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真宗同意后,寇丞相就秘密指派另一位翰林学士杨亿草拟诏书,内容主要是由太子监国和寇准辅政。他还许诺杨亿,事成后予以提拔。结果这一密谋很快外泄,刘皇后与丁谓合谋以天子的名义罢黜寇准相位,授予其太子太傅的虚衔和莱国公的爵位。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的话,寇准的下场还不算惨。当时,大宦官周怀政也不甘寂寞,同样试图终结刘皇后的参政权,并筹划谋杀其同党大臣,随之奉真宗为太上皇,由太子登基,再恢复寇准的相权。周宦官的计划是否得到寇准的支持与参与,已不得而知。后世所知道的结果,是再次败露。
刘皇后一干人不愿束手就擒,遂发起反击,将周怀政处死,又将寇准贬为太常卿,驱逐出朝。当寇准以知州身份抵达安州(今湖北安陆县)不久,再被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可谓连贬十几级,也就是遭到流放处罚。这时,寇准年已六旬。不久,真宗驾崩,这位君王至死都不清楚寇准遭贬的事。
乾兴元年(1022),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宰相丁谓一时大权在握,寇准只能是继续遭殃,被流放到更偏远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县),隔海便是天涯海角。据说,丁丞相还数次派人企图谋害寇准,幸赖有对方忠实的门客保护才未能得手。
要说还是因缘轮回,因果报应。不久,丁谓也失宠倒台,同样被流放到岭南。当他途经雷州时,寇准派人送去一只蒸羊,这位昔日的宿敌感动地请求相见,但遭到拒绝。寇准的家仆气愤不过,打算刺杀报仇,也被主人制止。由此可见,品格有高下,境界有分别,寇准当然不会行小人暗算之举。
来年,朝廷降诏宽待寇准,将其北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他搬迁到新流放地不久,便溘然长逝,时年62岁。
综观寇准一生,可评说之处甚多。他勇担天下大任,不惧艰险,性格鲜明,豪爽坦诚,爱憎分明,都令人难忘;同时,他身上的弱项也不少,诸如性情偏激,甚至意气用事,不拘小节,不善于处理上下关系。这些毛病,在知己者眼里十分可爱,在政敌心中却难以容忍。若作总结的话,寇准具有治国的大智慧,缺乏权谋的小聪明,大是大非上清醒,而小事上糊涂。但政界最讲细节,再大的才能功业也会因小节被当时人忽略。如他的同僚毕士安所说:寇准忘身徇国,故不为流俗所喜。他的最后败笔,还在于不该恋权,不知见好就收。以后,欧阳修即指出:寇公之遭到流放,由老不知退尔!
不管怎么说,寇准都是古代政坛上的一位奇才伟人,功绩赫赫,因而赢得身后英名长存。不用说,他死后不久就被平反,位列当朝名臣。而由宋至今,流传甚广的戏曲、评话以及小说,更赋予其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至于那些平庸、奸巧的帝王与显贵,则早已被世人遗忘。
鹤相丁谓
宋朝史上,名相确实辈出,往早了说有赵普、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和寇准,中间续着王曾、韩琦、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王安石和司马光,朝后看还有李纲、张浚、虞允文、范成大、魏了翁及文天祥等等,其事业功绩无论大小高下,都多少能名垂青史。但若只记得他们,还是不足以反映宋代三百多年间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因为所谓的奸相庸相并不比前者为少,似乎还要多些,其斑斑劣迹同样载于史册。
宋真宗朝后期的丁谓,便是这样一位从勤于政务走向投机弄权,并影响当时朝政的重要人物。
江南才子
丁谓之能登上仕途的顶峰,又呼风唤雨于一时,还要说是生逢其时,换句俗话说就是摊上了好时光。
因为丁谓是生活在宋代,而不是往昔。
在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代之时,政坛几乎是清一色的世卿世禄,各级贵族与他们的后裔坐享封地与世袭官爵,钟鸣鼎食,无所堪忧,至于庶民百姓则绝无出头的机会。
秦汉以降,王朝的政治传统依然是注重出身门第,彼时能够跻身庙堂而执政者,仍不出高门大姓,其子弟未离襁褓已拜官封爵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出身寒门平民者纵然再有才华,也只能附庸于权贵集团。像汉代的才子司马相如之流,整日里围着达官显贵歌功颂德,以博取安身立命之所;东晋时的陶渊明,也因出身低微熬到县令便已到头,无奈之下遂归隐田园,采菊望山而已。
从唐朝开始,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的冲击下才逐渐转变,普通书生初步尝到了学而优则仕的甜头。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平民子弟在门阀世族面前还是有些心虚气短,狭小的科举门径也不足以令士子们尽显风流。如白居易所反映:陈子昂、杜甫仅各授一拾遗,而困顿至死;李白、孟浩然不及一官命,穷悴终身;孟郊六十岁,才终试协律郎;张籍到五十岁,尚未离开太祝之位。所谓的拾遗、协律郎以及太祝,都属低下官位。由此可见,这许多震惊当代后世的大才子,科举成功后所获不过如此,而李白与孟浩然更是白衣一生,与仕宦无干。难怪乎白乐天先生发出彼何人哉?彼何人哉的不平呼声!其实,唐朝著名文人仕途的坎坷遭遇又何止以上诸位?还有典型者如韩愈科场中举之后,也不能如愿从政,只能沉沦于藩镇幕府多年之后,才曲线入朝。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的话,寇准的下场还不算惨。当时,大宦官周怀政也不甘寂寞,同样试图终结刘皇后的参政权,并筹划谋杀其同党大臣,随之奉真宗为太上皇,由太子登基,再恢复寇准的相权。周宦官的计划是否得到寇准的支持与参与,已不得而知。后世所知道的结果,是再次败露。
