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可是不知已经将皇甫思平和北地武人都拖下水,让突厥太鲁部面对更多更大的压力,帮了他一个大忙,所以对于皇甫思平派来问责的使者,态度很是不好,几乎就是没说两句就是赶了出去。
李铮之所以态度如此差,除了因为这皇甫思平派来的使者自我感觉太过良好,恶语相向,完全是将李铮等安西将士,当成蛮夷,而非国人外,最为重要的是李铮根本觉得就是皇甫思平无理取闹。
虽然的确李铮有混天下一统,重立大汉帝国荣耀的宏愿,但李铮也是明白施行这个宏愿,专门靠杀伐战争是不可行,有的时候还是需要威慑恐吓,外交联合,所以李铮对于现在大汉帝国内那些军阀势力,是明显区别对待的。
那些军阀势力中那些野心不小,有明显的分离独立,还有改朝换代想法的,比如朔方的那些胡人家族,还有大汉帝国内的那些异姓王,李铮将来都是要通过军事力量征服的,但其它一些并没有多大野心,只求自保或是自己利益的势力,李铮为了尽量保留帝国的元气,不怎么想通过武力征服造成生灵涂炭,是愿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的,比如陇西三郡的武人,还有北地武人们,他们中的人即便将来向李铮投靠了,李铮也是会委以重任的。
但没想到对于李铮这份情陇西三郡的武人们是领了,在安西掌控河西走廊后,已经开始逐渐向安西投靠,而北地的武人们在皇甫思平的带领下依然是执迷不悟,这让李铮很是恼怒,直言皇甫思平是国贼,枉顾国家的小人。
李铮的无礼态度也是惹怒了皇甫思平派来的使者,这名使者也是姓皇甫,是皇甫家族的子弟,往日里看惯自己家族在北地作威作福,北地甚至整个朔州的其它大家族都以礼相待,所以自认为安定皇甫家是大汉内排得上号的顶级世家,目空一切下来到李铮处后难免高傲,被李铮一斥骂后,也是恼羞成怒,直言要禀明皇帝,让皇帝让治李铮的罪。
对于这名皇甫家竖子的恐吓,李铮倒是未放在心上,不是因为李铮瞧不上现在已经名副其实的中央朝廷,而是因为李铮早就在收服河西走廊时,就是已经向洛阳派出进贡使团,李铮相信现在势弱的洛阳朝廷,一定是不会放过安西这一支从安西打到河西走廊的雄师强军,一定是会多架笼络,所以皇甫思平的告状,在李铮看来很是可笑,根本是毫无效果的。
在李铮盛怒将皇甫思平派来的使者赶出去的同时,与他在浚嵇山两军对垒的阿史那特勒,也是已经受到受降城被攻破,可供六万大军使用半年的物资全部被焚毁或是沦为安西和呼延氏战利品,而且朔州的军队正在集结,准备突入自己的老家漠南之地的消息后,当场就是吐血。
这吐血到不是那阿史那特勒气性大,受不得半点屈辱失败,恰恰相反这阿史那特勒还是非常能隐忍的,要不然当初他也不会以庶子的身份,打败他那些出生比他高贵的多的哥哥弟弟,夺得突厥太鲁部的首领之位,也不会当初以弱胜强,击败降服孛古和师卑两部,所以这阿史那特勒还是有极大心胸的。
之所以气的吐血,实在是因为这一次西征突厥太鲁部的损失实在是太过于惨重了,从进入燕然草原参战开始,在姑且水损失两万高句丽军团,在偷袭范夫人城的过程中,又是损失六万精锐,而现在受降城的三万守军也是大部被歼灭,前后一算,突厥太鲁部这一次西征损失了十万多人。
