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乐帝呵呵笑了几声,又道“只是近来这些事,闹得朕心烦罢了。遍京城谣言满天飞,真正是不成话!肃亲王,也未免过于心急了。”
宜妃微微侧首,问道“皇上以为,这些谣言是肃亲王府命人传出来的?可有什么依据么?”
明乐帝斥道“朕也曾私下派人查访,但传这些话的,不过是些市井闲汉,无知百姓,倒也没什么可疑迹象。然而,这不是他,还能有谁!他这是在府中关久了,心中烦躁,想借由此事来胁迫于朕,好放他出来罢了。原本,那些事业已处置的差不多了,朕放他出来也无甚不可。然而他如此作为,实在叫朕恼火!”
宜妃浅笑道“皇上,臣妾却以为,此事绝非肃亲王所为。”
明乐帝奇道“为何?”
宜妃说道“皇上试想,如若肃亲王果然急欲出来,那他应当径直上书恳求皇上才是。他明知如此作为,皇上必定会迁怒于他,为何定要强行如此?这真正是愚不可及。臣妾以为,肃亲王能征善战,颇通谋略,不该会出此下策。”
明乐帝沉吟道“然而……”
宜妃微微一笑,轻轻说道“皇上,臣妾倒不知,原来当年肃亲王才出生时,竟有国师替他相面,说他命征龙相之兆?其实呢,王爷是皇子,是皇上的儿子,能有如此命格也不算稀奇。只是,如此久远的故事,怎会忽然间被翻出来,流传于大街小巷呢?”
明乐帝似想起了什么,面色一冷,半晌说道“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说着,他又问道“如你所说,这件事竟当真和他无关么?”
宜妃微笑道“皇上心里其实早有决断,何必定要臣妾来提醒?皇上圣明,自然不会落了小人圈套,白白辜负了父子之情,又折损了一员干将。”
明乐帝看了她半晌,忽然朗声笑道“你说的是,朕心中早有决断。朕预备放肃亲王出来,下旨令他前往山西河南一带治理蝗灾。如此一个可用之才,可不能白白埋没了!”
实则,明乐帝心中亦是犹豫不决,他知晓于成均想要出来做事,却又不甘心任凭这个儿子摆布。
倒是宜妃这番话,令他警醒。
这件事,其实未必是于成均的手脚。当年,那国师替于成均相面之后,便辞去官职,云游四海去了。他曾私下派南华党查访,竟发现此人同于炳辉的生母是同乡,然除此之外,倒也没发现别的。
既是如此,灾情又盛,他何不顺水推舟,就让于成均出来,顺了民心,也算弹压了于炳辉。
明乐帝生平最为厌恨的,便是人在他面前耍花样玩心计。
于成均有才干,他是知道的。
他能将这场天灾消弭平定,便是解了大燕的眼前之困。
有功当赏,有过自然也该罚。
无论赏与罚,这权柄到底在他手中。
想通此节,明乐帝忽觉心中舒畅,便肆意同宜妃说笑起来。
宜妃在养心殿盘桓了一个时辰,方才出来。
乘了轿子,往储秀宫而去。
她坐在轿中,向窗外一心腹宫女低声道“去给王妃传个信儿,她托我的事,都妥当了。”
第104章
宜妃去后,明乐帝在养心殿中来回踱步。
半晌, 他步出殿外, 仰头看着天际流云,并头顶的飞檐翘角, 沉声道:“传朕的口谕,召太子及和亲王进宫!”
王崇朝身躯微微一震, 躬身应道:“是!”
旨意传出, 不消片刻功夫, 于瀚文同于炳辉便已到养心殿前。
兄弟两个踏上台阶, 相互看了彼此一眼, 脸上各有几分复杂的神色。
于瀚文当先一步,向上走去。
于炳辉扯了扯唇角, 到底没说出什么话来,跟了上去。
进到殿中, 两人齐齐下拜,见过了皇帝。
明乐帝命免礼之后,看着二人,说道:“河南陕西,蝗灾已有多日, 你们两个, 一为国之储君, 一为大燕的亲王,可有对策?”
话音落,殿中却是一片寂静。
这兄弟二人如同木头疙瘩一般, 杵在地下,不说不动。
明乐帝打量着自己这两个儿子,于瀚文好似又胖了些,腰身肥圆,似一口大桶;而于炳辉却日益消瘦,整个人越发的干瘪,亲王朝服穿在他身上,仿若一件宽大的袍子挂在一根枯瘦的竹竿上,晃晃荡荡,他面色阴沉,两眼直视地下。
两人站在一处,成了一副对比鲜明的画面。
一向不合的兄弟俩,此刻倒是不约而同的默然不言。
明乐帝压着火气,指着于瀚文,说:“你是太子,你先说。”
于瀚文颊上的肥肉微微抽搐了一下,他擦了一把额上细密的汗滴,片刻说道:“儿臣、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钦差前往灾区,安抚民心,治理蝗灾。”
明乐帝冷冷问道:“当派谁去?如何安抚?又如何治理?”
于瀚文张着口,半日说不出一个字儿。
明乐帝又向于炳辉道:“老二,你有何对策?!”
于炳辉倒是爽快,干脆说道:“儿臣无能。”
明乐帝两眼几欲冒火,厉声斥道:“你们一为储君,一为大燕的王爷,国家有难,竟束手无策?!朕养的这一班儿子,竟全是蠢牛木马,惫赖废物!”
