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寒
一九九九年,世纪之交。南方。
不过是阳历的十一月底,已近寒冬,往年此时光景,远不至此。今年寒冷异常,远山青翠松柏的明亮也扛不住突如其来的寒流,变得灰暗阴沉。广播和电视里天天都说,今年将是五十年不遇的寒冬。五十年不遇是什么概念,也没人能说得清楚。南方的冬天每年多半都是潮湿阴冷的,没有特殊的记忆。
石井镇上的主马路上半年刚压了新的柏油,柏油路还是个稀罕事,政府鼓励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确实很多人也先富了起来。
路还是新的路,但经不起日日车来车往的尘土飞扬,镇上完全没有环境治理,除了清晨的清扫,多半时间路是脏的。两年前亚洲金融危机,股市跌到冰点,房地产崩盘,投资业惨淡。一九九八年爆发全国下岗潮,外界连带的种种变数虽然对石井镇影响不大,但街道两侧的小店老板们突然开了窍,学会了沿海城市做生意的招数,满大街都是“跳楼甩卖”“卖血清仓”,更有甚者,直接写着“再不清仓,妻儿离家”,让人触目惊心,没来由地激起了镇上人的同情心,纷纷帮忙清仓。没隔几日,店家又若无其事地把写了字的木板翻到另一面,换上了“新货上架”,做的还是帮他清仓的人的生意。
赤崎警官就站在街道边,身边是一根光秃秃的电线杆,有一两只雪候鸟立在上面,待不住,很快就飞走了。该下一场雨了,警官想,偶尔吹来的干枯树叶落在地面,连同灰尘,如沾染了某种窒息的气息,没有丝毫生气,黑云压顶,一场初冬时雨倒是很有可能随时会下。
但终究等了一天也没下。
赤崎警官穿着黑色大衣,嘴里含了根烟,掏出打火机,使劲刺啦着打了几下,连火影子都没出现。嘴唇干裂,烟嘴在嘴皮上动不了了,他用手挡着火,才发现手用不上力,有点僵冷。又使劲捣鼓了几下,终于有了火苗。警官冷不丁地回头望了一下,把身后周围的角落扫了一遍。
什么都没看见。手里的火依然没点着,举起来摇了摇打火机,原来是没气了,还好一个小贩收工回家经过,借了火,总算是把烟点着了。警官抽的是一种叫笑梅的烟,经济危机烟反倒上涨了一毛钱,卖一块钱一包。这里的人都叫他警官,大约是他过于肃穆,但他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称谓。
起风了。看来这场雨一时半会儿还是下不下来。
风举寒衣乱,便是现在的画面,警官身上的大衣被风吹得扬了衣角,布料有点年份了,这是十年前他结婚时的新衣,裁剪得体,现在依然合身,警官的身材这十年没走形。
赤崎警官抽着烟,一边往镇上的超市方向走,走几步就停下来,仿佛身后有人,但回头什么都没发现。如此反复了好几次,也不再回头了,干脆停下来把烟抽完,像是在等谁来。有时候望望天,雨就是不下。
到超市不远。门口摆着一个卖中草药的小摊,无人看守,警官低头看了一眼,不动声色,脚下步子往后面退了几步。旁边是一家理发店,玻璃窗上红纸黑字贴着“新世纪洗剪吹五元大酬宾”的字样。看来生意是真不景气,数字五特意加大了字体,非常醒目。
玻璃映射着的身后依然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门开了,老板出来迎客。
“原来是赤崎警官,稀客稀客。”平时老人孩子叫警官,他也就一笑而过,就是个称谓,但跟自己同龄的人也叫警官,他有点不好意思。老板的笑容略微浮夸,声音竟然起了调,像是中途突然发现了意外般。天气糟糕,理发店的生意更是萧条,今天店里才来了几个客人,收入几十块,勉强够维持一天的房租。