如果说十万多人的损失,对于拥有邑落两百万余,常备军五十万,加上一些附庸势力,能在紧急时刻招募起一支百万大军,还能通过购买奴隶,抓捕汉人编练成军的突厥太鲁部来说,还不算是伤筋动骨的话,那么储存在受降城中的物资的损失,还有现在已经耗在西征中的那些物资,却的确是让突厥太鲁部无比肉疼了,要知道这批物资是突厥太鲁部储备了三年,才储备起来的,现在全部损耗用光,但未获得任何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燕然草原已经打过了姑且水,但军队却是被拦在浚嵇山,无法再想前进一步,在后勤基地受降城已经被毁,军事物资短时间内运不上来的情况下,突厥太鲁部的西征军也是只能不得不撤军了。
但阿史那特勒就是不甘心,不甘心已经到手一半的燕然草原,不甘心自己殚精竭虑筹划的西征之事,以惨败而告终,更不甘心自己突厥太鲁部军队一直以来养成的战无不胜的传统,到现在断绝。
这种种的不甘心,让阿史那特勒气恼的吐血,更是让这位素来谨慎的突厥酋长,生出孤注一掷的疯狂心思,叫喊道“我要与安西军决一死战,召集漠南军马,召集孛古部和师卑部的军马,本汗就要在此地与那些汉人们争个高地,争个高下。”
阿史那特勒大吼完后,王帐中的突厥诸将和大臣,都是面面相觑,不敢行动,因为这些将领大臣,都是明白西征已经进行不下去了,西征暂时退却到还好,只不过损失些粮草兵马,第三如果真如阿史那特勒那样说的孤注一掷的压上一切,那么一旦遭遇失败,现在好不容易兴盛起来的突厥太鲁部,就可能这一次万劫不复了。
大部分这一次被阿史那特勒带来参与西征的突厥高层都是明白这个道理,但看着面容扭曲,眼睛通红,如输光的阿史那特勒,都没有胆量劝说,最后这些突厥高层将领他们将希望的目光看向帐中一位身形佝偻,身披一件满是补丁袈裟的秃头老者,他就是阿史那特勒所建立的所谓突厥汗国中的国师荼蘼耶。
这荼蘼耶其实原本天竺人,原先是在敦煌郡修行,因为传播佛法而远行到漠南之地,那时一心重现突厥汗国盛况的突厥太鲁部高层,将所有资源和精力都投注到,根本就无心推广佛教,所以这荼蘼耶根本得不到重视。
李铮之所以态度如此差,除了因为这皇甫思平派来的使者自我感觉太过良好,恶语相向,完全是将李铮等安西将士,当成蛮夷,而非国人外,最为重要的是李铮根本觉得就是皇甫思平无理取闹。
虽然的确李铮有混天下一统,重立大汉帝国荣耀的宏愿,但李铮也是明白施行这个宏愿,专门靠杀伐战争是不可行,有的时候还是需要威慑恐吓,外交联合,所以李铮对于现在大汉帝国内那些军阀势力,是明显区别对待的。
那些军阀势力中那些野心不小,有明显的分离独立,还有改朝换代想法的,比如朔方的那些胡人家族,还有大汉帝国内的那些异姓王,李铮将来都是要通过军事力量征服的,但其它一些并没有多大野心,只求自保或是自己利益的势力,李铮为了尽量保留帝国的元气,不怎么想通过武力征服造成生灵涂炭,是愿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的,比如陇西三郡的武人,还有北地武人们,他们中的人即便将来向李铮投靠了,李铮也是会委以重任的。
但没想到对于李铮这份情陇西三郡的武人们是领了,在安西掌控河西走廊后,已经开始逐渐向安西投靠,而北地的武人们在皇甫思平的带领下依然是执迷不悟,这让李铮很是恼怒,直言皇甫思平是国贼,枉顾国家的小人。
李铮的无礼态度也是惹怒了皇甫思平派来的使者,这名使者也是姓皇甫,是皇甫家族的子弟,往日里看惯自己家族在北地作威作福,北地甚至整个朔州的其它大家族都以礼相待,所以自认为安定皇甫家是大汉内排得上号的顶级世家,目空一切下来到李铮处后难免高傲,被李铮一斥骂后,也是恼羞成怒,直言要禀明皇帝,让皇帝让治李铮的罪。