两人低着头,任凭皇帝的斥责如雨点般落在头顶。
于瀚文抹了一下脖子,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如今朝中有一人能当此重任。”
宜妃微微侧首,问道“皇上以为,这些谣言是肃亲王府命人传出来的?可有什么依据么?”
明乐帝斥道“朕也曾私下派人查访,但传这些话的,不过是些市井闲汉,无知百姓,倒也没什么可疑迹象。然而,这不是他,还能有谁!他这是在府中关久了,心中烦躁,想借由此事来胁迫于朕,好放他出来罢了。原本,那些事业已处置的差不多了,朕放他出来也无甚不可。然而他如此作为,实在叫朕恼火!”
宜妃浅笑道“皇上,臣妾却以为,此事绝非肃亲王所为。”
明乐帝奇道“为何?”
宜妃说道“皇上试想,如若肃亲王果然急欲出来,那他应当径直上书恳求皇上才是。他明知如此作为,皇上必定会迁怒于他,为何定要强行如此?这真正是愚不可及。臣妾以为,肃亲王能征善战,颇通谋略,不该会出此下策。”
明乐帝沉吟道“然而……”
宜妃微微一笑,轻轻说道“皇上,臣妾倒不知,原来当年肃亲王才出生时,竟有国师替他相面,说他命征龙相之兆?其实呢,王爷是皇子,是皇上的儿子,能有如此命格也不算稀奇。只是,如此久远的故事,怎会忽然间被翻出来,流传于大街小巷呢?”
明乐帝似想起了什么,面色一冷,半晌说道“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说着,他又问道“如你所说,这件事竟当真和他无关么?”
宜妃微笑道“皇上心里其实早有决断,何必定要臣妾来提醒?皇上圣明,自然不会落了小人圈套,白白辜负了父子之情,又折损了一员干将。”
明乐帝看了她半晌,忽然朗声笑道“你说的是,朕心中早有决断。朕预备放肃亲王出来,下旨令他前往山西河南一带治理蝗灾。如此一个可用之才,可不能白白埋没了!”
实则,明乐帝心中亦是犹豫不决,他知晓于成均想要出来做事,却又不甘心任凭这个儿子摆布。
倒是宜妃这番话,令他警醒。
这件事,其实未必是于成均的手脚。当年,那国师替于成均相面之后,便辞去官职,云游四海去了。他曾私下派南华党查访,竟发现此人同于炳辉的生母是同乡,然除此之外,倒也没发现别的。
既是如此,灾情又盛,他何不顺水推舟,就让于成均出来,顺了民心,也算弹压了于炳辉。
明乐帝生平最为厌恨的,便是人在他面前耍花样玩心计。
于成均有才干,他是知道的。
他能将这场天灾消弭平定,便是解了大燕的眼前之困。
有功当赏,有过自然也该罚。
无论赏与罚,这权柄到底在他手中。
想通此节,明乐帝忽觉心中舒畅,便肆意同宜妃说笑起来。
宜妃在养心殿盘桓了一个时辰,方才出来。
乘了轿子,往储秀宫而去。
她坐在轿中,向窗外一心腹宫女低声道“去给王妃传个信儿,她托我的事,都妥当了。”
第104章
宜妃去后,明乐帝在养心殿中来回踱步。
半晌, 他步出殿外, 仰头看着天际流云,并头顶的飞檐翘角, 沉声道:“传朕的口谕,召太子及和亲王进宫!”
王崇朝身躯微微一震, 躬身应道:“是!”
旨意传出, 不消片刻功夫, 于瀚文同于炳辉便已到养心殿前。
兄弟两个踏上台阶, 相互看了彼此一眼, 脸上各有几分复杂的神色。
于瀚文当先一步,向上走去。
于炳辉扯了扯唇角, 到底没说出什么话来,跟了上去。
进到殿中, 两人齐齐下拜,见过了皇帝。
明乐帝命免礼之后,看着二人,说道:“河南陕西,蝗灾已有多日, 你们两个, 一为国之储君, 一为大燕的亲王,可有对策?”
话音落,殿中却是一片寂静。
这兄弟二人如同木头疙瘩一般, 杵在地下,不说不动。
明乐帝打量着自己这两个儿子,于瀚文好似又胖了些,腰身肥圆,似一口大桶;而于炳辉却日益消瘦,整个人越发的干瘪,亲王朝服穿在他身上,仿若一件宽大的袍子挂在一根枯瘦的竹竿上,晃晃荡荡,他面色阴沉,两眼直视地下。
两人站在一处,成了一副对比鲜明的画面。
一向不合的兄弟俩,此刻倒是不约而同的默然不言。
明乐帝压着火气,指着于瀚文,说:“你是太子,你先说。”
于瀚文颊上的肥肉微微抽搐了一下,他擦了一把额上细密的汗滴,片刻说道:“儿臣、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钦差前往灾区,安抚民心,治理蝗灾。”
明乐帝冷冷问道:“当派谁去?如何安抚?又如何治理?”
于瀚文张着口,半日说不出一个字儿。
明乐帝又向于炳辉道:“老二,你有何对策?!”
于炳辉倒是爽快,干脆说道:“儿臣无能。”
明乐帝两眼几欲冒火,厉声斥道:“你们一为储君,一为大燕的王爷,国家有难,竟束手无策?!朕养的这一班儿子,竟全是蠢牛木马,惫赖废物!”
两人低着头,任凭皇帝的斥责如雨点般落在头顶。
于瀚文抹了一下脖子,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如今朝中有一人能当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