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之前,文大夫发火必然会有人响应声援,但是这一次文大夫说完之后居然没几个人出声,毕竟文大夫要的是影响力,所以这些士子全都是翰林院的,而不是他的粉丝。
当然了,翰林士子自然也是对他推崇备至,只不过人家见识要比那些读书读傻了的强太多了,所以对于这民意的看法就没有那么肤浅。
所谓的肤浅,是指像多数读书人一样,被那些宣扬的言论洗了脑,只认“圣人之言”的人,而这些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于一般事物的看法都会有着自己的见解,不再是彻头彻脑的“学生”了,毕竟入了翰林,身份上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
明报上的文章他们看不上,但是这做法却是让人无话可说,让民众投票,这是什么样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民意啊,那人家论民意又有何不妥呢?如果这都要驳斥,那也未免太过份了。
而从之前文大夫给他们上课的言论来看,这一期文大夫其实也是要以民意来进行明报的批判的,虽然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但是趋势大家都听得出来,毕竟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你讲课的套路一听就知道了,只是内容会有变化而已,但你要讲什么大家又岂会不知。
可是现在人家明报搞了这么一招,文大夫要怎么讲下去?
事实上文大夫现在也已经蒙了,要知道他都已经七老八十的人了,思维没有那么快就能转变过来,反应能力也是相当的迟钝,还是那句话,人本来就是越老越废的,你到了这个年纪,再怎么样都逆转不过来。
如果是年轻一些,或许反应会快一点,从而转变一下论点,继续上课,再反驳明报上的言论,也许还能站得住脚,但是现在文大夫明显没有这个能力,课都是事先备好的,临场发挥?不好意思,别说文大夫,就算是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夫子都很难。
毕竟这本来就是一个读死书的世界,儒家学问是不会允许你有那么多的空间随意发挥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离了章程,那就崩盘。
文大夫已经慌了,要不然也不会纠着明报不够格这一点死起来说,只不过这没有一点说服力。但无论如何,他也只能撑下去,但事实上他也是这么想的,他并没有觉得自己不讲道理或是强辞夺理,他打心底就觉得自己的话才是真理,明报没有资格谈民意。
老夫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的资历和身份摆在那里,所以他们是很少会接受新观念的,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就像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如此祸国殃民之物,必须予以消毁,明日老夫便入宫面见陛下,请求取缔明报社,诸生可随老夫一同前往。”
不管他再怎么嘴硬,但他现在也明白这课是上不下去了,倒也不是因为他服输还是怎么的,而是因为这些士子的态度。
他很不爽,这些士子平时对他的言论那是没有半点疑虑的,但今天却是如此的散漫,这让他的课如何进行的下去,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上课氛围。
底下的士子们面面相觑,明天入宫见陛下,这摆明就是文大夫想要逼着陛下去干那明报社啊。大儒的地位那是无可动摇的,谁都不可得罪,哪怕是陛下也不行,因为这样会造成舆论的影响,只要大儒们将此事公开,那么陛下就必然会背一个反面的名声,到时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反对他,这任何一个国王都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对待这些大儒,国王们都只能供着,生怕哪里会得罪他们。而大儒进宫逼迫陛下,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士子们担心的倒不是这个,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很没有面子。
怎么说呢,说明报社绑架民意,还是造谣生事?罢了,明天还是去吧,不去也不行啊,要是不去,以后他们在士林里怎么抬得起头来。
反正这事也是文大夫牵头,干他们屁事,事后要骂也骂不到他们的头上。
其实如果不是翰林,而是民间的读书人,就不会有这种顾虑。民间的读书人都是被洗脑了的,文大夫这样的人物无论说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不可能是错的,要不然怎么能是大儒呢。
翰林院的这一场文坛大会,被明报一张小小的报纸给打消极了。而明报今天那确实是出尽了风头,几乎明城所有人都在议论,就是关于这民意。
而这也传到了宫里。
“哈哈哈,说的好!”
国王陛下大悦,他被那些文官们早就逼得快疯了,因为你无论说什么,那些文官都有理由反对,道理嘛,永远都没有办法争个输赢的,因为自古以来,同一个事件都会有正反两种不同的吹法,主要还是利益使然,所以长期下来所形成的思想和道理都会有正反两面,没有对错之分。
既然没有对错,又岂能争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无论什么事情,要反对你总会有理由,不可能找不到理由的,哪怕你为国为民,他们也可以挑出刺来,把你批的一钱不值。
当然了,万变不离其中,所依仗的就是这民意二字。
而明报这一次直接拿民意做文章,尤其是煸动群众投票,将民意彻底坐实,这让明国王大喜过望。他以前就想这么做了,你们不是说民意么,那老子找几千个平民来,当面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不过这样的做法当然是不行的,如此一来就太那啥了。但是明报却没有这个顾虑,人家只不过是一家小小的报社,没有什么身份上的牵绊,谁也不能说他的不是。
果然,明国王这一次算是明白了,什么叫能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总算有了最直观的见解。
而关于文大夫要入宫面圣的事情,也很快传了出去,这无疑是将这件事情的级别给提升到了一个让人不得不驻足的境界,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一次怕是有人要倒霉了。
当然了,翰林士子自然也是对他推崇备至,只不过人家见识要比那些读书读傻了的强太多了,所以对于这民意的看法就没有那么肤浅。
所谓的肤浅,是指像多数读书人一样,被那些宣扬的言论洗了脑,只认“圣人之言”的人,而这些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于一般事物的看法都会有着自己的见解,不再是彻头彻脑的“学生”了,毕竟入了翰林,身份上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
明报上的文章他们看不上,但是这做法却是让人无话可说,让民众投票,这是什么样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民意啊,那人家论民意又有何不妥呢?如果这都要驳斥,那也未免太过份了。
而从之前文大夫给他们上课的言论来看,这一期文大夫其实也是要以民意来进行明报的批判的,虽然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但是趋势大家都听得出来,毕竟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你讲课的套路一听就知道了,只是内容会有变化而已,但你要讲什么大家又岂会不知。
可是现在人家明报搞了这么一招,文大夫要怎么讲下去?
