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玉招了叶子进来向她细问她昨晚的事,叶子回想许久才说道:“当时我正在小寐,也是突然听见外面传来声响,我就和逾白姐姐一同出去看是什么情形。就看见甄家的船上很多举着火把的家丁围在船头,就连甄太太和甄大奶奶都惊动了出来;但江雾浓重,也未看得清楚。后来甄太太身边的妈妈就过来,说有一个婆子不甚落了水,闹出了些动静,怕惊动了太太姑娘,特过来问安。”
叶子说得清晰,也与昨晚逾白的说辞出入不大。
不过在听说到惊动了甄太太和甄大奶奶时,嫣玉是留意了。
回头看见黛玉和琰儿坐在临窗的靠椅上;因船上一切简陋,只有简单的床榻桌椅可供休憩,圆桌上的青花布还是新铺上的,他们姐弟就坐在桌边,黛玉取了一卷书文念给琰儿听。
黛玉的声音温软清脆,念着诗词最是好听,似淙淙细流微漾。
嫣玉暂且抛却心下烦愁,在一旁坐下安静聆听着妹妹的诵读。
琰儿很乖巧地跟着黛玉读书,一派岁月静好的谧意,仿佛在这波涛起伏的江上蔓开。
午后渐起暖意,嫣玉就让婆子进来撤了炉子,乳娘也来接琰儿回去歇息;倚晴见她们姊妹都带着几分倦意,就放下竹帘好让她们小憩半晌。
黛玉拢了薄衾,只靠在榻边看着书。
嫣玉默默祈祷着能一路顺遂地去到京城,躺在榻上也不觉渐眠。
醒时瞥见黛玉仍捧着《诗经》,却神色有些游离似在深思的模样,不知在想着何事。
“在看什么呢?这般入神?”嫣玉故意不动声色,悄悄凑过去就夺过黛玉的书,才惊得黛玉回神,看见姐姐这般幼稚的作态不由轻笑起:“姐姐可醒了?”
嫣玉看见黛玉看的正是先前曾看过的《采薇》一篇,亦含笑问:“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你还念想着扬州?”她们自小生活在扬州的家中,如今骤然举家进京,却也仍记得她们的家似乎在江南之地。
黛玉微微蹙眉,就背过身颔首不语,许久才低声说:“明姐姐给我讲解过这篇。明姐姐说她也是最喜欢《采薇》了。”
想起郁明坐在窗前愁眉吟诗的模样,嫣玉也有些不好受,就合起书递给黛玉:“明姐姐博学多识,许是有所感触吧。”
黛玉只将书放在旁边桌上,穿上绣鞋走到窗边,小心地推开窗门的缝隙往外张望着。
江潮腥咸扑面袭来,黛玉沉默片刻,却突然慌张地合上窗。
“怎么了?”嫣玉觉得奇怪,走过去从缝隙中往外望去,恰好看见甄婧站在不远外对船的栏杆后,面容冰冷与艳丽的容颜显得格格不入,丫鬟婆子谨慎地跟在她身边很是惶恐的模样。
嫣玉沉下怀疑,佯作若无其事地转身和黛玉一样在桌边坐下。
暮时听倚月说甄太太过来了,正和太太在屋里说着话。
嫣玉和黛玉便过去贾敏屋里,果然看见甄太太身边的婆子在绣帘外候着,柳嬷嬷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嫣姐儿,玉姐儿,甄太太过来了,正和太太在说着话呢。”一边带着她们姊妹进去。
“母亲,甄太太。”姊妹俩向贾敏和甄太太问了安,就在下首的绣墩坐下。
甄太太慈爱地打量着她们姊妹,轻笑着与贾敏说:“我最喜欢女孩儿的,贴心乖巧。尤其见着你家两个姐儿,这般好的姑娘,真真让我爱得很。”
贾敏掩唇笑着:“你家三个姐儿春荣秋茂各盛千秋,三个哥儿都有出息,谁不羡慕你呀?”听见自家姑娘被赞许,贾敏还是乐得笑不拢嘴。
“我家那几个都是不省心的。”甄太太却敛起笑意,神情苦涩,“嫣姐儿和玉姐儿聪慧娴静,琰哥儿乖巧听话;若我家那几个有一半的省心,我便是谢天谢地了。”顿了下又跟她们姊妹道,“往后嫣姐儿和玉姐儿若得闲,可要常过来玩。我家三姐儿与你们年岁相近,也喜欢看书写字,你们可以一起玩。”
看得出来,在甄太太提到甄婷时,明显是神采飞扬的欢喜。
