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被庄言给汉化了,里面的人物,环境,包括语言风格,都被他换成了中国。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换几个人名和地名就能了事的,比如说第一章伊甸园中,苏菲嫌弃自己的长相,特别是她那一头亚麻色的长发,他的父亲偶尔听过德彪西的曲子之后,会抚摸着她的长发说亚麻色头发的女孩。
那是因为德彪西有一首前奏曲的名字就是这个。
这个情节本来是想要换个作曲家,换个名字的,不过想来想去,没有能够代替的,只能将这段删去。
但是删去亚麻色头发之后,就要换个方式来表达苏菲对自己头发的厌恶。
中国人的发色,基本上都是黑色的,所以发色上面说不了事情,只能从发质上面说。庄言将苏菲设计成了一个发质偏软,一留长就会分叉的女孩,短发比较适合她,但是偏偏她想要留长发,所以她总是留着一头枯燥分叉的长发。
这一点改动不仅没有让故事丧失任何东西,反而更加突出了苏菲的性格。苏菲是个爱思考,很友善,但是同时又很严苛的女孩子,她总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心中所想。
这本书很长,绝不是王立健他们花半天时间就能看完的,而王立健他们自然也清楚这件事情,所以当王立健看完第四章“自然派哲学家”之后就抬起了头。
注意到王立健抬起头,于海也跟着抬起头,“你看到哪儿了?”
“刚刚看完第四章。”王立健说。
于海则是皱着眉头,“我要慢一些,第四章刚看了个开头。庄言之前说要写一本跟哲学有关的,我还以为只是有一点点关系而已,现在看来,这基本上就是一本哲学,中间有些地方若不是细看,我都有些看不明白。而且看完了三章多,我还不知道故事的主线是什么,难道就是苏菲一直收着信?还有庄言说的元叙述是在哪儿,我也没看到。”
语气中有些苦恼和疑惑,王立健笑道,“这才看了多少,你不用急,这书很长,后面有交代的。”
“我倒不急,只不过我怕这书不会受读者们欢迎,毕竟这前面几章这么长的一大段一大段哲学论述,故事没有推进多少。读者们未必有这些耐性来看这本书,销量自然也就不会太好。”于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立健点了点头,知道于海是从商业角度在看待这本书的。不过他却说道,“不论如何,不能因为前面几章就断定一本书,即便是评定商业价值也不行。首先,庄言的名气,会让很多人看下去。其次,我看到现在,虽然感觉里面的哲学论述很多,有些不太通透,但是这本书确实能够吸引我继续往下看去。你难道就不想知道,这位给苏菲送信的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给苏菲布置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
于海想了想说道,“老王你说的也对,只是这故事的风格跟庄言之前的书有些不同,所以我心中存了疑惑。”
王立健又笑“庄言的风格,不是一直在变么?”
“那倒也是!”
于海摇了摇头,“他啊,真的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就拿这本书说吧,虽然前面提到的哲学内容不是十分多,但是确实能够看得出来,他对哲学是有系统的研究的。不知他是本身就研究过哲学,还是仅仅跟梁启超探讨过几次就能如此?”
“怕是之前就有研究过,当时宴会上他说到索绪尔的时候,我就猜测,他应该是早就关注过西方的哲学派别,至于研究有多深,或许从这本书就能看得出来。”王立健指了指电脑屏幕,示意于海要想找到答案,还是要看这本书。
于海坐在椅子上,保持了好一会看手机屏幕路的姿势,手机打开文本有些不方便,而且手机屏幕又小,看着很伤眼睛。
他揉着眼睛,扭动着身体,对王立健说道,“我还是回去看吧,要是在这里把这本书看完,估计我这老腰也要断,老眼也要花。”
王立健笑着摆摆手,“你去吧,这书四五十万字,今天恐怕是看不完了。”
这本书在庄言众多作品中,字数算是顶多的了,也就被庄言加长的《活着》能够与之在字数上一较高下。
同时王立健他们也是十分惊讶,庄言写书是真的快,短短一年不到,就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了。
“走喽,回去再好好接受庄大作家的哲学课程的熏陶。”于海笑着站起身来,走出了王立健的办公室。
等他走后,王立健没有继续看书,而是给自己倒了杯茶,又揉了揉眼睛才继续看下去。他有些感慨,年纪上去了,精力跟不上了,刚才看了一会竟然就感觉眼睛发酸。
当然了,也跟书本身有关,虽然文中的哲学相关专业知识很少,但是却依旧挺耗脑子的。风格与《边城》之类的简洁明了不同,但是又跟《变形记》的晦涩难通有异。
如果是快点浏览,故事也是能够继续看下去的,但是所提到的哲学理论就会被忽略。王立健知道,这本书的关键,肯定就是这些哲学课程,所以他是一个字都不想错过,碰到有些不懂的地方,就好好看几遍。
他内心矛盾,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但是想要尽快知道后续故事的冲动依然还有,正如他之前反问于海的,他也想知道这个给苏菲寄信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要给她寄信,又给她开展这一系列的哲学课。
不过很快地,这个冲动就被另外一种情绪所代替。
他渐渐地开始受到里面的哲学课程影响,也慢慢开始思考着人生。
文中那位寄信的老师在信中告诉苏菲远在孩童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思考前,他就已经习惯这个世界了。大多数chéngrén,都将这个世界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王立健想到了自己,似乎正如那位老师所说,他早已经将这个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换几个人名和地名就能了事的,比如说第一章伊甸园中,苏菲嫌弃自己的长相,特别是她那一头亚麻色的长发,他的父亲偶尔听过德彪西的曲子之后,会抚摸着她的长发说亚麻色头发的女孩。
那是因为德彪西有一首前奏曲的名字就是这个。
这个情节本来是想要换个作曲家,换个名字的,不过想来想去,没有能够代替的,只能将这段删去。
但是删去亚麻色头发之后,就要换个方式来表达苏菲对自己头发的厌恶。
中国人的发色,基本上都是黑色的,所以发色上面说不了事情,只能从发质上面说。庄言将苏菲设计成了一个发质偏软,一留长就会分叉的女孩,短发比较适合她,但是偏偏她想要留长发,所以她总是留着一头枯燥分叉的长发。
这一点改动不仅没有让故事丧失任何东西,反而更加突出了苏菲的性格。苏菲是个爱思考,很友善,但是同时又很严苛的女孩子,她总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心中所想。
这本书很长,绝不是王立健他们花半天时间就能看完的,而王立健他们自然也清楚这件事情,所以当王立健看完第四章“自然派哲学家”之后就抬起了头。
注意到王立健抬起头,于海也跟着抬起头,“你看到哪儿了?”
