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页
梁伯一边笑着推辞一边继续为他介绍北京城。如今的北京城的建筑大体分成两派,皇城内城依旧延续传统风格,而外城和刚修好的新外城,也许是这些年收沿海通商的影响,有不少都吸吸纳了其他国家的风格,放眼望去极为震撼。
“有了水泥啊,我们老百姓修房子比以前便宜多了,听说杨大人是从蚝镜来的,蚝镜人用上水泥了吗?”梁伯有些好奇。
杨慎笑道:“用上了,不过比京城晚许多。刚开始百姓们还不喜欢,觉得这东西不散热。后来才发现它的好,当时我们官员帮着家家户户一同修房子。”他面露回忆之色,才离开蚝镜没多久,已经有些想念了。
“那就好、那就好。”梁伯跟着欢喜,此时突然前方一阵喧闹,似乎是两伙人争执起来。
杨慎好奇上前查看,只见一骑着自行车的书生与一马车相撞,两边似乎都觉得是对方的错,在那里互相指责。
梁伯撇撇嘴:“哎,又来了,最近这都第几起了。”接着跟杨慎解释道,原来这自行车虽说产量还行,造价也不高,但在传统人家眼里,骑着终归有些不雅。尤其是竟然还有不少京中小姐夫人去郊游骑,委实让一帮老儒生感叹世风日下。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这样想,最起码在年轻书生之间此物还颇受欢迎,不少学生上下学都骑着它走。问题是北京城路就这么宽,原本马车走中间,行人站两边,规划的好好的。现在多了这么些自行车,一时间颇为拥挤。
而老派人对此更加不满了,竟然还跟自己抢位置?!于是在街上常常能见到这种,自行车与马车两两相争互不相让的情景。
杨慎摇摇头:“如此便是那些世家不对了,此乃便民之物,不应心存偏见。”
“可不是嘛!小民儿子天天就骑这个,每天省了不少时间!”梁伯点头附和,心道这位官老爷虽说不是京城人,但胸襟宽广,与一般鼻孔朝天的大人们完全不同!活该他升官!
“发生这样的事,朝廷不管吗?”
“哎,之前李阁老曾经发过文章,说这属于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时间会证明一切。不过倒是建议重新成立一个专门管行人交通的衙门,听说马上就要招人了。”梁伯解释,然后又介绍道:“说起这位李阁老,可真是个好官啊,连现在的新建的外城,都是他上疏的,大人你要是前一阵子来,北京可挤得受不了。”
杨慎表现得很感兴趣:“是李乘风大人吗,我曾跟戚继光戚将军有过一面之缘,他对这位上官可谓推崇备至,说其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真想讨教一番啊。”
“那还不简单,左右杨大人您回京了,听说李阁老脾气很温和,对下属同僚都十分有礼,你上门拜访就好了。”
……那可不一定啊,就怕他担心受连累见都不愿意见我。杨慎在心中默念,早在蚝镜的时候,他就听说过皇上没此有人从蚝镜过来,都要询问杨慎过得怎么样。只要听到自己过得不好,他就安心了。而官员们为了让皇上高兴,努力编排了杨慎一大堆。就他听到的,什么因受不了海风头发掉光、跟老婆这么些年不孕不育、连衣服都没有只能每天围草裙……
在哭笑不得的同时,杨慎也有些被激出脾气来了,他偏要活出个样子来给嘉靖看看!于是原本有些消沉的他变得斗志昂扬,不仅政绩斐然,还著书立传,学问上也颇有建树。特别是听说皇上这个大龄剩男,自己不能生过继了别人的孩子,再看自己家中老婆大人和两个可爱的儿女,一种同为雄性生物的特有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正当杨慎头脑风暴之时,城外天空忽然飘起一阵黑烟。依稀能看见有许多人向那边涌去。
“这又是怎么了?”杨慎惊诧,感觉自己的一天脑子都要不够用了。
梁伯皱眉:“估计是那劳什子蒸汽机车又开始动了,这帮没见识的一窝蜂去凑热闹。”
杨慎察觉到他语气中的不满,又问道:“我是听说过蒸汽机这种东西,听说能用到纺织上,纺出来的布又快又好,怎么现在还有车了?”
“这和那个不一样,纺织机是好东西。这是民间匠人研制出来的,小民当时远远的瞧过一眼。好家伙,就一大铁疙瘩,后面一直有人添煤,动起来又慢又笨,呛人的很,最可气的是还要单独给这玩意儿修路。我看那工匠,就是怕骗朝廷补贴的!”梁伯愤愤不平,即使自诩“新派人”的他对蒸汽机车也意见很大。
杨慎倒是挺感兴趣的,不过瞧着他厌恶的模样,暂时就没往下问。
短短的一天,自然是不能将京城逛个遍,可已经令杨慎一家大开眼界。到最后连妻子儿女都坐不住了,下车共同听梁伯讲解。梁伯在孩子崇拜的目光下觉得志得意满,整整一天说得口干舌燥,不过最后打赏也十分丰厚就是了。杨慎可是做了那么多年大明第一太子党的,又在蚝镜如此富庶的地方当官,说是腰缠万贯也不为过。
晚上回到驿馆,疯了一天的两个孩子都睡下了,杨慎坐在窗边陷入沉思。
黄娥上前给他披了件衣服,问道:“相公在想什么?”
杨慎惊醒,一脸郑重的回道:“娘子,我改变主意了!”