贾敏自是不会驳了故友的好意,含笑道:“那简直好!也让她们向婷姐儿好好学着。”
甄太太的目光一直在她们姊妹身上巡回着,同贾敏说着话:“你可莫要太拘着姐儿。如今在闺中做姑娘还能自在些,待日后出阁了可就不成了;在家里我也是一向娇惯着婷姐儿的。”她笑吟吟地说,望向她们姊妹的目光愈发温和。
嫣玉和黛玉都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不过黛玉是真情实意的害羞,嫣玉更多的心思是纠结于此。
她倒差点忘了,人间的姑娘到了年岁都是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生子的,她可不想在人间欠下什么姻缘债影响了日后她的修为。但如今的情形她既不可能做个异类还要连累了父母妹妹,又放心不下妹妹独自留在这里而她先行回到离恨天上,就只能另谋他想。
贾敏听甄太太骤然提起此事,只笑说着:“她们姊妹都还小,也不急着。”
目光触及她们姊妹正在悄悄说着话,贾敏若有所想地挑起眉,扬声道:“嫣儿,玉儿,你们先出去玩吧。”
嫣玉猜测到贾敏应该有话与甄太太说,便与妹妹乖顺地出去。
“敏妹妹,我当真是很喜欢两个姐儿,往后我下帖子你可不许拘着她们。”甄太太带着笑语的声音从屋里传出,嫣玉微微垂下眸,恍若未闻其语。
甄太太同贾敏说了一会儿话,到暮夜已深才乘小舟回到甄家船上。
一路上嫣玉和黛玉也见了几次甄太太和甄大奶奶,却再未见过那位甄四姑娘甄婧。想来贾敏也觉察到其中的不寻常,再与甄太太相见也绝口不提儿女诸事,只叙旧日情谊。
在船上呆了大半个月,琰儿早已失了初时的兴致,整日怏怏不乐地呆在乳娘身边,连吃的饭食都少了许多。贾敏忧心着幼子;毕竟前不久琰儿就生了那场大病,不由担心琰儿再染了疾,在船上又是诸事不便。
还是有经验的嬷嬷看着琰儿如此,犹豫着说:“哥儿应是不适应船上。船上颠簸着,哥儿年岁小,难免有些吃不消了。”
听如此,贾敏斟酌着便吩咐停船靠岸歇息两三日,再寻个大夫给琰儿看看。
甄太太听闻动静就遣了一个婆子过来相询,贾敏便说起了如此情形,说遗憾不能与甄家同行上京,待到了京城定然下拜贴上门拜访。甄太太又让婆子带了一根百年老参过来给贾敏,说是给琰哥儿补补身子;贾敏打开檀匣见到那根百年人参,心中微沉,便让柳嬷嬷在库房取了一盒鹿茸和天麻作为回礼赠给甄太太。
其实她与甄太太多年未见,少时的情谊也淡了几分;只是甄太太这般过于热情的相待,都不似她记忆中蓉姐姐的性子,让贾敏也略微不安。
在岸边停靠下船,踩到江边的青砖桥时,才觉得虚浮的腿脚有了几分实感。
嫣玉拉着黛玉的手,谨慎地跟在贾敏身边,生怕一晃就会被人群冲散了。
正逢十五庙会,许多人出来逛庙会,街头是热闹的舞龙舞狮和技艺杂耍诸类玩趣,倒让嫣玉想起那年上元灯会也是这般挤挤攘攘。
王嬷嬷给她们姊妹戴上斗笠;未出阁的姑娘是不能让外人男子窥见了真容,如今她们姊妹年岁渐长,出门便应戴上斗笠遮去容颜。
黛玉很好奇地抚着斗笠,摇摇晃晃觉得很好玩。
在江边客栈歇脚,贾敏让钱管事拿着帖子去请了一位大夫回来。老大夫给琰儿看了也是和那位老嬷嬷一样的说辞,说可以往香囊里缝入薄荷、艾草、冰片这一些清气提神的草药让哥儿带在身边;贾敏依言连夜缝制了一枚香囊给琰儿带上,果然看见琰儿神色好了许多,连说那个老大夫当真是有本事。
达州这边也有许多别致的小吃,江碧吩咐外院的婆子去买一些达州的吃食回来给太太和哥儿姐儿。
许是也吃不惯这边的东西,黛玉只吃了一些香糟卤就不愿再吃了,嫣玉倒觉得这云片糕不如扬州的那么甜腻,清清淡淡的云片糕滋润细软,她就又塞了一块给黛玉:“也尝尝这个吧!你应该会喜欢的。”
黛玉将信将疑地尝了下,才露出笑容点点头:“姐姐说的都是对的!”
