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如何风光,都已是过去的辉煌。到柳开父辈时,家境虽还属于豪富一类,不过官位已限于中下级,更重要的是当时门第观念已经不再流行。他的父亲柳承乾最终做到监察御史,那已是宋初的事了。
大名所在的河朔地区,自中唐乱世以来兵火不熄,强藩悍将打斗不已,故民风颇为剽悍,百姓习武蔚然成风。柳开虽是富家子弟,但受到当地风气熏染,自幼也喜好操弓舞剑,不仅练就一身过人的射箭功夫,而且胆子特别大。
说到柳开的胆子,少年时已经显露出来。《宋史》本传记载:后周末年,柳承乾任南乐(今河南南乐)县令。某日夜间,突然有强盗闯入家里,大家都惊恐不敢动,才十三岁的柳开抽剑就冲了过去。强人只得翻墙逃跑,结果被柳开挥剑劈掉两个脚趾。
改朝换代的事自古就有,尤其在五代时更不少见,禅让、兵变的悲喜剧不时上演。公元960年年初,后周禁军将帅赵匡胤再次黄袍加身,造就大宋王朝。正是大乱导致大治,宋太祖不满武夫轮番坐江山的格局,向天下释出了长治久安的新气象。柳开毕竟是世家子弟,自然明了世道人心所向,所以没有因尚武而荒废学业。
本朝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文坛也是荒芜已久。柳开自小就性格张扬,心高气傲,对当时浅陋的文风大为不满,读书作文遂以唐代韩愈、柳宗元为楷模,便起名肩愈,字绍先,大有延续韩、柳古文功业的志向。经典阅读多了,他深为先圣道统人伦义理所折服,于是奋笔道: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就是认为道重于文,辞章华丽不如道理明晰。于是,他自觉学问升华,便改名为开,取字仲涂,立志再开圣人之道,又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还以此署名著述。这都反映在文学思想上,他具有突破旧藩篱的新意识新主张。
年轻时的柳公子,已写出不少名篇,从而博得许多知名学者和官员的青睐,像大名知府王祐和翰林学士卢多逊都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一时他声名鹊起,与另一位古文家范杲并称柳、范。又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名士并称高、梁、柳、范。对于柳开的文学成就,元人修的《宋史儒林传》这样评价:宋初,杨亿等仍沿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自欧阳修出,倡导古文,王安石、苏轼、曾巩继之,宋文日趋于古矣。由此足见其在宋代散文史上不可小觑的地位,这当然都是后话了。
古来读书人大都遵循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教导,柳开属功名心特别强烈的人,不甘于仅仅扬名文坛,当然更要走这条道。彼时最方便的路子,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他报名科考。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一试中举,此时他26岁,是最终被录取的二十几人中的一位,可称得上是科场得意。
当年的柳开意气风发,自负学问深厚、文章无人可比。不过百年之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却写了一个故事,揶揄了他不少。说的是:柳开应举考试时,相当狂傲,将自己的千轴作品载于独轮车上,径直投于考官帘前,想以此惊世骇俗。另一位叫张景的考生,仅携文章一篇拜见考官。主考官对那车千轴文字未加关注,倒是读罢短文大加赞赏,结果将张景的名次拔在柳开之上。因此,当时人慨叹道: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此事真伪的确难辨,但有关柳开的类似轶闻从来不断,只能说他张扬的性子不大为以后的士人所欣赏。
二
柳开入仕后,官运一度顺畅。他先做了五年多州衙里的司寇参军、录事参军一类幕僚官,协助知州处理文案和刑狱。当年,文教复兴才刚刚起步,官员素质普遍低下,各级衙门充斥着庸官俗吏。因此,他稍显才能就受到上司的肯定。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率大军征讨五代余孽;北汉,他奉命督运淮南八州的粮草供应军需。不幸的是,朝廷在荡平北汉后,随即匆忙展开第一次北伐辽朝的行动,却以失败告终。此事对柳开倒是影响不大,战后他升任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知州,又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都是江南富庶之区,同时获得监察御史的官衔,这已是其父最终做过的官位。几年后,改任河北路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知州,官衔也迁为殿中侍御史。按照本朝规则,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都是中央监察机关的官职,但可以授给外任官。由此看来,柳开到三十七八岁时,已经做过三任州级长官,与同辈文臣相比,毫不逊色。
但人在少年得志,往往以后免不了麻烦。就柳仲涂而言,富家子弟养成的放纵脾性,是影响仕途的最大障碍。柳开从来性格鲜明,不拘小节,好使性子,好出言不逊,但为人豪爽,喜交豪杰,甘为朋友倾囊解难,由此名声在外。早年在家乡时,就因此结识了日后贵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赵昌言。那时赵昌言还是一介布衣,出游河北途中听说柳仲涂好周济朋友,便前去拜访。柳开热情接待了并不相识的来客,交谈下来竟引为知己。当时,他的父亲已经过世,家事由叔父主持。看到新交友人囊中羞涩,他就开口向叔父要钱,也许是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其叔父拒绝了这一要求。柳开做事从来胆大,眼见无法兑现许出的诺言,当晚就在家中放了一把火。叔父看到侄儿如此蛮横,无可奈何地拿出30万钱息事宁人。从此,柳开恣意施舍钱财,再无人敢拦。