刘皇后一干人不愿束手就擒,遂发起反击,将周怀政处死,又将寇准贬为太常卿,驱逐出朝。当寇准以知州身份抵达安州(今湖北安陆县)不久,再被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可谓连贬十几级,也就是遭到流放处罚。这时,寇准年已六旬。不久,真宗驾崩,这位君王至死都不清楚寇准遭贬的事。
乾兴元年(1022),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宰相丁谓一时大权在握,寇准只能是继续遭殃,被流放到更偏远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县),隔海便是天涯海角。据说,丁丞相还数次派人企图谋害寇准,幸赖有对方忠实的门客保护才未能得手。
要说还是因缘轮回,因果报应。不久,丁谓也失宠倒台,同样被流放到岭南。当他途经雷州时,寇准派人送去一只蒸羊,这位昔日的宿敌感动地请求相见,但遭到拒绝。寇准的家仆气愤不过,打算刺杀报仇,也被主人制止。由此可见,品格有高下,境界有分别,寇准当然不会行小人暗算之举。
来年,朝廷降诏宽待寇准,将其北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他搬迁到新流放地不久,便溘然长逝,时年62岁。
综观寇准一生,可评说之处甚多。他勇担天下大任,不惧艰险,性格鲜明,豪爽坦诚,爱憎分明,都令人难忘;同时,他身上的弱项也不少,诸如性情偏激,甚至意气用事,不拘小节,不善于处理上下关系。这些毛病,在知己者眼里十分可爱,在政敌心中却难以容忍。若作总结的话,寇准具有治国的大智慧,缺乏权谋的小聪明,大是大非上清醒,而小事上糊涂。但政界最讲细节,再大的才能功业也会因小节被当时人忽略。如他的同僚毕士安所说:寇准忘身徇国,故不为流俗所喜。他的最后败笔,还在于不该恋权,不知见好就收。以后,欧阳修即指出:寇公之遭到流放,由老不知退尔!
不管怎么说,寇准都是古代政坛上的一位奇才伟人,功绩赫赫,因而赢得身后英名长存。不用说,他死后不久就被平反,位列当朝名臣。而由宋至今,流传甚广的戏曲、评话以及小说,更赋予其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至于那些平庸、奸巧的帝王与显贵,则早已被世人遗忘。
鹤相丁谓
宋朝史上,名相确实辈出,往早了说有赵普、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和寇准,中间续着王曾、韩琦、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王安石和司马光,朝后看还有李纲、张浚、虞允文、范成大、魏了翁及文天祥等等,其事业功绩无论大小高下,都多少能名垂青史。但若只记得他们,还是不足以反映宋代三百多年间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因为所谓的奸相庸相并不比前者为少,似乎还要多些,其斑斑劣迹同样载于史册。
宋真宗朝后期的丁谓,便是这样一位从勤于政务走向投机弄权,并影响当时朝政的重要人物。
江南才子
丁谓之能登上仕途的顶峰,又呼风唤雨于一时,还要说是生逢其时,换句俗话说就是摊上了好时光。
因为丁谓是生活在宋代,而不是往昔。
在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代之时,政坛几乎是清一色的世卿世禄,各级贵族与他们的后裔坐享封地与世袭官爵,钟鸣鼎食,无所堪忧,至于庶民百姓则绝无出头的机会。
秦汉以降,王朝的政治传统依然是注重出身门第,彼时能够跻身庙堂而执政者,仍不出高门大姓,其子弟未离襁褓已拜官封爵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出身寒门平民者纵然再有才华,也只能附庸于权贵集团。像汉代的才子司马相如之流,整日里围着达官显贵歌功颂德,以博取安身立命之所;东晋时的陶渊明,也因出身低微熬到县令便已到头,无奈之下遂归隐田园,采菊望山而已。
从唐朝开始,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的冲击下才逐渐转变,普通书生初步尝到了学而优则仕的甜头。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平民子弟在门阀世族面前还是有些心虚气短,狭小的科举门径也不足以令士子们尽显风流。如白居易所反映:陈子昂、杜甫仅各授一拾遗,而困顿至死;李白、孟浩然不及一官命,穷悴终身;孟郊六十岁,才终试协律郎;张籍到五十岁,尚未离开太祝之位。所谓的拾遗、协律郎以及太祝,都属低下官位。由此可见,这许多震惊当代后世的大才子,科举成功后所获不过如此,而李白与孟浩然更是白衣一生,与仕宦无干。难怪乎白乐天先生发出彼何人哉?彼何人哉的不平呼声!其实,唐朝著名文人仕途的坎坷遭遇又何止以上诸位?还有典型者如韩愈科场中举之后,也不能如愿从政,只能沉沦于藩镇幕府多年之后,才曲线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