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致仕了,他早就致仕了,文震孟比左光斗还大一岁呢。等林yu楫这个礼部侍郎熬到尚书的时候,都还早着呢。
何况自己比余煌还小五六岁呢。
果然是要早早中进士啊。
唉,卢象升比自己晚一科却小了八岁。
后生可畏!
作者有话要说: *
孙传庭(1593年1643年),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民变。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yào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
文震孟1574年明代官员,书法家。文徵明曾孙。1622年廷对大魁天下,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疾恶如仇,敢于弹劾,直言无忌。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权臣魏忠贤、王永光、温体仁等,两次被迫引退 ,一次被革职。卒年六十三。
***
余煌1588天启五年(1625)状元。崇祯十七年(1644),思宗吊死煤山后,鲁王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直bi绍兴,鲁王渡海而逃。余煌见大势已去,果断下令,大开城门,放军民出城避难。城空之后他赋绝命诗一首,独自出东门赴水,殉国而死。
****
卢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杰出将领。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pào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
邢泰吉1599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乡试第一,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
任户部员外郎,管理米仓。他清除积弊,加强管理,经过整顿,盈余粮食17000石,个人粒米不沾。本部疏荐,赞其"清如止水,慎若持盈",考绩上上。崇祯时都城告急,各镇援兵到京,均需粮饷。泰吉昼夜cāo劳,积劳成疾,卒于官,年仅32岁。
学识渊博,善属诗文,笔精墨妙。手辑《四夷疆域风俗》诸书,藏于家。
注:弱冠领解,20岁(19周岁),可知其生于1599年。卒于1630年,32岁(31周岁)。
第912章 木匠皇匠帝167
大明朝的宗室子嗣名字很难取, 究其根本原因, 是明太/祖给他儿子们各自定下了不同二十个字,子孙后代要按着辈分、顺序选一字, 然后其它按照金水木火土作为偏旁循环选名。
开始很不错。太/祖的孙子、重孙子报上名字就知道谁是太/祖哪个儿子那一支。可是随着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增加到上千人以后,金水木火土作为偏旁的字就有限到不够老朱家的儿孙们用了。
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 宗室圈出了一些字义好的留给天子一脉,别的人开始还报到宗室取名, 后来各个王府干脆要了帝支那一脉保留的字, 咱们避开不用这些个字不就可以了?!
尽管如此, 到了大明二百多年后,不想与自己那一支祖宗重名, 但免不了犯了别人哪一支前辈的名, 就只能当做不知道了。
呵呵,大家都不容易啊。彼此谅解。
朱由校就被他儿子这一辈留下预留下来的名字囧的不得了。太子出生,宗室递上了朱慈燃, 这名字很好。朱由校当时是这么认为的。
可到了二皇子朱慈焴和三皇子朱慈炅的时候, 焴和炅,这两字认识的人就都不多了。朱由校囧囧地认了, 反正没人会叫皇子的名字不是。可等到太子登基的时候,朱由校发现,太子就应该用他弟
何况自己比余煌还小五六岁呢。
果然是要早早中进士啊。
唉,卢象升比自己晚一科却小了八岁。
后生可畏!
作者有话要说: *
孙传庭(1593年1643年),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民变。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yào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
文震孟1574年明代官员,书法家。文徵明曾孙。1622年廷对大魁天下,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疾恶如仇,敢于弹劾,直言无忌。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权臣魏忠贤、王永光、温体仁等,两次被迫引退 ,一次被革职。卒年六十三。
***
余煌1588天启五年(1625)状元。崇祯十七年(1644),思宗吊死煤山后,鲁王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直bi绍兴,鲁王渡海而逃。余煌见大势已去,果断下令,大开城门,放军民出城避难。城空之后他赋绝命诗一首,独自出东门赴水,殉国而死。
****
卢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杰出将领。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pào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
邢泰吉1599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乡试第一,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
任户部员外郎,管理米仓。他清除积弊,加强管理,经过整顿,盈余粮食17000石,个人粒米不沾。本部疏荐,赞其"清如止水,慎若持盈",考绩上上。崇祯时都城告急,各镇援兵到京,均需粮饷。泰吉昼夜cāo劳,积劳成疾,卒于官,年仅32岁。
学识渊博,善属诗文,笔精墨妙。手辑《四夷疆域风俗》诸书,藏于家。
注:弱冠领解,20岁(19周岁),可知其生于1599年。卒于1630年,32岁(31周岁)。
第912章 木匠皇匠帝167
大明朝的宗室子嗣名字很难取, 究其根本原因, 是明太/祖给他儿子们各自定下了不同二十个字,子孙后代要按着辈分、顺序选一字, 然后其它按照金水木火土作为偏旁循环选名。
开始很不错。太/祖的孙子、重孙子报上名字就知道谁是太/祖哪个儿子那一支。可是随着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增加到上千人以后,金水木火土作为偏旁的字就有限到不够老朱家的儿孙们用了。
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 宗室圈出了一些字义好的留给天子一脉,别的人开始还报到宗室取名, 后来各个王府干脆要了帝支那一脉保留的字, 咱们避开不用这些个字不就可以了?!
尽管如此, 到了大明二百多年后,不想与自己那一支祖宗重名, 但免不了犯了别人哪一支前辈的名, 就只能当做不知道了。
呵呵,大家都不容易啊。彼此谅解。
朱由校就被他儿子这一辈留下预留下来的名字囧的不得了。太子出生,宗室递上了朱慈燃, 这名字很好。朱由校当时是这么认为的。
可到了二皇子朱慈焴和三皇子朱慈炅的时候, 焴和炅,这两字认识的人就都不多了。朱由校囧囧地认了, 反正没人会叫皇子的名字不是。可等到太子登基的时候,朱由校发现,太子就应该用他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