的。
二世穿戴整洁,性格乖巧,是军队最想要的那种新兵。他十几年来都规规矩矩的,从没干过扎耳洞、刺文身之类的叛逆事,最后就这样穿上了军装。他是听了妈妈的话去参军的,她告诉他,军队是所有真正的男子汉都会去的地方。结束平稳的高中生活之后,他母亲便开着车,送十七岁半的二世来到征兵办公室报了名。
他的测试成绩平平,但还是被派到这座已经挤满了复生者的小镇来站岗守卫,因为他只要每天站得住、能拿枪、会服从命令,就足够了。近来,他发现一位可怜的南方老人和他死而复生的儿子越来越频繁地来找自己。对那个南方老人,二世还可以忍受,但对于总是跟在父亲身后的小男孩,他却喜欢不起来。
“你还要在这里待多久?”哈罗德坐在路障后面的木凳上,向着二世的后背发问,其实他们的对话经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雅各布就坐在哈罗德身后远一点的地方,看着父亲和士兵交谈,他们说的话应该传不到雅各布那儿。
“不太清楚。”二世说,“那恐怕得看你们还要被关多久吧。”
“是吗……”哈罗德拖着长腔,懒洋洋地说,“那估计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根据目前的条件,我们能支撑到现在已经是极限了。得有人拿出个解决方案来,否则那些斗鸡们的面子也过不去啊。”
这些天以来,哈罗德已经摸索出一套用来对付二世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话说得越古怪越好。其实,这种办法出奇地容易,只要说话时随便夹带些关于农场动物、天气、风景之类的词汇,拼成一句怪话就行了。如果二世接下来问,这种奇怪的表达是什么意思,哈罗德就现场编个解释出来。这个游戏的技巧在于,哈罗德必须记住每次编出来的话及其含义是什么,下次尽量不重复。
“这又是什么意思,先生?”
“哦,我的天!难道你从来没听说过‘斗鸡的面子’这个词吗?”
二世转过脸来看着他:“没有,先生,从来没有。”
“嘿,我真不敢相信!就算我活到脚下长出土豆根的年纪,也很难相信哪,小伙子!”
“是吗,先生。”二世说。
哈罗德用脚后跟把烟头在地上踩灭,拍了拍已经半空的烟盒,又拿出一根。二世一直看着他的动作。“你抽烟吗,孩子?”
“执勤的时候不抽,先生。”
“给你留一支吧。”哈罗德小声说。他娴熟地点上一根,慢慢地,长长地吸了一口。尽管肺里难受得要命,他还是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二世抬头看了看太阳,他被派遣到这里来的时候,可从没想过会这么热。他以前听说过一些关于南方的事,知道托皮卡确实热得够呛,但是这里,热气似乎盘踞在这个小镇上不走了,每一天都这么热。
“我能问你点事吗?”哈罗德问。
二世真讨厌这个地方,简直讨厌至极,不过至少这位老先生还是很有趣的。
“问吧。”二世说。
“外边怎么样了?”
“很热,跟这里一样热。”
哈罗德微微一笑。“不是问这个,”他说,“这里的电视和计算机都被收走了,外边现在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