嫣玉伸手敲了下她的脑瓜子:“好好吃饭。”
他们一行人大概也只能在达州歇下两三天,依然还得赶路进京;京城冯管事那边得了信,若他们这边的行程再延迟也不免要耽搁了别的事情。
待看着琰儿精神些,也能如往日那般去寻姐姐们玩了,贾敏便吩咐丫鬟婆子们收拾妥当,上了船继续赶路。
琰儿的乳娘仔细留了心思,一路上谨慎地照看着琰儿;到京城时一切安好,贾敏便赏了她半年的月钱以作慰劳。
叶子说得清晰,也与昨晚逾白的说辞出入不大。
不过在听说到惊动了甄太太和甄大奶奶时,嫣玉是留意了。
回头看见黛玉和琰儿坐在临窗的靠椅上;因船上一切简陋,只有简单的床榻桌椅可供休憩,圆桌上的青花布还是新铺上的,他们姐弟就坐在桌边,黛玉取了一卷书文念给琰儿听。
黛玉的声音温软清脆,念着诗词最是好听,似淙淙细流微漾。
嫣玉暂且抛却心下烦愁,在一旁坐下安静聆听着妹妹的诵读。
琰儿很乖巧地跟着黛玉读书,一派岁月静好的谧意,仿佛在这波涛起伏的江上蔓开。
午后渐起暖意,嫣玉就让婆子进来撤了炉子,乳娘也来接琰儿回去歇息;倚晴见她们姊妹都带着几分倦意,就放下竹帘好让她们小憩半晌。
黛玉拢了薄衾,只靠在榻边看着书。
嫣玉默默祈祷着能一路顺遂地去到京城,躺在榻上也不觉渐眠。
醒时瞥见黛玉仍捧着《诗经》,却神色有些游离似在深思的模样,不知在想着何事。
“在看什么呢?这般入神?”嫣玉故意不动声色,悄悄凑过去就夺过黛玉的书,才惊得黛玉回神,看见姐姐这般幼稚的作态不由轻笑起:“姐姐可醒了?”
嫣玉看见黛玉看的正是先前曾看过的《采薇》一篇,亦含笑问:“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你还念想着扬州?”她们自小生活在扬州的家中,如今骤然举家进京,却也仍记得她们的家似乎在江南之地。
黛玉微微蹙眉,就背过身颔首不语,许久才低声说:“明姐姐给我讲解过这篇。明姐姐说她也是最喜欢《采薇》了。”
想起郁明坐在窗前愁眉吟诗的模样,嫣玉也有些不好受,就合起书递给黛玉:“明姐姐博学多识,许是有所感触吧。”
黛玉只将书放在旁边桌上,穿上绣鞋走到窗边,小心地推开窗门的缝隙往外张望着。
江潮腥咸扑面袭来,黛玉沉默片刻,却突然慌张地合上窗。
“怎么了?”嫣玉觉得奇怪,走过去从缝隙中往外望去,恰好看见甄婧站在不远外对船的栏杆后,面容冰冷与艳丽的容颜显得格格不入,丫鬟婆子谨慎地跟在她身边很是惶恐的模样。
嫣玉沉下怀疑,佯作若无其事地转身和黛玉一样在桌边坐下。
暮时听倚月说甄太太过来了,正和太太在屋里说着话。
嫣玉和黛玉便过去贾敏屋里,果然看见甄太太身边的婆子在绣帘外候着,柳嬷嬷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嫣姐儿,玉姐儿,甄太太过来了,正和太太在说着话呢。”一边带着她们姊妹进去。
“母亲,甄太太。”姊妹俩向贾敏和甄太太问了安,就在下首的绣墩坐下。
甄太太慈爱地打量着她们姊妹,轻笑着与贾敏说:“我最喜欢女孩儿的,贴心乖巧。尤其见着你家两个姐儿,这般好的姑娘,真真让我爱得很。”
贾敏掩唇笑着:“你家三个姐儿春荣秋茂各盛千秋,三个哥儿都有出息,谁不羡慕你呀?”听见自家姑娘被赞许,贾敏还是乐得笑不拢嘴。
“我家那几个都是不省心的。”甄太太却敛起笑意,神情苦涩,“嫣姐儿和玉姐儿聪慧娴静,琰哥儿乖巧听话;若我家那几个有一半的省心,我便是谢天谢地了。”顿了下又跟她们姊妹道,“往后嫣姐儿和玉姐儿若得闲,可要常过来玩。我家三姐儿与你们年岁相近,也喜欢看书写字,你们可以一起玩。”
看得出来,在甄太太提到甄婷时,明显是神采飞扬的欢喜。
贾敏自是不会驳了故友的好意,含笑道:“那简直好!也让她们向婷姐儿好好学着。”
甄太太的目光一直在她们姊妹身上巡回着,同贾敏说着话:“你可莫要太拘着姐儿。如今在闺中做姑娘还能自在些,待日后出阁了可就不成了;在家里我也是一向娇惯着婷姐儿的。”她笑吟吟地说,望向她们姊妹的目光愈发温和。