警官从玻璃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有点长,确实可以修剪一下了。他也不多言语,进了店在挨着门口的椅子坐下。扫视了一眼店里,除了老板,还有两个学徒,一个学徒正在里面的房间给客人洗头,一个很无聊地在翻一本旧杂志,里屋的学徒看到警官望过去,有点紧张地回望了一眼,继续埋头干活。客人是躺着洗头的,看不到脸,阔腿裤的裤脚一张一合。
“您是要洗头还是剪头?”见警官不苟言笑,老板问。这里的人把理发叫作剪头,再俗气一点干脆叫作“剪脑壳”,老板自然不敢开这个玩笑。都说世上有两种登门让人害怕,一种是去登医生的门,一种是警察来登门。
“剪一下吧。”
赤崎警官把快遮住眼睛的头发往左边拨了拨,露出眼睛,眼神混浊。他轻轻叹了口气,岁月在人身上最悲哀的劫难,往往是从眼睛开始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澈的眼睛就消失了。眼角的细纹看上去似乎比眉毛还多,女儿常说他是淡眉怪侠,不仅眉淡,还上下挑眉,尤其是皱眉的时候,像是左右眉毛相互挑衅。学校里只要有写爸爸的命题作文,女儿必写他的眉毛。
头发确实长了,后脑勺的头发裹在大衣里,扎着后颈骨,硬生生地痒。
老板亲自上阵,帮他把大衣脱了挂起来,动剪刀之前,老板又说:“您不妨闭目养神一会儿,很快就剪完。”
警官闭着眼,问:“刚才站在门边的人是谁?”
“刚才?”老板一脸云雾,不由得紧张起来,“下午除了里面的客人,就只有您来过。”
“没事了,剪吧。”他也猜到老板会这么说。
警官在镜子里看着自己,脸色黝黑,他想起今年上初一的女儿在作文里写的关于他的句子:“他有一双如鹰的双眼,很有魄力,他是一名警察,我看过他在破案中的模样,也有几分害怕,但是一想到他那淡淡的眉毛,往上挑,不知有多可爱,真是怪侠,等他老了,那淡眉得多慈祥。”
不知不觉,女儿很快就满十三岁了,警官心头一暖,马上又充满了愧疚,女儿在跟着他受苦。四十五岁的他,今年从寒戈镇调任到石井镇,两个镇相距一百多里,说是调任,实则是下放,寒戈镇的条件远比石井镇要好,在地理位置上,它挨着市区,教育和医疗都好上许多。
这么大年纪突然调任,说没有不甘是假的,但依然得接受现实。
赤崎警官的父母都是市里唯一一所师范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授,为人正直,在铁饭碗的年代,知识分子家庭难免都希望儿子能接他们的班,可他最后还是选择做了警察。
好在妻儿也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让他可以在石井镇尽心尽力地工作。调任两月,镇上的治安好了不少,几起大的群殴事件,还有几个外地假药商浑水摸鱼的案件,都处理得利落干脆。前天镇上正式发了公函,宣布了他的职衔——重大案件大队队长,昨天所里给他办了简单的欢迎仪式,未来要在这里扎营了。
剪刀声起起落落,头发细碎地落下来。
突然,赤崎警官听到什么东西滚落在地上,声音拉得很长,他示意老板暂停,起身推开了门。冷风像是在门口等候了许久,嗖地灌了进来,把他脸上剪落的碎发吹散。
门外依旧没有人,这会儿天色暗沉,快要天黑了,街上零散着几个低着头路过的人。
赤崎警官还是跑到了马路上,超市门口的中药摊还在,那里藏不了人。他左右前后旋转扫巡了一圈,最后把视线落在理发店旁边的一条小巷子口,巷子虽然延伸得很深,但一眼能望到尽头,人是藏不住的,除非是……离巷子口没多远的地方,有一堆杂物。他把理发店的围布扯了下来,弯腰顺起一根木棍放在身后,慢慢朝杂物堆走过去。
