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清无奈道:“切几个腌蛋试试,那个下饭。”
想了想,又道:“问问灶房有没有藕带菜,要嫩的,炒一盘,只搁油盐,其他什么都不要,记住,不能用猪油炒。”
丫头两手一拍,喜道:“本来这时节没有藕带的,正好五娘子挑了一担送来,灶房的婆子刚洗了一大把。”
素清惊道:“五娘子来了?怎么不请她进来?”
丫头道:“她走山路来的,草鞋、裤腿上全是泥巴,不敢进院,婆子说要先领她去换件干净裤子。”
话音才落,就见婆子领着换好鞋袜和裤子的五娘子进来。五娘子的裙角压得低低的,显然婆子为她找的裤子和她身上的衣裙不大匹配。
素清连忙迎上去,“婶子来了?”
孟娘子见识浅,把孟云晖当成仆人使唤,杨家人却知道少奶奶家的这位舅爷日后必定能平步青云,杨县令和杨表叔都曾暗示过孟春芳,要她务必笼络好孟云晖。
以高大姐的脾性,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孟云晖来日不可限量,对儿子是个大助力,她才不会容忍孟春芳总把娘家兄弟接到杨家小住。
以前在孟家时,孟春芳做不了主,现在她已经是杨家妇,别的她做不了,但至少可以把五娘子请到家中来——这是杨县令叮嘱她的,善待五娘子,就是向孟云晖示好。
寒暄毕,素清把五娘子让到里间。
孟春芳躺在罗汉床上小憩,强打精神和孟娘子说笑几句,笑吟吟道:“四哥在那边院子看书,婶子去看看他吧。”
五娘子眼圈一红,明白孟春芳的好心,想谢她,又觉得尴尬——谢孟春芳,不就等于在怪孟娘子不通人情吗?
只好给孟春芳作揖。
素清把五娘子领到院门前,“婶子先进去吧,我在外头等着。”
这是让母子俩可以放心说私房话。
五娘子谢了又谢,擦擦眼睛,走进书房,见儿子孟云晖穿着一件半旧衣衫,坐在案前读书,俊眉秀目,气质沉稳,心里爱得不行。
孟云晖见阔别已久的母亲进来,放下书本。
他一点都不意外,杨家对他的拉拢之意太明显了,他早猜到孟春芳会通过他的父母向他表露善意。
五娘子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儿子了,当下情不自已,搂着孟云晖一顿摩挲,问他每天几时起身,几时歇觉,平时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先生对他严不严厉。
孟云晖明年要赴武昌府参加乡试,孟举人和先生都对他寄予厚望,要他务必心无旁骛,刻苦攻读。
唯有杨县令看出他心怀戾气,怕他因为寄人篱下而心中郁郁,以致于走上歪路,又或是读书读魔怔了,越读越迂腐,闲时撇开书本,耐心教他一些世俗人情的道理。
人情冷暖,甘苦自知,孟云晖早已不复当年。加之少年要强,被母亲当成小儿一样搂着不放,心里有点别扭。但晓得母亲和自己阔别已久,在孟家根本不能相见,唯有此时才能借着孟春芳的帮助和自己私下见面,才会有如此情态。
便也不推开,任由五娘子摸脸、摸手,就像小时候那样。
五娘子摸了一阵,红了眼圈,道:“我儿瘦了,上回托人带给你的银两可用完了?家里还攒了不少呢,都是预备给你读书用的,别太俭省自个儿了。想吃什么就买,别委屈自己。”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累沉沉的托在手上,“前天才杀了两头猪卖了,我挑了一担子肉、背了一大袋的咸鱼干、腌酸菜、藕带菜来,一半送给你先生,一半送给杨家。这是六两碎银,一吊散钱,你仔细收着,别掉了啊!”
孟云晖一大半时间住在孟家,偶尔受杨天保邀请来杨家做客,虽不必发愁吃穿,但常常要打赏下人,又要自家买些书本纸笔,钱钞总是不够用。
他还是长身体的时候,一日三顿,才刚吃饱,转眼就又饿了,托灶间婆子下碗滚热汤面来饱肚,也得费钞。在杨家有孟春芳时时照应,还好些,在孟家的时候,就难过了:孟娘子总爱寻他的不是,几次嘲笑他肚大如牛。
他性子要强,不愿和孟娘子起口角,宁愿去外头买些吃食果腹,也不愿劳动孟家的灶间婆子。
加上同窗之间的应酬往来,哪一项都离不开孔方兄。
如此一来,他手头便不能缺铜钱。
书生耻于谈钱,但书生离不开钱。
他如今大小也有个功名在身,赚点铜钞不在话下,去岁他为人撰写青词,攒了一笔钱,本来可以应付一阵,偏偏大病一场,积蓄花光了——孟娘子舍不得费钞请医,随便抓一副药让他服用,他只能自己去医馆看诊。
但再缺钱,他也不能朝母亲伸手。
父母给他的,已经够多了。他不能回报养育之恩,还为了前程抛弃家人,已经是罪大恶极,哪还有脸面接受父母的血汗钱?
五娘子仍眼巴巴地望着他,满脸期待。见他一直不伸手接,以为他嫌弃布包上沾的污渍,小心翼翼把沾有污迹的那一面折到中间。
孟云晖叹口气,接过布包,掩在被褥底下。等母亲离开,再托人悄悄送回去吧。
五娘子走到床前,伸手压了一压,“藏在这里严不严实?丫头帮你晒被子,一掀开不就翻到银子了?”
