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每个人的仍有不同程度的忧愁。
哪怕李纯有了这些表态,可只要一天不肯出兵,一天都是一件说不准的事。
现在只能说是稍微有了一些希望,毕竟李纯肯调动海军和物资来支援汉口这边,多多少少也算是表明了一些个人立场。若李纯当真是纹丝不动的话,也不会眼看汉口这边危急还要派遣一些援助过来,这就等于把自己推进嫌疑之中。既然已经有了嫌疑,那自然要一簇到底。真等到汉口这边完蛋了,江西铁定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总之,现在必须敦促江西方面尽快采取行动,哪怕只是打出旗号也好。联络方面不能怠慢,一定要让李纯知道我们汉口这边已经很危险了……不,不对,不能说是很危险,如果把我们这边的情况说得太严重的话,只怕会让他们没有信心。必须说是……就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该做的我们都已经做了,对,就这么说。”王占元连忙说道。
“没错,就这么安排。今天下午我会再去一封电文到南昌。”曹锟点着头说道。
会议室内稍微冷静了一阵,虽然现在好像有了一些希望和解决办法,但气氛仍然是低沉的缺乏活力的。每个人依然还是脸色不好。
“现在我们必须加强对汉口的防御工作,孝感一战咱们损失了不小,但是近卫军那边显然也不会好过。所以我猜测他们一时半会儿不可能立刻就杀到汉口来。我们手里还有一点手里来安排布防工作。”顿了顿之后,曹锟打破了沉默,把话题转入到正事上面。
“可是,主席,咱们现在在汉口的兵力不多,这会儿武昌那边也正在开战。只怕接下来的布防可不是那么容易了。”一名军官说道。
“军火库还有多少武器可以调度使用?”曹锟问道。
“可能还有几千支步枪吧。汉阳兵工厂那边可能还有两千到三千的存货。”负责后勤的军官连忙说道。
“把军火都集中起来,从现在开始征召武汉本地的壮丁编入队伍。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所有能征召的人都征召起来。先编足一万人再说。”曹锟果断的下达了命令。
“什么?征召武汉本地的壮丁?这……”徐良基一下子就露出了惆怅的表情。
“主席,前阵子征召壮丁已经弄得民怨四起,这会儿还要征召武汉本地的人,只怕城中的那些大户人家一定会先行反对,紧跟着其他老百姓也会闹事。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啊。”之前的那名军官忧心忡忡的说道。
“是啊,弄不好民乱发于内,到时候咱们管都不好管。”王占元也叹息的说道。
“总之,现在是危机的时刻,就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无论如何都要坚守住汉口,直到江西、陕西两省肯出兵为止。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还理会那么多做什么?不拼上这一把,咱们算是彻底满盘皆输了!”曹锟大声的说道,显得斩金截铁。
在场众人只能叹息,正如曹锟所说的那样,事情都到了这个阶段,还能有什么顾忌?这会儿最大的顾忌莫过于丢了汉口,仓皇之中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唉,也是,现在当真是到了顾不了那么多的时候了。”王占元摇着头说道。
“总之,就按照这样先去办。然后在汉口北部加强阵地防线。把能调用的物资全部调用起来,上战场上的一人一天发十块钱,擅自后撤者当场枪决。汉口是不能再退了!绝对不能再退了。”曹锟十分果决的说道。
这番话虽然算不上鼓舞,但有那么一会儿还是激烈了一些士气。但不管怎么激烈,也仅仅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对于众人来说,他们心中依然没谱儿。
与此同时,突破孝感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多少稳住了一些新华宫的政治局面。
不过即便如此,高层之间的内部矛盾却依然没有减轻。这不单单是那些被软禁在瀛台上的反帝制北洋官僚,也包括段祺瑞为首的总理派,与袁世凯为首的皇宗派之间的斗争。这份斗争从始至终都隐藏在暗地里的一面,哪怕总理派一直咄咄逼人,喧嚣叫板,但袁世凯这边仍然不敢撕破脸来跟段祺瑞对着干。
总理派与皇宗派之间所争执的主题,自然就是为了帝制和取消帝制的矛盾。
早在五月份的时候,段祺瑞计划安排在二十七日正式宣布取消帝制,甚至把发布会的细节以及邀请见证的各国时节、社会贤达,等等,全部都安排到位。不过袁世凯在夏寿康的建议之下,忽然装出病情发作,在二十五日这几天便卧床不起。医馆处自然是早就被安排好了,经过所谓的诊断和证明,确实是病情不稳,不能轻易下床走动。
段祺瑞来探望袁世凯时,袁世凯还装模作样的拉着段祺瑞的手,让段祺瑞去安排取消帝制的典礼,并说到时候即便自己不能亲自前往,仍然可以由他本人来代替主持。
事实上段祺瑞也确实有这个打算,反正发布会只是一个对外公布消息的契机,先表明了北洋政府的立场再说。可是以军事参议处和秘书处为首的一众军官,却时不时的在段祺瑞以及其他总理派面前吹风,强调在袁世凯如此病危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就怕袁世凯情绪不稳,一下子就挺不过去了。