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连小猫小狗都没有一只。
警官扔了木棍,又回到巷子口,把地上的围布捡了起来。奇怪,他嘟囔了一句,今天这是怎么了,总感觉身后有人。他特别肯定,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他,只是找不到,看不见,甚至连有嫌疑的身影都没看见。
头发终于剪完,刚才警官的举动把老板吓到了,拿剪刀的手一直发抖。
一个学徒拧开了一瓶新的洗发水,一股香味从瓶里散发出来,警官瞥了一眼,洗发水的瓶身上印着“柏莉斯shampoo,让你的秀发永久清香”。确实是清香的,他仔细闻了闻,是栀子花的味道。
从前在寒戈镇,栀子树家家户户的小院都有,鼻间熟得很,山林野外更是有不少野生的小叶栀子,花不常开,但四季常青,生长在灌木丛边。也是因为小叶栀子的存在,令原本看上去荆棘荒芜的山丛,多了许多南方独特的气息。栀子的清香不张扬,像是不经意间被抽离出来的气味。
架子上还摆有许多瓶,看来店里也是有卖的,等下回家看看家里是否有,没有的话,可以让妻子来这里买着用。想是这么想,但赤崎警官并没有开口问价,头发剪了,也没打算洗头,把五块钱放在桌上。他走了后,老板准备关门了。
回家的路上,赤崎警官再未回头,脚下步伐明显加快。
很快就到了家,妻子莫小慧已经为他备好了热水,家于他的温暖,是任何时候回来都会有烧好的热水洗澡。警官洗澡速度极快,整个人舒坦惬意了,疲劳感全无。
女儿李溪澈正趴在桌上做功课,开着一盏小台灯,灯光照在女儿的脸上,这份宁静让警官觉得温暖。因为工作上的调动,女儿不得不从邻镇跟着转学过来。所里分配了一套房,不大,在一套小单元楼里,七十多平方米,小两居。没有多余的书房,女儿平时写作业的书桌只能摆在客厅,好在孩子并不计较。
女儿很恬静,她出生那年的冬天,南方意外地连续下了几天的暴雨。
警官对女儿出生那一天记忆深刻,折腾到午夜女儿才落地,夜空万籁俱寂,他抱着孩子站在窗边,外面的暴雨已然过去,但仍有淅沥的小雨落在玻璃窗户上,像清澈的小溪流,那一刻在他的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妻子叮嘱他,世间已经很浮躁了,一定要给孩子起个恬静的名字。
那就叫溪澈吧,像小溪一样,清澈,安静,向前,不争不抢。
警官擦着未干的头发,搬了条凳子,挨着女儿坐下。女儿看了他一眼,轻声地说:“爸,你舍得剪头发了?”说着,她将手中的笔放下,走到父亲身后,果然,后脑勺长长的疤痕还在。
她伸手轻轻碰触了一下,仿佛疤痕还会有痛感。
这道伤疤是在一次出警时中的一枪留下的,子弹擦到了后脑勺,当时出了很多血,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伤是好了,却也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有了孩子之后,他就一直留的是长发,还好是在后脑勺,头发一长就遮住了。
当年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后,他有了结婚成家的冲动,但心里有后怕,所以婚事又一拖再拖,直到三十一岁才结婚,是局里晚婚晚育表彰的典型。
婚后,他就没换过发型,头发的长度始终能遮住疤痕,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有了想剪头发的冲动。也是,进理发店不办案,不剪头发能干什么呢?
