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后,沈清容上朝的状态都好了许多。
    有了黎云书帮忙批折子,他的办事效率飞升,朝政也得以及时解决。
    而若黎云书在修订律典时碰上什么困难,沈清容都会帮忙处理。律典的修订需要时日,两人互帮互进,倒让修订律典的工作顺利了不少。
    一眨眼,礼部的登基大典也快准备完了。
    大典定在十一月中旬。
    休沐之时,黎云书问:“殿下想不想去探望一下赋儿?”
    沈清容不依不饶地纠正她,“别叫我殿下,听着生疏。”
    二人一并抵达睿王府中时,府中仆从多有害怕,太子妃则更为警觉。
    他们颤抖着跪拜在沈清容身前,被沈清容先拦住,“不必了,我只是来看看赋儿。听云书说他颇为聪慧伶俐,又勤奋好学,我还没见过他几面。”
    太子妃看了黎云书一眼,匆忙敛睫,压下了眼中晦暗。
    姜赋并不知晓大人们弯弯绕绕的心思。
    他听闻黎云书来了,二话不说从屋中跑出,一见到人,当即雀跃着扑到她怀里,“黎姐姐!”
    姜赋个子似乎长了不少,黎云书揉着他的脑袋,听沈清容重重咳了一声后,才问:“住的还习惯吗?”
    一听这话,东宫的旧仆从们正欲哭惨,姜赋高兴得眼里几乎要冒出星星。
    “习惯习惯!姐姐,他们说我不用做皇帝了,是真的吗!”
    第116章 .平反总有些东西,是忘不了的。……
    一听这话,睿王府的仆从将头埋得更低了。
    “赋儿。”太子妃低唤着将人从黎云书身边拽走,压着姜赋的脑袋,逼他跪在地上。
    姜赋神色茫然,但看太子妃脸色微沉,没敢多言。
    沈清容问了几句话,太子妃都不卑不亢的应了。二人从睿王府离开后,她才板着脸斥道:“以后不准说这种话,知道吗?”
    “可是母妃,阿容哥哥登基之后......”
    “不准说就是不准说。”
    将姜赋遣去学习之后,太子妃平复许久才顺下这口气。仆从知道她是因地位一落千丈而气恼,安慰着:“您也别太焦虑了。朝中现在都没传来太子殿下的消息,兴许殿下正在其他地方按兵不动呢。”
    “登基大典在即,我怎能不气。”太子妃攥紧衣袖,“若说二殿下登基,他与夫君抗衡这么多年,技高一筹我也认了;沈清容只是个边陲小城的少爷,他凭什么坐上皇位?”
    太子妃是吏部尚书陈知纪之女。陈家将她培养了数年,就希冀她能登上皇后之位,巩固陈家在朝地位。
    姜鸿轩摄政时,朝中党派之争依然严重,让姜赋登基的呼声也很强烈,陈家还能占据一席之地;可沈清容一上台,明里暗里笼络了不少人心,竟让整个朝堂的势力都倒向了他。
    这朝中有不少是前朝元老,体会过先帝开创的盛世,也因鸿熹一朝的荒唐而心凉。他们看出了沈清容的勤政,看出了先帝的影子,早已冰凉的热血再度燃了起来。
    尤其是黎云书对沈清容说“要敬重前朝旧臣”之后,沈清容对他们礼遇再三,被批评了从不反抗,被骂了从不还嘴,一心一意只干实事。旧臣们面对面时将沈清容骂得一无是处,背地里都不由自主地感慨:“五殿下若能继位,大邺复兴有望啊。”
    一传十,十传百,沈清容登基早已成了民心所向。
    可是......
    总有人不会高兴。
    比如陈家。
    “当年为了扶立鸿熹为帝,陈家内外连通,断了先帝与外界所有联系,景和宫前那把火便是陈家人放的。”太子妃心绪阴沉地想,“黎云书既然能为沈家平反,难保不会去查景和宫一事。若叫她查出端倪,陈家就都完了。”
    陈家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沈清容并未提及,他们也已嗅到危险气息。甚至上朝时沈清容无意扫过来一个眼神,陈尚书都怀疑他是在警告自己。
    更凑巧的事情发生了。
    沈清容上位后,提拔了几位耿直的前朝老臣。那些老臣感念先帝恩泽,又被鸿熹帝埋没多年,复官后第一件事,就是让沈清容去查当年的景和宫旧案。
    他们在沈清容身旁说了许多次,沈清容都摆手不提。最后老臣们咽不下这口气,联名进谏,请求让刑部去查景和宫一事。
    而沈清容道:“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前辈的恩怨,不是我好置喙的,诸位随我重振当年的盛世,就是对父皇最大的安慰。”
    一席话听得陈尚书直冒冷汗。
    因为沈清容开口时,目光一直含笑盯着他。
    夜里批完奏折后,黎云书问:“真的不打算追查了?这可不像是你会做的事。”
    他合上最后一本奏折扔到桌前,“你不是一直担心太子的旧党势力会威胁我的位置吗?也该把他们连根拔起了。”
    这几日上朝时,朝中都为登基大典的两位陪从人选吵得不可开交。
    天锋军主将随沈清容征战多日,自然是人选之一;另一位置在朝臣们讨论之后,举荐出了陈尚书。
    沈清容欣然应允。
    陈知纪揣测了半天都不明白沈清容的意思。但看他不是要旧案重提,他稍稍放了些心。
    谁料没过多久,陈知纪安排在宫中的眼线传回消息:“大人,今日殿下安排了几人去景和宫附近,虽说是‘祭拜’,但在场的都是刑部官员,恐怕事情不简单。”
    陈尚书终于坐不住了。
    太子妃得知实情后道:“五殿下身边有天锋军高手庇佑,又没有我们可以掌控的近臣,登基大典是唯一的机会。”
    陈知纪很苦恼,“参与大典的人都会受到严格的筛查,宫城之内没有任何人能携带刀兵。我们完全找不到机会刺杀他,还能怎么办?”