不管怎么说,哪怕总理派中有想要争权夺利的野心家存在,可袁世凯做为近代北洋军事集团的缔造人,其中的旧情是不可能轻易跃过。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并且袁世凯身体的状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如今拖拖拉拉吊着半条命到今时今日,完全是靠着每天大量的中药和西药维持。
早先有人私底下曾打听和调查过,按照袁世凯现在每天服用药剂的量,就算能够勉强控制之前的病症,也迟早会被这些药本身所带的毒性慢慢积累,而导致身体不可能再恢复。简单的来说,袁世凯只不过是在延续已经为时不多的生命,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正因为如此,当皇宗派的那些官员们到处散播这些悲观的言论时,段祺瑞这边多少都会感到犹豫。毕竟帝制是袁世凯的夙愿,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还导致北洋走上了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但人都快死了,还计较这些做什么?倒不如让袁世凯安安心心的走,最起码也还是穿着龙袍的走,对他本人来说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正因为如此,段祺瑞最终取消了二十七日的安排。
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随着袁世凯处处表现出拖延、不配合,段祺瑞渐渐有所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也因而段祺瑞与袁世凯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第114章,北方南方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传来湖北的战事已经占据绝对上风,袁肃甚至承诺在半个月内可以攻破汉口。这个消息让新华宫内部的两派势力都有了不同反应。袁世凯自然希望能尽快安顿好华中地区的战事,顺带再拉拢袁肃站在继续拥戴帝制的立场上,只要有了袁肃的支持,段祺瑞显然是不能强迫的来采取措施,袁世凯本人也好有一个可以从容下台的台阶。
至于段祺瑞这边,同样是一副蠢蠢欲动的做派。对于袁世凯在几个月前以装病来拖延取消帝制一事,他本人是十分恼怒的。不过一方面自己始终是念及旧情,另外一方面则是也不太确定袁世凯当时是装病。袁世凯的身体状况已经是摆在眼前的实事,根本用不着再去装模作样,即便是想要拖延也根本拖延不了多久。
假如袁世凯真的很快就会病重到危急,段祺瑞还是会竭尽全力来完成袁世凯的遗愿,但是这个遗愿的程度仅仅是局限于袁世凯本人有始有终,至于在袁世凯合眼之后,北洋是绝不会再继续沉浸在帝制之中。仅此而已。
袁肃统帅大军南下镇压汉口的叛军,原本就是段祺瑞保举方才能这么顺利。所以在段祺瑞看来,袁肃理应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上,哪怕不是上下属从的关系,也绝不应该是背道相驰的关系。在收到信阳发会的电文之后,段祺瑞连发了七八封电文,一边交代攻占汉口之后的善后措施,一边要求袁肃继续留在湖北,坐镇统筹南方大局,谨防护国军会趁机作乱。
同时,段祺瑞还安排了傅良佐、曲同丰两人驻扎在河南、安徽的部队,进驻到安庆和芜湖,警惕江西的李纯会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异样的动作。段祺瑞也曾多次与李纯联络,对其晓以大义并且加以拉拢。相对江西而言,在与陕西的陆建章、陈树藩联络时,段祺瑞则直接是采取威胁的手段。
没过多久,袁世凯专门派人秘密来到河南,先到开封与张镇芳见了一面。
这位特派的专使此行目的自然不是其他,正是为了循环渐进的拉拢袁肃,以及袁肃周边的一些官僚,借此能让袁肃在拥戴帝制一事上出一份力。约见张镇芳自然是希望能让张镇芳打亲情牌,毕竟张镇芳是袁肃的老丈人,不仅如此早年对袁肃也是有一些恩情。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张镇芳与袁世凯是亲戚,又从始至终都支持帝制。由张镇芳这个枢纽来衔接到袁肃来谈及继续拥戴帝制一事,当真是最合适不过。
特派专使在开封逗留了三天,除了与张镇芳谈及袁世凯的意思,以及希望张镇芳出面跟袁肃那边沟通一下之外,他还专门去了拜会了早先被囚禁在开封的那些近卫军师长们。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对于这些遭到软禁的军官们来说,依然没有忘记当初受到的委屈,以及这段时间所忍受的枯燥和郁闷。
本来特派专使只是奉命来与这些军官们做一些安抚,顺便传达袁世凯对他们的慰问,表面上也是一种拉拢而已。但是却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次见面,让特派专使渐渐意识到这些被囚禁在开封的高级军官们,背后似乎是有一场阴谋。
