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二年(1035)二月,李迪终于被逐出相府。李迪事后对人说:我自以为宋璟,而以夷简为姚崇,不料他待我竟是如此!这得说明,宋璟和姚崇是唐朝玄宗皇帝时的两位贤相。李迪说此话,是以前人的贤能暗讽自己对手的刻薄。
    王曾以前曾是吕夷简的恩公,正是在他的屡次推荐下,吕夷简才登上次相之位。想当年,吕夷简对王首相甚为恭谨。李迪被贬之际,有人代表王曾向他表达了复相之意,并说:王公对你不薄,要善待之,不要再像对待李迪那样。他不仅笑着答应,还表示要将首相之位让于恩公。这当然纯属姿态,不会得到君王的首肯。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纵然是昔日恩人,只要对自己的权势构成威胁,吕丞相同样不能容忍。直言敢为的王曾进入中书后,吕夷简专断大权,毫不谦让,昔日的上下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抵牾,最终两人势同水火。
    两年后的四月,王相公忍无可忍,便依据传闻向仁宗控告吕夷简招权市恩。但仔细调查一番,却证据不足,惹得天子甚为不悦。事已至此,王曾只得自请罢相。为了消除天子的疑心,并博得进一步的信赖,吕夷简采取了暂时退让之策,主动辞去首相之职,赴许州(今河南许昌市)做地方官。这一年,他已58岁。
    吕夷简之所以主动辞职离朝,是因为摸透了庙堂的门道,也琢磨透了仁宗的脾性,才敢于采取以退为进之策。当然,他不会一走了之,而是再施权术,通过荐用庸才的手法,为自己的复出铺垫了道路。在他的密荐下,天子拜王随、陈尧佐为相。
    王随和陈尧佐二人,既年老多病,又庸碌无才,绝非宰相合适人选。果不出吕夷简所料,王、陈主政后,措置无方,又与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意见不合,经常发生争吵。于是,王随以养病为名,五日才去一趟中书,而陈尧佐年事已高,政事积压,迁延难理,中书一时被嘲笑成养病坊。言官们遂上疏抨击宰执的无能、徇私,要求罢免宰相,起用能臣,其中就提到吕夷简。在此形势下,时隔不到一年,中书大换班,但继任首相的是同样昏聩的张士逊。据说,这又是吕夷简密荐的结果。
    张士逊为政与前任大同小异,自然又遭到谏官的抨击。张相公自知无力对付每日排山倒海般的政务,不得不数次上奏请老。至此,吕夷简的精明强干再度引起仁宗的思念。康定元年(1040)五月,张士逊尴尬退休,吕夷简如愿以偿地第三度入为首相。
    此时,吕夷简61岁,已是炉火纯青的政坛不倒翁,虽然非议不断,却是天子离不开、朝臣也无奈的重臣。若有不识相者,只能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
    翌年,任布升任枢密副使。这位朝堂新人才学平庸,但好言事,多次与吕相公发生争议,于是惹恼了这位重臣。为了将对手逐出朝,吕夷简利用任布长子任逊既愚又狂、喜议朝政的特点,以谏官为诱饵,教唆其上书言事。任逊不知其中有诈,立马上书历数执政大臣的不是,并且指责自己的父亲无能。任枢密事先发现了此事,便将奏书藏匿下来。吕丞相便再唆使任逊上书,并揭露其父藏匿奏书之事。于是,任布遭到天子的责问,御史闻讯也上奏弹劾,指出任枢密的低劣,连儿子都看不惯。就这样,任布被贬出朝。可笑的是,其不肖之子还逗留在京师,巴望着谏官到手,却被吕夷简借其他事为由一并驱逐出去。
    吕夷简城府极深,在他面前对手们一个个败下阵来。而对皇帝,他也经常以权谋应对。宋人笔记有段记载值得一提:他的夫人曾奉命入宫,仁宗皇后对她说:陛下喜食糟淮白鱼,因祖宗旧训不许到各地征调美食,所以宫中缺乏此物。吕相公老家在淮河边的寿州,当有此物吧!吕夫人回家后,马上收拾了十笸箩的淮白鱼,准备送进宫。吕夷简得知此事,说送两笸箩即可。夫人不解地问丈夫:这是送给天子的,为何舍不得?他感叹道:皇宫里都没有的东西,人臣家里怎能有如此之多呢!此属小事,却足见吕夷简心机之缜密。
    朋党之争
    宰相,乃是位极人臣的百官之首,故为官僚们毕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要想获得这一官职,肯定是难上加难,可要长久保住,亦绝非易事。经过多年的磨炼,吕夷简深知宰相不好当,难做久,帝王从来喜新厌旧,稍不如其意,就随时可能下台。但是人都有需求和弱点,天子也不例外,若这两方面被紧紧抓住,便能造成强烈的依赖感,自然不会轻易舍去。
    吕丞相熟读史书,看不上也不会做千夫所指的奸相佞臣,那是短视的行为。但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他要做很多的事情,既要永保治世良臣、忠臣的形象,还要善解君意,体察入微,赢得圣上的欢喜。此外,也要笼络官场人心,包括与宦官搞好关系,有必要的话,牺牲原则也在所不惜。
    因此,吕夷简在大政上恪守成宪,不事更张,既避免了风险,也少了争议。而这样施政的结果,正符合仁宗皇帝的优柔寡断。
    对待天子,吕夷简始终不敢稍有懈怠,总是竭尽所能以取得信任,重大事项不说,细微之处也不放过。
    如庆历初,仁宗因病多日不见朝臣,及至病愈,急召二府大臣入宫。接到诏命后,其他大臣都火速出发,唯独吕夷简却有意拖延时间,缓缓而行。入宫后,他又不顾宦官和臣僚的催促,行走得更加缓慢。当天子不悦地问他何以姗姗来迟时,他答道:陛下久病,中外忧虑,传言纷纷,一旦闻听急召近臣,臣等若急迫奔驰而来,恐怕人心骚动,以为发生意外。仁宗听罢大为感动,认为得宰臣之体。

章节目录

生逢宋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陈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峰并收藏生逢宋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