    太子妃细想了一番,“前朝曾有在祭台之上设伏谋杀皇子的事情,我们......”
    “不可能。这次布置祭台的皆是沈清容亲信,一旦有差错,他们必然能发现。”
    太子妃又与陈尚书商议了诸多问题,咬牙道:“既然如此......女儿还有最后一个法子。”
    *
    数日后,黎云书收集了所有证据,为沈家鸣冤平反。
    她为官两年来断案公正,效率极高且从未错判,朝中和民间早就传起了她的名声。此番平反她举证齐全,处处皆用事实说话,满朝文武无不心服口服。
    外面很热闹,置身事中的沈清容都很平静。
    他提早批阅完了奏折,在偏殿中供奉沈成业的牌位祭奠后,铺陈纸笔开始作画。
    扶松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
    “难过什么?”沈清容饱蘸笔墨,似是闲谈般问,“不该高兴吗?”
    “只是想到了沈家沦落那日,殿下您只有靠作画能找到出路,如今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想做的事情了。”
    沈清容专注地落下一笔,淡笑不应。
    片刻后扶松才发现,沈清容这次画得居然是沈将军。沈将军率兵在前,身后是一大片将士百姓,面容都很熟悉。
    可沈清容掷笔喃喃:“我都快忘了他们的模样了。”
    扶松一默,“不会的。总有些东西,是忘不了的。”
    沈家平反的消息,随着乱雪一并飞入关州。
    身在邺京的沈清容和黎云书并不知道,关州百姓如炸锅一般欢腾了一整天后,入夜时自发聚集到沈府之外。
    万民跪满街巷,俯首嚎哭,声音震天。
    许多人摆好了火盆,在门前角落中烧着纸钱。北风吹来时,纸钱的飞灰和雪花共舞,扬洒着飞入了关州城每一个角落。
    寺院中的钟声还在回响。
    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将士还在苦守,一具又一具忠骨倒在了遥远的边疆。
    万里长征人未还[1]。
    关州城的每一个街巷都被火盆的红光点染,一直绵延到了后半夜。沈府常年无人打扫,内里早已杂草齐腰,成了一座荒宅。他们固执地跪在荒宅之外,分明知道那些忠魂再也看不见,分明知道不会再有人回来——却好像在迎接沈将军又一次凯旋而归,看他在众人拥簇之下振臂长笑。
    夜里,邺京也落了雪。
    黎云书听闻沈清容批阅完奏折后,提灯去找了廖诗诗。
    自沈清容摄政后,廖诗诗买下一间老屋,靠出售胭脂在邺京城中勉强过活。
    她行到胭脂铺时,已经到了打烊的时间。廖诗诗的积蓄不多,铺子并不算大,东西陈列得满满当当。黎云书看她面无表情地推着沉重柜台,而张慎思不知何故来到店门外,正一动不动地杵在雪地中。
    他全程没有多余的举动。
    廖诗诗也没有理他。
    关门后她顺口道了句“多谢”,刚刚撑开伞,就吃惊地看见了黎云书。
    黎云书同她打了个招呼,“张小公子也在啊。”
    张慎思牛头不对马嘴地应了一声后,匆忙告辞离开。
    黎云书甚是奇怪,“他不是有伞吗,怎么不打伞?”
    廖诗诗则问:“你没有进宫?”
    “阿容这么早处理完政事,想必是想留些时间来祭奠的,我不便打扰。”她同廖诗诗并肩行在雪中,“还有一件事,我想告诉你。”
    少了圣上和重臣的约束,黎云书放心大胆地去查起了廖家旧案。至此方知,廖家也是天锋军的人。
    廖老爷早年是天锋军派去北蛮的卧底,替天锋军网罗了不少情报,赢下了不少战争。
    故而数年之后,有人以此为由指责廖家通敌,为廖家招来灭门之祸。
    “我相信廖家是无辜的。证据虽未齐全,但也有了大致的眉目,我会一点点来找。”
    廖诗诗十分熟稔地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借着微醺的劲儿轻道:“可我已经是残花败柳了。你能用两年修改律典,能用十八年入朝为官,又该用多久才能改变世俗的观念和人心?”
    说罢她斟了杯酒,弯起眼角敬到黎云书唇边,“你说呢,黎大人?”
    黎云书隔着她的握住杯盏,将酒一饮而尽后,牢牢攥住了廖诗诗的手腕。
    “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也不比任何人低贱,凭什么要为别人付出代价?凭什么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能为沈家平反,自然也能为你平反。若你喜欢的人因此嫌恶你,是他不配;若还有人三言两语说你的不是......”她明明酒量很好,却在这时卡了壳,“那我刑部也能治他的罪。”
    廖诗诗笑着斟满了酒。
    二人推杯换盏不多时,廖诗诗就喝醉了。黎云书送人回家时,还听她在耳旁喃喃:“大人,你喝醉了,刑部怎么可能会管别人的风言风语啊?”

章节目录

我教的纨绔篡位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南琴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琴酒并收藏我教的纨绔篡位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