“溪澈,你怕不怕?”警官拉过女儿的手,柔柔软软的,冰凉。
女儿顺着爸爸的手,从背后环绕着他的腰,说道:“这有什么可怕的,爸爸不怕,我就不怕,妈妈也就不怕了。”
小女孩一句简单的话,便把家庭关系勾勒得很清晰。
那次受伤之后,当时所在的市局表彰了他,但没多久,市局要选调一位刚升迁的警察下基层,调任寒戈镇,李赤崎接受了委派,带着当时即将临盆的妻子去了寒戈镇。
说起来那是一九八六年冬天的事,现在女儿都十三岁了,时光遥远。
从寒戈镇调任到石井镇,于他而言是无所谓的,在哪儿都能工作,谁的人生中没有过几次背井离乡呢?但是对妻儿来说,便是跟着受苦。四十五岁,居无定所,再过五年,就是知天命的年纪,心里难免不安。就像天气预报说的,今年的寒冬会很难熬,至于具体会有多难熬呢,没经历过,就无法猜测到。
饭菜已经上桌。“过来吃饭吧,很快就会凉的。”南方没有暖气,连电热扇也没有,很少外出的妻子,却是比丈夫更早知寒冬将来。
妻子声如其人,温婉、朴实,没有家长里短,只有勤勤恳恳地付出,对于早出晚归的丈夫和警察这份危险的工作,没有任何怨言。
警官飞快扒了几口饭,想了想,也没忍住,说:“今天总觉得有人在跟踪我。”
妻子顿了一下,口里还是回着:“别是你多想了,你才来多久。”又给他盛了一碗饭,但总是不安的,又问:“回家路上还有这个感觉吗?”
他懂这句话的意思,平日里妻子都很低调,尽量不让人知道他们的住处,其实只是不声张,有人真的想找到家里来,也只需多打听几个人。
“出了理发店的门就没有了,也许真是错觉。”警官说的是实话,也是安慰的话。
“应该是错觉,但最近小心点肯定是好的。”
警官瞅了眼女儿,溪澈正低着头吃饭。是个懂事的小姑娘,长这么大,他这个做父亲的就没怎么操心过。她出生那天的暴雨,真是吓人,但孩子如此温婉如溪水的性子,令人欣慰。
妻子去厨房把汤端了上来。“明天要出任务吗?”又自己补充了一句,“哦,明天是周末。”
“所里没什么事,但得去十七组看一下,村里过世了一个酒鬼。十七组还没去过,顺便去拜访村上的几个干部。”
“天气预报说明天要冷得多,里面得套毛衣。”
“知道了。”
一九九九年,世纪之交。南方。
不过是阳历的十一月底,已近寒冬,往年此时光景,远不至此。今年寒冷异常,远山青翠松柏的明亮也扛不住突如其来的寒流,变得灰暗阴沉。广播和电视里天天都说,今年将是五十年不遇的寒冬。五十年不遇是什么概念,也没人能说得清楚。南方的冬天每年多半都是潮湿阴冷的,没有特殊的记忆。
石井镇上的主马路上半年刚压了新的柏油,柏油路还是个稀罕事,政府鼓励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确实很多人也先富了起来。
路还是新的路,但经不起日日车来车往的尘土飞扬,镇上完全没有环境治理,除了清晨的清扫,多半时间路是脏的。两年前亚洲金融危机,股市跌到冰点,房地产崩盘,投资业惨淡。一九九八年爆发全国下岗潮,外界连带的种种变数虽然对石井镇影响不大,但街道两侧的小店老板们突然开了窍,学会了沿海城市做生意的招数,满大街都是“跳楼甩卖”“卖血清仓”,更有甚者,直接写着“再不清仓,妻儿离家”,让人触目惊心,没来由地激起了镇上人的同情心,纷纷帮忙清仓。没隔几日,店家又若无其事地把写了字的木板翻到另一面,换上了“新货上架”,做的还是帮他清仓的人的生意。
赤崎警官就站在街道边,身边是一根光秃秃的电线杆,有一两只雪候鸟立在上面,待不住,很快就飞走了。该下一场雨了,警官想,偶尔吹来的干枯树叶落在地面,连同灰尘,如沾染了某种窒息的气息,没有丝毫生气,黑云压顶,一场初冬时雨倒是很有可能随时会下。