不得不说,在过去的四个月时间里,唐天喜、陈光远、蔡成勋等等这些遭到软禁的高级军官,整日过得十分清散,白天可以抽大烟、听大戏,晚上还能打麻将又或者押妓,可以说是快活似神仙。远离了军政烦恼,整个人身上没有任何压力,也不用考虑什么人情世故,俨然就成了自成一体的小圈子。
但是在见到特派专员后,隐藏在心中许久的牢骚一下子还是要爆发出来。
众人纷纷指责袁肃是独断专行,不仅如此,关键在郑州发生的事变,表面上来看似乎是朱泮藻引起的,可实际上这一切都在袁肃的掌握之中。他们这些人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当初在郑州的居所大部分都被监视了,而且既然袁肃能派人监视他们,又凭什么没有提防朱泮藻?朱泮藻是死不足惜,但袁肃知情不报,故意让朱泮藻折腾,目的就是要借题发挥,找一个口实来对付他们。
他们还不断强调,自己从来都是对大皇帝陛下忠心耿耿,袁肃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袁肃自己想要独掌大权。
“看看,看看湖北那边发来的消息。作战两个月,近卫军阵亡了近一万人,受伤了四万余人,这还单单是孝感一战的伤亡统计。这袁肃是在打仗吗?这袁肃摆明的就是在搞屠杀!”
“是啊,自民国成立以来,历来作战从没有过如此巨大的伤亡。”
“就算曹锟那狗日的不是东西,但到底还是咱们北洋自家兄弟,用得着把事情闹这么大吗?自家兄弟之间做做样子就罢了,这么认真图个什么。”
“别说这些了,看看当初在辽东跟日本人打。那会儿也没打得这么狠。”
“一句话,袁肃这小子就是在搞清洗。让近卫军的兄弟死伤过半,换来的新兵就全是他袁肃一个人的了。咱们这些老家伙事后即便再回去执掌旧部,那还叫旧部吗?那还有人会听我们的吗?”
众人七嘴八舌的一通埋怨。表面上似乎都是不遗余力的埋汰袁肃,不管说这些话的人心意到底是什么,但是听这话的特派专使却不由自主的动了一些心思。
三天后,张镇芳写了一封信交给特派专使顺路带到信阳去。
张涵玲在两个月前为袁肃诞下一子,只可惜当时正是孝感作战最焦急的时候。袁肃除了电文联络了一阵之后,实在没办法抽身回开封。直到儿子满月的时候,他才勉强回了一趟开封与妻子、儿子团聚了几日。
张镇芳这次拖专使带来的信,就是找袁肃商量外孙庆祝百朝的事宜。百朝本来不是什么热门的习俗,毕竟这年头大部分人家都穷的不行,甚至连满月酒都能省则省。倒是张镇芳是一个极其守旧的人,再者家中殷实什么都不缺,自然要把所有好喜头的传统都办齐全了。除此之外,也顺带暗示了袁世凯的一些意思。
特派专使来到信阳与袁肃会晤,期间并没有提及他在开封与那些被囚禁军官们的谈话,只是公事公办的转达了袁世凯的一些慰问话,并且也旁敲侧击的询问了袁肃关于国体最终的立场。袁肃当然是猜出了袁世凯的意思,即便袁世凯没有派专使前来,自己在北京安插的眼前也早就汇报了一些相关情报。
在与袁世凯特派专使会晤过程中,袁肃故意装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同时还强调段祺瑞这段时间不止一次来了电文,交代湖北善后以及改旗易帜等等相关的事宜。不过他个人对帝制、共和的国体没有太明显的倾向,就如同之前那样,自己只在乎中央集权,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特派专使自然不好再多说什么,但最起码算是摸索到袁肃的立场,并非是一点希望都没有。随后他又告诉袁肃,希望在湖北这边大局安定下来之后,可以先回一趟京城。之所以让其回京城,只是说可能叔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堪忧,所以希望能尽快与袁肃见一面,商谈身后事的安排和相关委托。
这番话说的就好像袁世凯要找袁肃托孤一样。袁肃心里有数,袁世凯已经比历史寿命多活了半年之久,不过他在京城安排的谍报人员同样了解到,袁世凯的身体状况确实已经不行,哪怕再有多好的疗效,也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
同时,他也明白袁世凯希望自己进京最重要的并不是“托孤”,毕竟“托孤”是说不准的事情,而袁世凯现在却是对维持帝制充满了期望和寄托。
他当着特派专使的面做出了答复,自己会尽快安排时间回京。即便他本人没办法抽空,也会安排嫡系亲信先代替北上。或多或少可以先安排相关的接应工作,同时也顺便对袁世凯透露一些立场上的详细。
得到了袁肃的承诺,特派专使算是完成了此行的几个重要任务。他在信阳逗留了几日之后,便动身又前往了襄阳一趟。这一趟并不是在预先计划行程之内,只不过他有其他的事情需去寻找田文烈。从田文烈哪里了解关于当日郑州事变的一些详细内容,打消自己心头的疑惑也好,还是为回到北京能带去更多有利的消息也好,都是很有必要的。
第115章,长远打算
田文烈目前仍然在襄阳与吴佩孚纠缠不清,襄阳的战事打得远远没有孝感那么激烈,但是为了起到足够的牵制,田文烈同样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袁世凯的特派专使来到第二师司令部与田文烈见面后,循环渐进的把话题转移到几个月前发生的郑州事变上面。田文烈这段时间一直为战事焦急,虽然他没有什么硬性指标要在襄阳打出什么效果,但之前孝感那么惨重的作战多多少少影响了第二师这边。