事实上文大夫现在也已经蒙了,要知道他都已经七老八十的人了,思维没有那么快就能转变过来,反应能力也是相当的迟钝,还是那句话,人本来就是越老越废的,你到了这个年纪,再怎么样都逆转不过来。
如果是年轻一些,或许反应会快一点,从而转变一下论点,继续上课,再反驳明报上的言论,也许还能站得住脚,但是现在文大夫明显没有这个能力,课都是事先备好的,临场发挥?不好意思,别说文大夫,就算是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夫子都很难。
毕竟这本来就是一个读死书的世界,儒家学问是不会允许你有那么多的空间随意发挥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离了章程,那就崩盘。
文大夫已经慌了,要不然也不会纠着明报不够格这一点死起来说,只不过这没有一点说服力。但无论如何,他也只能撑下去,但事实上他也是这么想的,他并没有觉得自己不讲道理或是强辞夺理,他打心底就觉得自己的话才是真理,明报没有资格谈民意。
老夫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的资历和身份摆在那里,所以他们是很少会接受新观念的,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就像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如此祸国殃民之物,必须予以消毁,明日老夫便入宫面见陛下,请求取缔明报社,诸生可随老夫一同前往。”
不管他再怎么嘴硬,但他现在也明白这课是上不下去了,倒也不是因为他服输还是怎么的,而是因为这些士子的态度。
他很不爽,这些士子平时对他的言论那是没有半点疑虑的,但今天却是如此的散漫,这让他的课如何进行的下去,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上课氛围。
底下的士子们面面相觑,明天入宫见陛下,这摆明就是文大夫想要逼着陛下去干那明报社啊。大儒的地位那是无可动摇的,谁都不可得罪,哪怕是陛下也不行,因为这样会造成舆论的影响,只要大儒们将此事公开,那么陛下就必然会背一个反面的名声,到时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反对他,这任何一个国王都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对待这些大儒,国王们都只能供着,生怕哪里会得罪他们。而大儒进宫逼迫陛下,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士子们担心的倒不是这个,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很没有面子。
怎么说呢,说明报社绑架民意,还是造谣生事?罢了,明天还是去吧,不去也不行啊,要是不去,以后他们在士林里怎么抬得起头来。
反正这事也是文大夫牵头,干他们屁事,事后要骂也骂不到他们的头上。
其实如果不是翰林,而是民间的读书人,就不会有这种顾虑。民间的读书人都是被洗脑了的,文大夫这样的人物无论说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不可能是错的,要不然怎么能是大儒呢。
翰林院的这一场文坛大会,被明报一张小小的报纸给打消极了。而明报今天那确实是出尽了风头,几乎明城所有人都在议论,就是关于这民意。
而这也传到了宫里。
“哈哈哈,说的好!”
国王陛下大悦,他被那些文官们早就逼得快疯了,因为你无论说什么,那些文官都有理由反对,道理嘛,永远都没有办法争个输赢的,因为自古以来,同一个事件都会有正反两种不同的吹法,主要还是利益使然,所以长期下来所形成的思想和道理都会有正反两面,没有对错之分。
既然没有对错,又岂能争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无论什么事情,要反对你总会有理由,不可能找不到理由的,哪怕你为国为民,他们也可以挑出刺来,把你批的一钱不值。
当然了,万变不离其中,所依仗的就是这民意二字。
而明报这一次直接拿民意做文章,尤其是煸动群众投票,将民意彻底坐实,这让明国王大喜过望。他以前就想这么做了,你们不是说民意么,那老子找几千个平民来,当面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不过这样的做法当然是不行的,如此一来就太那啥了。但是明报却没有这个顾虑,人家只不过是一家小小的报社,没有什么身份上的牵绊,谁也不能说他的不是。
果然,明国王这一次算是明白了,什么叫能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总算有了最直观的见解。
而关于文大夫要入宫面圣的事情,也很快传了出去,这无疑是将这件事情的级别给提升到了一个让人不得不驻足的境界,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一次怕是有人要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