但终究等了一天也没下。
赤崎警官穿着黑色大衣,嘴里含了根烟,掏出打火机,使劲刺啦着打了几下,连火影子都没出现。嘴唇干裂,烟嘴在嘴皮上动不了了,他用手挡着火,才发现手用不上力,有点僵冷。又使劲捣鼓了几下,终于有了火苗。警官冷不丁地回头望了一下,把身后周围的角落扫了一遍。
什么都没看见。手里的火依然没点着,举起来摇了摇打火机,原来是没气了,还好一个小贩收工回家经过,借了火,总算是把烟点着了。警官抽的是一种叫笑梅的烟,经济危机烟反倒上涨了一毛钱,卖一块钱一包。这里的人都叫他警官,大约是他过于肃穆,但他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称谓。
起风了。看来这场雨一时半会儿还是下不下来。
风举寒衣乱,便是现在的画面,警官身上的大衣被风吹得扬了衣角,布料有点年份了,这是十年前他结婚时的新衣,裁剪得体,现在依然合身,警官的身材这十年没走形。
赤崎警官抽着烟,一边往镇上的超市方向走,走几步就停下来,仿佛身后有人,但回头什么都没发现。如此反复了好几次,也不再回头了,干脆停下来把烟抽完,像是在等谁来。有时候望望天,雨就是不下。
到超市不远。门口摆着一个卖中草药的小摊,无人看守,警官低头看了一眼,不动声色,脚下步子往后面退了几步。旁边是一家理发店,玻璃窗上红纸黑字贴着“新世纪洗剪吹五元大酬宾”的字样。看来生意是真不景气,数字五特意加大了字体,非常醒目。
玻璃映射着的身后依然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门开了,老板出来迎客。
“原来是赤崎警官,稀客稀客。”平时老人孩子叫警官,他也就一笑而过,就是个称谓,但跟自己同龄的人也叫警官,他有点不好意思。老板的笑容略微浮夸,声音竟然起了调,像是中途突然发现了意外般。天气糟糕,理发店的生意更是萧条,今天店里才来了几个客人,收入几十块,勉强够维持一天的房租。
警官从玻璃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有点长,确实可以修剪一下了。他也不多言语,进了店在挨着门口的椅子坐下。扫视了一眼店里,除了老板,还有两个学徒,一个学徒正在里面的房间给客人洗头,一个很无聊地在翻一本旧杂志,里屋的学徒看到警官望过去,有点紧张地回望了一眼,继续埋头干活。客人是躺着洗头的,看不到脸,阔腿裤的裤脚一张一合。
“您是要洗头还是剪头?”见警官不苟言笑,老板问。这里的人把理发叫作剪头,再俗气一点干脆叫作“剪脑壳”,老板自然不敢开这个玩笑。都说世上有两种登门让人害怕,一种是去登医生的门,一种是警察来登门。
“剪一下吧。”
赤崎警官把快遮住眼睛的头发往左边拨了拨,露出眼睛,眼神混浊。他轻轻叹了口气,岁月在人身上最悲哀的劫难,往往是从眼睛开始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澈的眼睛就消失了。眼角的细纹看上去似乎比眉毛还多,女儿常说他是淡眉怪侠,不仅眉淡,还上下挑眉,尤其是皱眉的时候,像是左右眉毛相互挑衅。学校里只要有写爸爸的命题作文,女儿必写他的眉毛。
头发确实长了,后脑勺的头发裹在大衣里,扎着后颈骨,硬生生地痒。
老板亲自上阵,帮他把大衣脱了挂起来,动剪刀之前,老板又说:“您不妨闭目养神一会儿,很快就剪完。”
警官闭着眼,问:“刚才站在门边的人是谁?”