孟云晖怔了一下,半晌摇头笑道:“不碍事。”
--
想了想,又道:“问问灶房有没有藕带菜,要嫩的,炒一盘,只搁油盐,其他什么都不要,记住,不能用猪油炒。”
丫头两手一拍,喜道:“本来这时节没有藕带的,正好五娘子挑了一担送来,灶房的婆子刚洗了一大把。”
素清惊道:“五娘子来了?怎么不请她进来?”
丫头道:“她走山路来的,草鞋、裤腿上全是泥巴,不敢进院,婆子说要先领她去换件干净裤子。”
话音才落,就见婆子领着换好鞋袜和裤子的五娘子进来。五娘子的裙角压得低低的,显然婆子为她找的裤子和她身上的衣裙不大匹配。
素清连忙迎上去,“婶子来了?”
孟娘子见识浅,把孟云晖当成仆人使唤,杨家人却知道少奶奶家的这位舅爷日后必定能平步青云,杨县令和杨表叔都曾暗示过孟春芳,要她务必笼络好孟云晖。
以高大姐的脾性,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孟云晖来日不可限量,对儿子是个大助力,她才不会容忍孟春芳总把娘家兄弟接到杨家小住。
以前在孟家时,孟春芳做不了主,现在她已经是杨家妇,别的她做不了,但至少可以把五娘子请到家中来——这是杨县令叮嘱她的,善待五娘子,就是向孟云晖示好。
寒暄毕,素清把五娘子让到里间。
孟春芳躺在罗汉床上小憩,强打精神和孟娘子说笑几句,笑吟吟道:“四哥在那边院子看书,婶子去看看他吧。”
五娘子眼圈一红,明白孟春芳的好心,想谢她,又觉得尴尬——谢孟春芳,不就等于在怪孟娘子不通人情吗?
只好给孟春芳作揖。
素清把五娘子领到院门前,“婶子先进去吧,我在外头等着。”
这是让母子俩可以放心说私房话。
五娘子谢了又谢,擦擦眼睛,走进书房,见儿子孟云晖穿着一件半旧衣衫,坐在案前读书,俊眉秀目,气质沉稳,心里爱得不行。
孟云晖见阔别已久的母亲进来,放下书本。
他一点都不意外,杨家对他的拉拢之意太明显了,他早猜到孟春芳会通过他的父母向他表露善意。
五娘子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儿子了,当下情不自已,搂着孟云晖一顿摩挲,问他每天几时起身,几时歇觉,平时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先生对他严不严厉。
孟云晖明年要赴武昌府参加乡试,孟举人和先生都对他寄予厚望,要他务必心无旁骛,刻苦攻读。
唯有杨县令看出他心怀戾气,怕他因为寄人篱下而心中郁郁,以致于走上歪路,又或是读书读魔怔了,越读越迂腐,闲时撇开书本,耐心教他一些世俗人情的道理。
人情冷暖,甘苦自知,孟云晖早已不复当年。加之少年要强,被母亲当成小儿一样搂着不放,心里有点别扭。但晓得母亲和自己阔别已久,在孟家根本不能相见,唯有此时才能借着孟春芳的帮助和自己私下见面,才会有如此情态。
便也不推开,任由五娘子摸脸、摸手,就像小时候那样。
五娘子摸了一阵,红了眼圈,道:“我儿瘦了,上回托人带给你的银两可用完了?家里还攒了不少呢,都是预备给你读书用的,别太俭省自个儿了。想吃什么就买,别委屈自己。”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累沉沉的托在手上,“前天才杀了两头猪卖了,我挑了一担子肉、背了一大袋的咸鱼干、腌酸菜、藕带菜来,一半送给你先生,一半送给杨家。这是六两碎银,一吊散钱,你仔细收着,别掉了啊!”
孟云晖一大半时间住在孟家,偶尔受杨天保邀请来杨家做客,虽不必发愁吃穿,但常常要打赏下人,又要自家买些书本纸笔,钱钞总是不够用。
他还是长身体的时候,一日三顿,才刚吃饱,转眼就又饿了,托灶间婆子下碗滚热汤面来饱肚,也得费钞。在杨家有孟春芳时时照应,还好些,在孟家的时候,就难过了:孟娘子总爱寻他的不是,几次嘲笑他肚大如牛。
他性子要强,不愿和孟娘子起口角,宁愿去外头买些吃食果腹,也不愿劳动孟家的灶间婆子。
加上同窗之间的应酬往来,哪一项都离不开孔方兄。
如此一来,他手头便不能缺铜钱。
书生耻于谈钱,但书生离不开钱。
他如今大小也有个功名在身,赚点铜钞不在话下,去岁他为人撰写青词,攒了一笔钱,本来可以应付一阵,偏偏大病一场,积蓄花光了——孟娘子舍不得费钞请医,随便抓一副药让他服用,他只能自己去医馆看诊。
但再缺钱,他也不能朝母亲伸手。
父母给他的,已经够多了。他不能回报养育之恩,还为了前程抛弃家人,已经是罪大恶极,哪还有脸面接受父母的血汗钱?
五娘子仍眼巴巴地望着他,满脸期待。见他一直不伸手接,以为他嫌弃布包上沾的污渍,小心翼翼把沾有污迹的那一面折到中间。
孟云晖叹口气,接过布包,掩在被褥底下。等母亲离开,再托人悄悄送回去吧。
五娘子走到床前,伸手压了一压,“藏在这里严不严实?丫头帮你晒被子,一掀开不就翻到银子了?”
孟云晖怔了一下,半晌摇头笑道:“不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