“啊?”黄娥不解。
“原本我想着,就这样算了吧,我这辈子该有的都有,以后随波逐流听从朝廷安排让我去哪都行。可今天见到京中百姓的生活我心甚慰,大家都过的很好。但如此就更需要人捍卫这一切,这一路进京,也见到许多不平之事,我要跟爹一样,为大明鞠躬尽瘁!”杨慎说的慷慨激扬,甚至飙出两滴眼泪。
“有了水泥啊,我们老百姓修房子比以前便宜多了,听说杨大人是从蚝镜来的,蚝镜人用上水泥了吗?”梁伯有些好奇。
杨慎笑道:“用上了,不过比京城晚许多。刚开始百姓们还不喜欢,觉得这东西不散热。后来才发现它的好,当时我们官员帮着家家户户一同修房子。”他面露回忆之色,才离开蚝镜没多久,已经有些想念了。
“那就好、那就好。”梁伯跟着欢喜,此时突然前方一阵喧闹,似乎是两伙人争执起来。
杨慎好奇上前查看,只见一骑着自行车的书生与一马车相撞,两边似乎都觉得是对方的错,在那里互相指责。
梁伯撇撇嘴:“哎,又来了,最近这都第几起了。”接着跟杨慎解释道,原来这自行车虽说产量还行,造价也不高,但在传统人家眼里,骑着终归有些不雅。尤其是竟然还有不少京中小姐夫人去郊游骑,委实让一帮老儒生感叹世风日下。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这样想,最起码在年轻书生之间此物还颇受欢迎,不少学生上下学都骑着它走。问题是北京城路就这么宽,原本马车走中间,行人站两边,规划的好好的。现在多了这么些自行车,一时间颇为拥挤。
而老派人对此更加不满了,竟然还跟自己抢位置?!于是在街上常常能见到这种,自行车与马车两两相争互不相让的情景。
杨慎摇摇头:“如此便是那些世家不对了,此乃便民之物,不应心存偏见。”
“可不是嘛!小民儿子天天就骑这个,每天省了不少时间!”梁伯点头附和,心道这位官老爷虽说不是京城人,但胸襟宽广,与一般鼻孔朝天的大人们完全不同!活该他升官!
“发生这样的事,朝廷不管吗?”
“哎,之前李阁老曾经发过文章,说这属于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时间会证明一切。不过倒是建议重新成立一个专门管行人交通的衙门,听说马上就要招人了。”梁伯解释,然后又介绍道:“说起这位李阁老,可真是个好官啊,连现在的新建的外城,都是他上疏的,大人你要是前一阵子来,北京可挤得受不了。”
杨慎表现得很感兴趣:“是李乘风大人吗,我曾跟戚继光戚将军有过一面之缘,他对这位上官可谓推崇备至,说其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真想讨教一番啊。”
“那还不简单,左右杨大人您回京了,听说李阁老脾气很温和,对下属同僚都十分有礼,你上门拜访就好了。”
……那可不一定啊,就怕他担心受连累见都不愿意见我。杨慎在心中默念,早在蚝镜的时候,他就听说过皇上没此有人从蚝镜过来,都要询问杨慎过得怎么样。只要听到自己过得不好,他就安心了。而官员们为了让皇上高兴,努力编排了杨慎一大堆。就他听到的,什么因受不了海风头发掉光、跟老婆这么些年不孕不育、连衣服都没有只能每天围草裙……
在哭笑不得的同时,杨慎也有些被激出脾气来了,他偏要活出个样子来给嘉靖看看!于是原本有些消沉的他变得斗志昂扬,不仅政绩斐然,还著书立传,学问上也颇有建树。特别是听说皇上这个大龄剩男,自己不能生过继了别人的孩子,再看自己家中老婆大人和两个可爱的儿女,一种同为雄性生物的特有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正当杨慎头脑风暴之时,城外天空忽然飘起一阵黑烟。依稀能看见有许多人向那边涌去。
“这又是怎么了?”杨慎惊诧,感觉自己的一天脑子都要不够用了。
梁伯皱眉:“估计是那劳什子蒸汽机车又开始动了,这帮没见识的一窝蜂去凑热闹。”
杨慎察觉到他语气中的不满,又问道:“我是听说过蒸汽机这种东西,听说能用到纺织上,纺出来的布又快又好,怎么现在还有车了?”
“这和那个不一样,纺织机是好东西。这是民间匠人研制出来的,小民当时远远的瞧过一眼。好家伙,就一大铁疙瘩,后面一直有人添煤,动起来又慢又笨,呛人的很,最可气的是还要单独给这玩意儿修路。我看那工匠,就是怕骗朝廷补贴的!”梁伯愤愤不平,即使自诩“新派人”的他对蒸汽机车也意见很大。
杨慎倒是挺感兴趣的,不过瞧着他厌恶的模样,暂时就没往下问。
短短的一天,自然是不能将京城逛个遍,可已经令杨慎一家大开眼界。到最后连妻子儿女都坐不住了,下车共同听梁伯讲解。梁伯在孩子崇拜的目光下觉得志得意满,整整一天说得口干舌燥,不过最后打赏也十分丰厚就是了。杨慎可是做了那么多年大明第一太子党的,又在蚝镜如此富庶的地方当官,说是腰缠万贯也不为过。
晚上回到驿馆,疯了一天的两个孩子都睡下了,杨慎坐在窗边陷入沉思。
黄娥上前给他披了件衣服,问道:“相公在想什么?”
杨慎惊醒,一脸郑重的回道:“娘子,我改变主意了!”
“啊?”黄娥不解。
“原本我想着,就这样算了吧,我这辈子该有的都有,以后随波逐流听从朝廷安排让我去哪都行。可今天见到京中百姓的生活我心甚慰,大家都过的很好。但如此就更需要人捍卫这一切,这一路进京,也见到许多不平之事,我要跟爹一样,为大明鞠躬尽瘁!”杨慎说的慷慨激扬,甚至飙出两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