田文烈最担心的就是孝感那边会打得太惨烈,到后面不得不从其他部队抽调援军。如今他在襄阳这边并非是占据了优势,吴佩孚的部队与自己的第二师都是中央军系统,兵力数量也相差无几,可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就把优劣之势拉开。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抽调部队填补孝感那边,第二师肯定是自身难保。纵然现在孝感防线已经突破,可接下来进攻汉口,只怕第一兵团、第一师、第五师会有所不济。
正因为有这些担忧,对于袁世凯的特派专使莫名其妙来询问几个月前的郑州事变,田文烈不得不感到很奇怪,也很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件事。
“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该汇报的,袁司令早先都已经汇报到北京,你到底还想知道一些什么?”田文烈很不耐烦的说道。
特派专使自然是看出了田文烈的态度,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随便找了一些借口把这件事搪塞了过去。在襄阳也就逗留了一天,他便再次启程直接返回北京。
返回到北京之后,特派专使匆匆忙来到新华宫拜见了袁世凯,将他此行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全部做了汇报。他首先汇报的自然还是正儿八经的任务,包括说服张镇芳以及与袁肃相见之后旁敲侧击询问关于国体的立场。这些汇报都是中规中矩,虽然没能得到袁肃确定的答复,不过也好在能知道袁肃依然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态度,这并非是没有一点的希望。
随后,特派专使又把他所了解到关于郑州事变的推测,告知了袁世凯。
“陛下,开封那边被软禁的大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全部是在袁司令的操作之中。他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在郑州总司令部还没有遭到袭击之前,袁司令便已经下令潜伏在这些大人居所附近的部队,执行逮捕的行动命令。”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袁世凯拧着眉头说道。
“这些都是那些大人亲口所说,郑州发生的事几乎都在袁司令的掌握之中。袁司令是故意利用司令部被袭击来当作借口,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夺权。”
“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的开口说道,“不管怎么说到底还是有人袭击了总司令部,这是不赦之罪,袁肃为了保证接下来的开战之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陛下,这未必是情有可原。包括袭击总司令部这件事,都有可能是袁司令暗中安排好的。朱大人确实不应该,可陛下您应该最了解朱大人,他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去袭击总司令部?单凭什么奇袭武汉的计划,这实在太没有说服力了。”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脸色阴晴不定。他心里很复杂,纵然自己现在积病缠身,身子骨和脑袋都不如以前那么灵光,但多年从政的经验可以很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只要看最后谁真正得益,那这其中的内幕也就一目了然了。
很显然,袁肃的的确确是最后得益人。如果说袁肃在得益之后开始我行我素,甚至打出了自己的招牌,那袁世凯当然就知道这个侄子是什么心思了。但事到如今,不管是从针对湖北的作战,还是此时此刻试探其是否能够支持帝制一事上,袁肃的表现非但没有让人失望,反而可圈可点。
毕竟北洋这边所剩无几的兵力全部在袁肃的掌握之中,袁肃要想做什么事根本不必再在乎新华宫这边的意见。甚至袁肃想要报当初被夺兵权的仇都没问题,最最起码也还能在语气和态度上表现的不配合。但袁肃非但没这么做,而且还把事情办得很好,更是表现出了对自己这个叔父的尊敬。
一念及此,他忽然露出了一丝苦笑,缓缓的说道:“我早就应该看出,这个袁肃一直都是权欲十足。从滦州到直隶,从直隶到河南,从河南到辽东,他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了他想干一番大事。而要能顺顺利利的干这番大事,必然要先消除所有阻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摄取更多的权力。”
“陛下,您到底……到底在说什么呀?”