对于这名皇甫家竖子的恐吓,李铮倒是未放在心上,不是因为李铮瞧不上现在已经名副其实的中央朝廷,而是因为李铮早就在收服河西走廊时,就是已经向洛阳派出进贡使团,李铮相信现在势弱的洛阳朝廷,一定是不会放过安西这一支从安西打到河西走廊的雄师强军,一定是会多架笼络,所以皇甫思平的告状,在李铮看来很是可笑,根本是毫无效果的。
在李铮盛怒将皇甫思平派来的使者赶出去的同时,与他在浚嵇山两军对垒的阿史那特勒,也是已经受到受降城被攻破,可供六万大军使用半年的物资全部被焚毁或是沦为安西和呼延氏战利品,而且朔州的军队正在集结,准备突入自己的老家漠南之地的消息后,当场就是吐血。
这吐血到不是那阿史那特勒气性大,受不得半点屈辱失败,恰恰相反这阿史那特勒还是非常能隐忍的,要不然当初他也不会以庶子的身份,打败他那些出生比他高贵的多的哥哥弟弟,夺得突厥太鲁部的首领之位,也不会当初以弱胜强,击败降服孛古和师卑两部,所以这阿史那特勒还是有极大心胸的。
之所以气的吐血,实在是因为这一次西征突厥太鲁部的损失实在是太过于惨重了,从进入燕然草原参战开始,在姑且水损失两万高句丽军团,在偷袭范夫人城的过程中,又是损失六万精锐,而现在受降城的三万守军也是大部被歼灭,前后一算,突厥太鲁部这一次西征损失了十万多人。
如果说十万多人的损失,对于拥有邑落两百万余,常备军五十万,加上一些附庸势力,能在紧急时刻招募起一支百万大军,还能通过购买奴隶,抓捕汉人编练成军的突厥太鲁部来说,还不算是伤筋动骨的话,那么储存在受降城中的物资的损失,还有现在已经耗在西征中的那些物资,却的确是让突厥太鲁部无比肉疼了,要知道这批物资是突厥太鲁部储备了三年,才储备起来的,现在全部损耗用光,但未获得任何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燕然草原已经打过了姑且水,但军队却是被拦在浚嵇山,无法再想前进一步,在后勤基地受降城已经被毁,军事物资短时间内运不上来的情况下,突厥太鲁部的西征军也是只能不得不撤军了。
但阿史那特勒就是不甘心,不甘心已经到手一半的燕然草原,不甘心自己殚精竭虑筹划的西征之事,以惨败而告终,更不甘心自己突厥太鲁部军队一直以来养成的战无不胜的传统,到现在断绝。
这种种的不甘心,让阿史那特勒气恼的吐血,更是让这位素来谨慎的突厥酋长,生出孤注一掷的疯狂心思,叫喊道“我要与安西军决一死战,召集漠南军马,召集孛古部和师卑部的军马,本汗就要在此地与那些汉人们争个高地,争个高下。”
阿史那特勒大吼完后,王帐中的突厥诸将和大臣,都是面面相觑,不敢行动,因为这些将领大臣,都是明白西征已经进行不下去了,西征暂时退却到还好,只不过损失些粮草兵马,第三如果真如阿史那特勒那样说的孤注一掷的压上一切,那么一旦遭遇失败,现在好不容易兴盛起来的突厥太鲁部,就可能这一次万劫不复了。
大部分这一次被阿史那特勒带来参与西征的突厥高层都是明白这个道理,但看着面容扭曲,眼睛通红,如输光的阿史那特勒,都没有胆量劝说,最后这些突厥高层将领他们将希望的目光看向帐中一位身形佝偻,身披一件满是补丁袈裟的秃头老者,他就是阿史那特勒所建立的所谓突厥汗国中的国师荼蘼耶。
这荼蘼耶其实原本天竺人,原先是在敦煌郡修行,因为传播佛法而远行到漠南之地,那时一心重现突厥汗国盛况的突厥太鲁部高层,将所有资源和精力都投注到,根本就无心推广佛教,所以这荼蘼耶根本得不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