大名所在的河朔地区,自中唐乱世以来兵火不熄,强藩悍将打斗不已,故民风颇为剽悍,百姓习武蔚然成风。柳开虽是富家子弟,但受到当地风气熏染,自幼也喜好操弓舞剑,不仅练就一身过人的射箭功夫,而且胆子特别大。
说到柳开的胆子,少年时已经显露出来。《宋史》本传记载:后周末年,柳承乾任南乐(今河南南乐)县令。某日夜间,突然有强盗闯入家里,大家都惊恐不敢动,才十三岁的柳开抽剑就冲了过去。强人只得翻墙逃跑,结果被柳开挥剑劈掉两个脚趾。
改朝换代的事自古就有,尤其在五代时更不少见,禅让、兵变的悲喜剧不时上演。公元960年年初,后周禁军将帅赵匡胤再次黄袍加身,造就大宋王朝。正是大乱导致大治,宋太祖不满武夫轮番坐江山的格局,向天下释出了长治久安的新气象。柳开毕竟是世家子弟,自然明了世道人心所向,所以没有因尚武而荒废学业。
本朝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文坛也是荒芜已久。柳开自小就性格张扬,心高气傲,对当时浅陋的文风大为不满,读书作文遂以唐代韩愈、柳宗元为楷模,便起名肩愈,字绍先,大有延续韩、柳古文功业的志向。经典阅读多了,他深为先圣道统人伦义理所折服,于是奋笔道: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就是认为道重于文,辞章华丽不如道理明晰。于是,他自觉学问升华,便改名为开,取字仲涂,立志再开圣人之道,又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还以此署名著述。这都反映在文学思想上,他具有突破旧藩篱的新意识新主张。
年轻时的柳公子,已写出不少名篇,从而博得许多知名学者和官员的青睐,像大名知府王祐和翰林学士卢多逊都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一时他声名鹊起,与另一位古文家范杲并称柳、范。又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名士并称高、梁、柳、范。对于柳开的文学成就,元人修的《宋史儒林传》这样评价:宋初,杨亿等仍沿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自欧阳修出,倡导古文,王安石、苏轼、曾巩继之,宋文日趋于古矣。由此足见其在宋代散文史上不可小觑的地位,这当然都是后话了。
古来读书人大都遵循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教导,柳开属功名心特别强烈的人,不甘于仅仅扬名文坛,当然更要走这条道。彼时最方便的路子,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他报名科考。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一试中举,此时他26岁,是最终被录取的二十几人中的一位,可称得上是科场得意。
当年的柳开意气风发,自负学问深厚、文章无人可比。不过百年之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却写了一个故事,揶揄了他不少。说的是:柳开应举考试时,相当狂傲,将自己的千轴作品载于独轮车上,径直投于考官帘前,想以此惊世骇俗。另一位叫张景的考生,仅携文章一篇拜见考官。主考官对那车千轴文字未加关注,倒是读罢短文大加赞赏,结果将张景的名次拔在柳开之上。因此,当时人慨叹道: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此事真伪的确难辨,但有关柳开的类似轶闻从来不断,只能说他张扬的性子不大为以后的士人所欣赏。
二
柳开入仕后,官运一度顺畅。他先做了五年多州衙里的司寇参军、录事参军一类幕僚官,协助知州处理文案和刑狱。当年,文教复兴才刚刚起步,官员素质普遍低下,各级衙门充斥着庸官俗吏。因此,他稍显才能就受到上司的肯定。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率大军征讨五代余孽;北汉,他奉命督运淮南八州的粮草供应军需。不幸的是,朝廷在荡平北汉后,随即匆忙展开第一次北伐辽朝的行动,却以失败告终。此事对柳开倒是影响不大,战后他升任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知州,又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都是江南富庶之区,同时获得监察御史的官衔,这已是其父最终做过的官位。几年后,改任河北路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知州,官衔也迁为殿中侍御史。按照本朝规则,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都是中央监察机关的官职,但可以授给外任官。由此看来,柳开到三十七八岁时,已经做过三任州级长官,与同辈文臣相比,毫不逊色。
但人在少年得志,往往以后免不了麻烦。就柳仲涂而言,富家子弟养成的放纵脾性,是影响仕途的最大障碍。柳开从来性格鲜明,不拘小节,好使性子,好出言不逊,但为人豪爽,喜交豪杰,甘为朋友倾囊解难,由此名声在外。早年在家乡时,就因此结识了日后贵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赵昌言。那时赵昌言还是一介布衣,出游河北途中听说柳仲涂好周济朋友,便前去拜访。柳开热情接待了并不相识的来客,交谈下来竟引为知己。当时,他的父亲已经过世,家事由叔父主持。看到新交友人囊中羞涩,他就开口向叔父要钱,也许是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其叔父拒绝了这一要求。柳开做事从来胆大,眼见无法兑现许出的诺言,当晚就在家中放了一把火。叔父看到侄儿如此蛮横,无可奈何地拿出30万钱息事宁人。从此,柳开恣意施舍钱财,再无人敢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