“袁肃毕竟是咱们北洋里面新鲜的血液,这股血液迟早会代替我们这些老骨头。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完全与我们不同,更愿意去冒险,更愿意去接受、去推行新的东西,甚至更不能忍受一些顽固不化。所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袁世凯眯着眼睛,又是感叹又是感慨的说道。
“但是陛下,这件事不容小视,狼子野心,岂能不防?”
“防?呵呵,如今我已经彻彻底底成了孤寡老人,北京这边要顾及段芝泉,南方还要顾忌护国军和革命党,这会儿哪里还有心思去提防袁肃?早在之前选择由他来统帅近卫军开始,事实上我便已经没有能力在操控整个局势了。”袁世凯无奈笑着说道,他虽然显得很轻松,但眼神却仍旧流露出几分郁闷和不甘心。
“可是,那……”
“罢了。罢了。袁肃真若有异心,在这个时候他想要做什么,我们也完全没办法去阻止了。相反,他若真的还能念旧,倒是可以成为我们引虎驱狼的手柄。只是,不管最后留下的是虎是狼,无非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只希望有人能够真正可怜我这个老头子,让老头子我的心愿不至于马上就灰飞烟灭。”袁世凯深沉的说道。
近卫军在孝感一带的整顿工作展开的十分艰难,之前两个月高强度的作战,制造的损失实在太过严重。近卫军一半的兵力数量被迫下火线,前前后后一共更换了三批次的补充兵。即便如此,在战后仍然有许多部队缺员严重。
不过这一切原本就是在袁肃的预料之中,并没有什么好担心和紧张。
他在下令孝感善后整顿的命令后,马上便从后方将第一师抽调上来。事实上早在孝感两个月的作战过程中,第一兵团和第五师的第一批补充兵就是来自第一师。第一师之前是在田文烈的兼管之下,但实际上师部人仍然由滦州集团的军官把控。只是为了避免会有非议,所以在安排三路作战计划上,并没有公开抽调第一师。
第一师和第三师这些部队,基本上是被袁肃故意拆散了,做为补充兵填补到了前线。
现在孝感善后整顿,同样是继续从第一师、第三师抽调士兵,迅速的补上缺员。
被分拆的第一师、第三师也完全没有办法,除了最高指挥层被控制之外,下面基层的军官也没有权力来干涉这件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之前的旧团体、旧势力一点点瓦解。而新招募的士兵又都开始接受滦州军事集团那套训练和思想熏陶,慢慢的就更换了整个基层,上上下下完全就融入了袁肃这边的控制。
袁肃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考虑如何做好完全的整顿工作之外,同时也还在思索如何应对袁世凯的要求。从一开始他就已经想好会继续支持帝制,从而换取袁世凯在名义上的支持,但是眼下如果还要继续支持帝制,不仅要做好预防更大的北洋政治风波的准备之外,也要担心段祺瑞会不会被逼迫站到南方那伙人的立场上。
尽管按照段祺瑞的性格,断然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世事无绝对,再者袁世凯一次又一次伤了段祺瑞的心,难保段祺瑞不会一怒之下做出冲动的事情。
不仅仅如此,他现在还需要为支持帝制寻找一个很好的借口。
如今国内上上下下反对帝制的声音如火如荼,每日剧增,纵然袁肃能够预测到在击溃曹锟之后,可以控制一定程度的反对声势。但在南方的护国军和中华革命党这些人始终都最大的隐患,不仅掌握着已经有了一些规模的军队,而且还在全国各地煽风点火。
哪怕李纯有了这些表态,可只要一天不肯出兵,一天都是一件说不准的事。
现在只能说是稍微有了一些希望,毕竟李纯肯调动海军和物资来支援汉口这边,多多少少也算是表明了一些个人立场。若李纯当真是纹丝不动的话,也不会眼看汉口这边危急还要派遣一些援助过来,这就等于把自己推进嫌疑之中。既然已经有了嫌疑,那自然要一簇到底。真等到汉口这边完蛋了,江西铁定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总之,现在必须敦促江西方面尽快采取行动,哪怕只是打出旗号也好。联络方面不能怠慢,一定要让李纯知道我们汉口这边已经很危险了……不,不对,不能说是很危险,如果把我们这边的情况说得太严重的话,只怕会让他们没有信心。必须说是……就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该做的我们都已经做了,对,就这么说。”王占元连忙说道。
“没错,就这么安排。今天下午我会再去一封电文到南昌。”曹锟点着头说道。
会议室内稍微冷静了一阵,虽然现在好像有了一些希望和解决办法,但气氛仍然是低沉的缺乏活力的。每个人依然还是脸色不好。
“现在我们必须加强对汉口的防御工作,孝感一战咱们损失了不小,但是近卫军那边显然也不会好过。所以我猜测他们一时半会儿不可能立刻就杀到汉口来。我们手里还有一点手里来安排布防工作。”顿了顿之后,曹锟打破了沉默,把话题转入到正事上面。
“可是,主席,咱们现在在汉口的兵力不多,这会儿武昌那边也正在开战。只怕接下来的布防可不是那么容易了。”一名军官说道。