嫣玉和黛玉都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不过黛玉是真情实意的害羞,嫣玉更多的心思是纠结于此。
她倒差点忘了,人间的姑娘到了年岁都是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生子的,她可不想在人间欠下什么姻缘债影响了日后她的修为。但如今的情形她既不可能做个异类还要连累了父母妹妹,又放心不下妹妹独自留在这里而她先行回到离恨天上,就只能另谋他想。
贾敏听甄太太骤然提起此事,只笑说着:“她们姊妹都还小,也不急着。”
目光触及她们姊妹正在悄悄说着话,贾敏若有所想地挑起眉,扬声道:“嫣儿,玉儿,你们先出去玩吧。”
嫣玉猜测到贾敏应该有话与甄太太说,便与妹妹乖顺地出去。
“敏妹妹,我当真是很喜欢两个姐儿,往后我下帖子你可不许拘着她们。”甄太太带着笑语的声音从屋里传出,嫣玉微微垂下眸,恍若未闻其语。
甄太太同贾敏说了一会儿话,到暮夜已深才乘小舟回到甄家船上。
一路上嫣玉和黛玉也见了几次甄太太和甄大奶奶,却再未见过那位甄四姑娘甄婧。想来贾敏也觉察到其中的不寻常,再与甄太太相见也绝口不提儿女诸事,只叙旧日情谊。
在船上呆了大半个月,琰儿早已失了初时的兴致,整日怏怏不乐地呆在乳娘身边,连吃的饭食都少了许多。贾敏忧心着幼子;毕竟前不久琰儿就生了那场大病,不由担心琰儿再染了疾,在船上又是诸事不便。
还是有经验的嬷嬷看着琰儿如此,犹豫着说:“哥儿应是不适应船上。船上颠簸着,哥儿年岁小,难免有些吃不消了。”
听如此,贾敏斟酌着便吩咐停船靠岸歇息两三日,再寻个大夫给琰儿看看。
甄太太听闻动静就遣了一个婆子过来相询,贾敏便说起了如此情形,说遗憾不能与甄家同行上京,待到了京城定然下拜贴上门拜访。甄太太又让婆子带了一根百年老参过来给贾敏,说是给琰哥儿补补身子;贾敏打开檀匣见到那根百年人参,心中微沉,便让柳嬷嬷在库房取了一盒鹿茸和天麻作为回礼赠给甄太太。
其实她与甄太太多年未见,少时的情谊也淡了几分;只是甄太太这般过于热情的相待,都不似她记忆中蓉姐姐的性子,让贾敏也略微不安。
在岸边停靠下船,踩到江边的青砖桥时,才觉得虚浮的腿脚有了几分实感。
嫣玉拉着黛玉的手,谨慎地跟在贾敏身边,生怕一晃就会被人群冲散了。
正逢十五庙会,许多人出来逛庙会,街头是热闹的舞龙舞狮和技艺杂耍诸类玩趣,倒让嫣玉想起那年上元灯会也是这般挤挤攘攘。
王嬷嬷给她们姊妹戴上斗笠;未出阁的姑娘是不能让外人男子窥见了真容,如今她们姊妹年岁渐长,出门便应戴上斗笠遮去容颜。
黛玉很好奇地抚着斗笠,摇摇晃晃觉得很好玩。
在江边客栈歇脚,贾敏让钱管事拿着帖子去请了一位大夫回来。老大夫给琰儿看了也是和那位老嬷嬷一样的说辞,说可以往香囊里缝入薄荷、艾草、冰片这一些清气提神的草药让哥儿带在身边;贾敏依言连夜缝制了一枚香囊给琰儿带上,果然看见琰儿神色好了许多,连说那个老大夫当真是有本事。
达州这边也有许多别致的小吃,江碧吩咐外院的婆子去买一些达州的吃食回来给太太和哥儿姐儿。
许是也吃不惯这边的东西,黛玉只吃了一些香糟卤就不愿再吃了,嫣玉倒觉得这云片糕不如扬州的那么甜腻,清清淡淡的云片糕滋润细软,她就又塞了一块给黛玉:“也尝尝这个吧!你应该会喜欢的。”
黛玉将信将疑地尝了下,才露出笑容点点头:“姐姐说的都是对的!”
嫣玉伸手敲了下她的脑瓜子:“好好吃饭。”
他们一行人大概也只能在达州歇下两三天,依然还得赶路进京;京城冯管事那边得了信,若他们这边的行程再延迟也不免要耽搁了别的事情。
待看着琰儿精神些,也能如往日那般去寻姐姐们玩了,贾敏便吩咐丫鬟婆子们收拾妥当,上了船继续赶路。
琰儿的乳娘仔细留了心思,一路上谨慎地照看着琰儿;到京城时一切安好,贾敏便赏了她半年的月钱以作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