“刚才?”老板一脸云雾,不由得紧张起来,“下午除了里面的客人,就只有您来过。”
“没事了,剪吧。”他也猜到老板会这么说。
警官在镜子里看着自己,脸色黝黑,他想起今年上初一的女儿在作文里写的关于他的句子:“他有一双如鹰的双眼,很有魄力,他是一名警察,我看过他在破案中的模样,也有几分害怕,但是一想到他那淡淡的眉毛,往上挑,不知有多可爱,真是怪侠,等他老了,那淡眉得多慈祥。”
不知不觉,女儿很快就满十三岁了,警官心头一暖,马上又充满了愧疚,女儿在跟着他受苦。四十五岁的他,今年从寒戈镇调任到石井镇,两个镇相距一百多里,说是调任,实则是下放,寒戈镇的条件远比石井镇要好,在地理位置上,它挨着市区,教育和医疗都好上许多。
这么大年纪突然调任,说没有不甘是假的,但依然得接受现实。
赤崎警官的父母都是市里唯一一所师范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授,为人正直,在铁饭碗的年代,知识分子家庭难免都希望儿子能接他们的班,可他最后还是选择做了警察。
好在妻儿也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让他可以在石井镇尽心尽力地工作。调任两月,镇上的治安好了不少,几起大的群殴事件,还有几个外地假药商浑水摸鱼的案件,都处理得利落干脆。前天镇上正式发了公函,宣布了他的职衔——重大案件大队队长,昨天所里给他办了简单的欢迎仪式,未来要在这里扎营了。
剪刀声起起落落,头发细碎地落下来。
突然,赤崎警官听到什么东西滚落在地上,声音拉得很长,他示意老板暂停,起身推开了门。冷风像是在门口等候了许久,嗖地灌了进来,把他脸上剪落的碎发吹散。
门外依旧没有人,这会儿天色暗沉,快要天黑了,街上零散着几个低着头路过的人。
赤崎警官还是跑到了马路上,超市门口的中药摊还在,那里藏不了人。他左右前后旋转扫巡了一圈,最后把视线落在理发店旁边的一条小巷子口,巷子虽然延伸得很深,但一眼能望到尽头,人是藏不住的,除非是……离巷子口没多远的地方,有一堆杂物。他把理发店的围布扯了下来,弯腰顺起一根木棍放在身后,慢慢朝杂物堆走过去。
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连小猫小狗都没有一只。
警官扔了木棍,又回到巷子口,把地上的围布捡了起来。奇怪,他嘟囔了一句,今天这是怎么了,总感觉身后有人。他特别肯定,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他,只是找不到,看不见,甚至连有嫌疑的身影都没看见。
头发终于剪完,刚才警官的举动把老板吓到了,拿剪刀的手一直发抖。
一个学徒拧开了一瓶新的洗发水,一股香味从瓶里散发出来,警官瞥了一眼,洗发水的瓶身上印着“柏莉斯shampoo,让你的秀发永久清香”。确实是清香的,他仔细闻了闻,是栀子花的味道。
从前在寒戈镇,栀子树家家户户的小院都有,鼻间熟得很,山林野外更是有不少野生的小叶栀子,花不常开,但四季常青,生长在灌木丛边。也是因为小叶栀子的存在,令原本看上去荆棘荒芜的山丛,多了许多南方独特的气息。栀子的清香不张扬,像是不经意间被抽离出来的气味。
架子上还摆有许多瓶,看来店里也是有卖的,等下回家看看家里是否有,没有的话,可以让妻子来这里买着用。想是这么想,但赤崎警官并没有开口问价,头发剪了,也没打算洗头,把五块钱放在桌上。他走了后,老板准备关门了。
回家的路上,赤崎警官再未回头,脚下步伐明显加快。
很快就到了家,妻子莫小慧已经为他备好了热水,家于他的温暖,是任何时候回来都会有烧好的热水洗澡。警官洗澡速度极快,整个人舒坦惬意了,疲劳感全无。
女儿李溪澈正趴在桌上做功课,开着一盏小台灯,灯光照在女儿的脸上,这份宁静让警官觉得温暖。因为工作上的调动,女儿不得不从邻镇跟着转学过来。所里分配了一套房,不大,在一套小单元楼里,七十多平方米,小两居。没有多余的书房,女儿平时写作业的书桌只能摆在客厅,好在孩子并不计较。