“刚刚看完第四章。”王立健说。
于海则是皱着眉头,“我要慢一些,第四章刚看了个开头。庄言之前说要写一本跟哲学有关的,我还以为只是有一点点关系而已,现在看来,这基本上就是一本哲学,中间有些地方若不是细看,我都有些看不明白。而且看完了三章多,我还不知道故事的主线是什么,难道就是苏菲一直收着信?还有庄言说的元叙述是在哪儿,我也没看到。”
语气中有些苦恼和疑惑,王立健笑道,“这才看了多少,你不用急,这书很长,后面有交代的。”
“我倒不急,只不过我怕这书不会受读者们欢迎,毕竟这前面几章这么长的一大段一大段哲学论述,故事没有推进多少。读者们未必有这些耐性来看这本书,销量自然也就不会太好。”于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立健点了点头,知道于海是从商业角度在看待这本书的。不过他却说道,“不论如何,不能因为前面几章就断定一本书,即便是评定商业价值也不行。首先,庄言的名气,会让很多人看下去。其次,我看到现在,虽然感觉里面的哲学论述很多,有些不太通透,但是这本书确实能够吸引我继续往下看去。你难道就不想知道,这位给苏菲送信的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给苏菲布置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
于海想了想说道,“老王你说的也对,只是这故事的风格跟庄言之前的书有些不同,所以我心中存了疑惑。”
王立健又笑“庄言的风格,不是一直在变么?”
“那倒也是!”
于海摇了摇头,“他啊,真的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就拿这本书说吧,虽然前面提到的哲学内容不是十分多,但是确实能够看得出来,他对哲学是有系统的研究的。不知他是本身就研究过哲学,还是仅仅跟梁启超探讨过几次就能如此?”
“怕是之前就有研究过,当时宴会上他说到索绪尔的时候,我就猜测,他应该是早就关注过西方的哲学派别,至于研究有多深,或许从这本书就能看得出来。”王立健指了指电脑屏幕,示意于海要想找到答案,还是要看这本书。
于海坐在椅子上,保持了好一会看手机屏幕路的姿势,手机打开文本有些不方便,而且手机屏幕又小,看着很伤眼睛。
他揉着眼睛,扭动着身体,对王立健说道,“我还是回去看吧,要是在这里把这本书看完,估计我这老腰也要断,老眼也要花。”
王立健笑着摆摆手,“你去吧,这书四五十万字,今天恐怕是看不完了。”
这本书在庄言众多作品中,字数算是顶多的了,也就被庄言加长的《活着》能够与之在字数上一较高下。
同时王立健他们也是十分惊讶,庄言写书是真的快,短短一年不到,就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了。
“走喽,回去再好好接受庄大作家的哲学课程的熏陶。”于海笑着站起身来,走出了王立健的办公室。
等他走后,王立健没有继续看书,而是给自己倒了杯茶,又揉了揉眼睛才继续看下去。他有些感慨,年纪上去了,精力跟不上了,刚才看了一会竟然就感觉眼睛发酸。
当然了,也跟书本身有关,虽然文中的哲学相关专业知识很少,但是却依旧挺耗脑子的。风格与《边城》之类的简洁明了不同,但是又跟《变形记》的晦涩难通有异。
如果是快点浏览,故事也是能够继续看下去的,但是所提到的哲学理论就会被忽略。王立健知道,这本书的关键,肯定就是这些哲学课程,所以他是一个字都不想错过,碰到有些不懂的地方,就好好看几遍。
他内心矛盾,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但是想要尽快知道后续故事的冲动依然还有,正如他之前反问于海的,他也想知道这个给苏菲寄信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要给她寄信,又给她开展这一系列的哲学课。
不过很快地,这个冲动就被另外一种情绪所代替。
他渐渐地开始受到里面的哲学课程影响,也慢慢开始思考着人生。
文中那位寄信的老师在信中告诉苏菲远在孩童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思考前,他就已经习惯这个世界了。大多数chéngrén,都将这个世界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王立健想到了自己,似乎正如那位老师所说,他早已经将这个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