“军火库还有多少武器可以调度使用?”曹锟问道。
“可能还有几千支步枪吧。汉阳兵工厂那边可能还有两千到三千的存货。”负责后勤的军官连忙说道。
“把军火都集中起来,从现在开始征召武汉本地的壮丁编入队伍。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所有能征召的人都征召起来。先编足一万人再说。”曹锟果断的下达了命令。
“什么?征召武汉本地的壮丁?这……”徐良基一下子就露出了惆怅的表情。
“主席,前阵子征召壮丁已经弄得民怨四起,这会儿还要征召武汉本地的人,只怕城中的那些大户人家一定会先行反对,紧跟着其他老百姓也会闹事。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啊。”之前的那名军官忧心忡忡的说道。
“是啊,弄不好民乱发于内,到时候咱们管都不好管。”王占元也叹息的说道。
“总之,现在是危机的时刻,就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无论如何都要坚守住汉口,直到江西、陕西两省肯出兵为止。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还理会那么多做什么?不拼上这一把,咱们算是彻底满盘皆输了!”曹锟大声的说道,显得斩金截铁。
在场众人只能叹息,正如曹锟所说的那样,事情都到了这个阶段,还能有什么顾忌?这会儿最大的顾忌莫过于丢了汉口,仓皇之中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唉,也是,现在当真是到了顾不了那么多的时候了。”王占元摇着头说道。
“总之,就按照这样先去办。然后在汉口北部加强阵地防线。把能调用的物资全部调用起来,上战场上的一人一天发十块钱,擅自后撤者当场枪决。汉口是不能再退了!绝对不能再退了。”曹锟十分果决的说道。
这番话虽然算不上鼓舞,但有那么一会儿还是激烈了一些士气。但不管怎么激烈,也仅仅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对于众人来说,他们心中依然没谱儿。
与此同时,突破孝感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多少稳住了一些新华宫的政治局面。
不过即便如此,高层之间的内部矛盾却依然没有减轻。这不单单是那些被软禁在瀛台上的反帝制北洋官僚,也包括段祺瑞为首的总理派,与袁世凯为首的皇宗派之间的斗争。这份斗争从始至终都隐藏在暗地里的一面,哪怕总理派一直咄咄逼人,喧嚣叫板,但袁世凯这边仍然不敢撕破脸来跟段祺瑞对着干。
总理派与皇宗派之间所争执的主题,自然就是为了帝制和取消帝制的矛盾。
早在五月份的时候,段祺瑞计划安排在二十七日正式宣布取消帝制,甚至把发布会的细节以及邀请见证的各国时节、社会贤达,等等,全部都安排到位。不过袁世凯在夏寿康的建议之下,忽然装出病情发作,在二十五日这几天便卧床不起。医馆处自然是早就被安排好了,经过所谓的诊断和证明,确实是病情不稳,不能轻易下床走动。
段祺瑞来探望袁世凯时,袁世凯还装模作样的拉着段祺瑞的手,让段祺瑞去安排取消帝制的典礼,并说到时候即便自己不能亲自前往,仍然可以由他本人来代替主持。
事实上段祺瑞也确实有这个打算,反正发布会只是一个对外公布消息的契机,先表明了北洋政府的立场再说。可是以军事参议处和秘书处为首的一众军官,却时不时的在段祺瑞以及其他总理派面前吹风,强调在袁世凯如此病危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就怕袁世凯情绪不稳,一下子就挺不过去了。
不管怎么说,哪怕总理派中有想要争权夺利的野心家存在,可袁世凯做为近代北洋军事集团的缔造人,其中的旧情是不可能轻易跃过。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并且袁世凯身体的状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如今拖拖拉拉吊着半条命到今时今日,完全是靠着每天大量的中药和西药维持。
早先有人私底下曾打听和调查过,按照袁世凯现在每天服用药剂的量,就算能够勉强控制之前的病症,也迟早会被这些药本身所带的毒性慢慢积累,而导致身体不可能再恢复。简单的来说,袁世凯只不过是在延续已经为时不多的生命,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正因为如此,当皇宗派的那些官员们到处散播这些悲观的言论时,段祺瑞这边多少都会感到犹豫。毕竟帝制是袁世凯的夙愿,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还导致北洋走上了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但人都快死了,还计较这些做什么?倒不如让袁世凯安安心心的走,最起码也还是穿着龙袍的走,对他本人来说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正因为如此,段祺瑞最终取消了二十七日的安排。