女儿很恬静,她出生那年的冬天,南方意外地连续下了几天的暴雨。
警官对女儿出生那一天记忆深刻,折腾到午夜女儿才落地,夜空万籁俱寂,他抱着孩子站在窗边,外面的暴雨已然过去,但仍有淅沥的小雨落在玻璃窗户上,像清澈的小溪流,那一刻在他的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妻子叮嘱他,世间已经很浮躁了,一定要给孩子起个恬静的名字。
那就叫溪澈吧,像小溪一样,清澈,安静,向前,不争不抢。
警官擦着未干的头发,搬了条凳子,挨着女儿坐下。女儿看了他一眼,轻声地说:“爸,你舍得剪头发了?”说着,她将手中的笔放下,走到父亲身后,果然,后脑勺长长的疤痕还在。
她伸手轻轻碰触了一下,仿佛疤痕还会有痛感。
这道伤疤是在一次出警时中的一枪留下的,子弹擦到了后脑勺,当时出了很多血,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伤是好了,却也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有了孩子之后,他就一直留的是长发,还好是在后脑勺,头发一长就遮住了。
当年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后,他有了结婚成家的冲动,但心里有后怕,所以婚事又一拖再拖,直到三十一岁才结婚,是局里晚婚晚育表彰的典型。
婚后,他就没换过发型,头发的长度始终能遮住疤痕,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有了想剪头发的冲动。也是,进理发店不办案,不剪头发能干什么呢?
“溪澈,你怕不怕?”警官拉过女儿的手,柔柔软软的,冰凉。
女儿顺着爸爸的手,从背后环绕着他的腰,说道:“这有什么可怕的,爸爸不怕,我就不怕,妈妈也就不怕了。”
小女孩一句简单的话,便把家庭关系勾勒得很清晰。
那次受伤之后,当时所在的市局表彰了他,但没多久,市局要选调一位刚升迁的警察下基层,调任寒戈镇,李赤崎接受了委派,带着当时即将临盆的妻子去了寒戈镇。
说起来那是一九八六年冬天的事,现在女儿都十三岁了,时光遥远。
从寒戈镇调任到石井镇,于他而言是无所谓的,在哪儿都能工作,谁的人生中没有过几次背井离乡呢?但是对妻儿来说,便是跟着受苦。四十五岁,居无定所,再过五年,就是知天命的年纪,心里难免不安。就像天气预报说的,今年的寒冬会很难熬,至于具体会有多难熬呢,没经历过,就无法猜测到。
饭菜已经上桌。“过来吃饭吧,很快就会凉的。”南方没有暖气,连电热扇也没有,很少外出的妻子,却是比丈夫更早知寒冬将来。
妻子声如其人,温婉、朴实,没有家长里短,只有勤勤恳恳地付出,对于早出晚归的丈夫和警察这份危险的工作,没有任何怨言。
警官飞快扒了几口饭,想了想,也没忍住,说:“今天总觉得有人在跟踪我。”
妻子顿了一下,口里还是回着:“别是你多想了,你才来多久。”又给他盛了一碗饭,但总是不安的,又问:“回家路上还有这个感觉吗?”
他懂这句话的意思,平日里妻子都很低调,尽量不让人知道他们的住处,其实只是不声张,有人真的想找到家里来,也只需多打听几个人。
“出了理发店的门就没有了,也许真是错觉。”警官说的是实话,也是安慰的话。
“应该是错觉,但最近小心点肯定是好的。”
警官瞅了眼女儿,溪澈正低着头吃饭。是个懂事的小姑娘,长这么大,他这个做父亲的就没怎么操心过。她出生那天的暴雨,真是吓人,但孩子如此温婉如溪水的性子,令人欣慰。
妻子去厨房把汤端了上来。“明天要出任务吗?”又自己补充了一句,“哦,明天是周末。”
“所里没什么事,但得去十七组看一下,村里过世了一个酒鬼。十七组还没去过,顺便去拜访村上的几个干部。”
“天气预报说明天要冷得多,里面得套毛衣。”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