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随着袁世凯处处表现出拖延、不配合,段祺瑞渐渐有所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也因而段祺瑞与袁世凯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第114章,北方南方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传来湖北的战事已经占据绝对上风,袁肃甚至承诺在半个月内可以攻破汉口。这个消息让新华宫内部的两派势力都有了不同反应。袁世凯自然希望能尽快安顿好华中地区的战事,顺带再拉拢袁肃站在继续拥戴帝制的立场上,只要有了袁肃的支持,段祺瑞显然是不能强迫的来采取措施,袁世凯本人也好有一个可以从容下台的台阶。
至于段祺瑞这边,同样是一副蠢蠢欲动的做派。对于袁世凯在几个月前以装病来拖延取消帝制一事,他本人是十分恼怒的。不过一方面自己始终是念及旧情,另外一方面则是也不太确定袁世凯当时是装病。袁世凯的身体状况已经是摆在眼前的实事,根本用不着再去装模作样,即便是想要拖延也根本拖延不了多久。
假如袁世凯真的很快就会病重到危急,段祺瑞还是会竭尽全力来完成袁世凯的遗愿,但是这个遗愿的程度仅仅是局限于袁世凯本人有始有终,至于在袁世凯合眼之后,北洋是绝不会再继续沉浸在帝制之中。仅此而已。
袁肃统帅大军南下镇压汉口的叛军,原本就是段祺瑞保举方才能这么顺利。所以在段祺瑞看来,袁肃理应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上,哪怕不是上下属从的关系,也绝不应该是背道相驰的关系。在收到信阳发会的电文之后,段祺瑞连发了七八封电文,一边交代攻占汉口之后的善后措施,一边要求袁肃继续留在湖北,坐镇统筹南方大局,谨防护国军会趁机作乱。
同时,段祺瑞还安排了傅良佐、曲同丰两人驻扎在河南、安徽的部队,进驻到安庆和芜湖,警惕江西的李纯会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异样的动作。段祺瑞也曾多次与李纯联络,对其晓以大义并且加以拉拢。相对江西而言,在与陕西的陆建章、陈树藩联络时,段祺瑞则直接是采取威胁的手段。
没过多久,袁世凯专门派人秘密来到河南,先到开封与张镇芳见了一面。
这位特派的专使此行目的自然不是其他,正是为了循环渐进的拉拢袁肃,以及袁肃周边的一些官僚,借此能让袁肃在拥戴帝制一事上出一份力。约见张镇芳自然是希望能让张镇芳打亲情牌,毕竟张镇芳是袁肃的老丈人,不仅如此早年对袁肃也是有一些恩情。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张镇芳与袁世凯是亲戚,又从始至终都支持帝制。由张镇芳这个枢纽来衔接到袁肃来谈及继续拥戴帝制一事,当真是最合适不过。
特派专使在开封逗留了三天,除了与张镇芳谈及袁世凯的意思,以及希望张镇芳出面跟袁肃那边沟通一下之外,他还专门去了拜会了早先被囚禁在开封的那些近卫军师长们。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对于这些遭到软禁的军官们来说,依然没有忘记当初受到的委屈,以及这段时间所忍受的枯燥和郁闷。
本来特派专使只是奉命来与这些军官们做一些安抚,顺便传达袁世凯对他们的慰问,表面上也是一种拉拢而已。但是却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次见面,让特派专使渐渐意识到这些被囚禁在开封的高级军官们,背后似乎是有一场阴谋。
不得不说,在过去的四个月时间里,唐天喜、陈光远、蔡成勋等等这些遭到软禁的高级军官,整日过得十分清散,白天可以抽大烟、听大戏,晚上还能打麻将又或者押妓,可以说是快活似神仙。远离了军政烦恼,整个人身上没有任何压力,也不用考虑什么人情世故,俨然就成了自成一体的小圈子。
但是在见到特派专员后,隐藏在心中许久的牢骚一下子还是要爆发出来。
众人纷纷指责袁肃是独断专行,不仅如此,关键在郑州发生的事变,表面上来看似乎是朱泮藻引起的,可实际上这一切都在袁肃的掌握之中。他们这些人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当初在郑州的居所大部分都被监视了,而且既然袁肃能派人监视他们,又凭什么没有提防朱泮藻?朱泮藻是死不足惜,但袁肃知情不报,故意让朱泮藻折腾,目的就是要借题发挥,找一个口实来对付他们。
他们还不断强调,自己从来都是对大皇帝陛下忠心耿耿,袁肃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袁肃自己想要独掌大权。
“看看,看看湖北那边发来的消息。作战两个月,近卫军阵亡了近一万人,受伤了四万余人,这还单单是孝感一战的伤亡统计。这袁肃是在打仗吗?这袁肃摆明的就是在搞屠杀!”
“是啊,自民国成立以来,历来作战从没有过如此巨大的伤亡。”
“就算曹锟那狗日的不是东西,但到底还是咱们北洋自家兄弟,用得着把事情闹这么大吗?自家兄弟之间做做样子就罢了,这么认真图个什么。”
“别说这些了,看看当初在辽东跟日本人打。那会儿也没打得这么狠。”
“一句话,袁肃这小子就是在搞清洗。让近卫军的兄弟死伤过半,换来的新兵就全是他袁肃一个人的了。咱们这些老家伙事后即便再回去执掌旧部,那还叫旧部吗?那还有人会听我们的吗?”
众人七嘴八舌的一通埋怨。表面上似乎都是不遗余力的埋汰袁肃,不管说这些话的人心意到底是什么,但是听这话的特派专使却不由自主的动了一些心思。
三天后,张镇芳写了一封信交给特派专使顺路带到信阳去。
张涵玲在两个月前为袁肃诞下一子,只可惜当时正是孝感作战最焦急的时候。袁肃除了电文联络了一阵之后,实在没办法抽身回开封。直到儿子满月的时候,他才勉强回了一趟开封与妻子、儿子团聚了几日。
张镇芳这次拖专使带来的信,就是找袁肃商量外孙庆祝百朝的事宜。百朝本来不是什么热门的习俗,毕竟这年头大部分人家都穷的不行,甚至连满月酒都能省则省。倒是张镇芳是一个极其守旧的人,再者家中殷实什么都不缺,自然要把所有好喜头的传统都办齐全了。除此之外,也顺带暗示了袁世凯的一些意思。
特派专使来到信阳与袁肃会晤,期间并没有提及他在开封与那些被囚禁军官们的谈话,只是公事公办的转达了袁世凯的一些慰问话,并且也旁敲侧击的询问了袁肃关于国体最终的立场。袁肃当然是猜出了袁世凯的意思,即便袁世凯没有派专使前来,自己在北京安插的眼前也早就汇报了一些相关情报。
在与袁世凯特派专使会晤过程中,袁肃故意装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同时还强调段祺瑞这段时间不止一次来了电文,交代湖北善后以及改旗易帜等等相关的事宜。不过他个人对帝制、共和的国体没有太明显的倾向,就如同之前那样,自己只在乎中央集权,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特派专使自然不好再多说什么,但最起码算是摸索到袁肃的立场,并非是一点希望都没有。随后他又告诉袁肃,希望在湖北这边大局安定下来之后,可以先回一趟京城。之所以让其回京城,只是说可能叔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堪忧,所以希望能尽快与袁肃见一面,商谈身后事的安排和相关委托。
这番话说的就好像袁世凯要找袁肃托孤一样。袁肃心里有数,袁世凯已经比历史寿命多活了半年之久,不过他在京城安排的谍报人员同样了解到,袁世凯的身体状况确实已经不行,哪怕再有多好的疗效,也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
同时,他也明白袁世凯希望自己进京最重要的并不是“托孤”,毕竟“托孤”是说不准的事情,而袁世凯现在却是对维持帝制充满了期望和寄托。
他当着特派专使的面做出了答复,自己会尽快安排时间回京。即便他本人没办法抽空,也会安排嫡系亲信先代替北上。或多或少可以先安排相关的接应工作,同时也顺便对袁世凯透露一些立场上的详细。
得到了袁肃的承诺,特派专使算是完成了此行的几个重要任务。他在信阳逗留了几日之后,便动身又前往了襄阳一趟。这一趟并不是在预先计划行程之内,只不过他有其他的事情需去寻找田文烈。从田文烈哪里了解关于当日郑州事变的一些详细内容,打消自己心头的疑惑也好,还是为回到北京能带去更多有利的消息也好,都是很有必要的。
第115章,长远打算
田文烈目前仍然在襄阳与吴佩孚纠缠不清,襄阳的战事打得远远没有孝感那么激烈,但是为了起到足够的牵制,田文烈同样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袁世凯的特派专使来到第二师司令部与田文烈见面后,循环渐进的把话题转移到几个月前发生的郑州事变上面。田文烈这段时间一直为战事焦急,虽然他没有什么硬性指标要在襄阳打出什么效果,但之前孝感那么惨重的作战多多少少影响了第二师这边。
田文烈最担心的就是孝感那边会打得太惨烈,到后面不得不从其他部队抽调援军。如今他在襄阳这边并非是占据了优势,吴佩孚的部队与自己的第二师都是中央军系统,兵力数量也相差无几,可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就把优劣之势拉开。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抽调部队填补孝感那边,第二师肯定是自身难保。纵然现在孝感防线已经突破,可接下来进攻汉口,只怕第一兵团、第一师、第五师会有所不济。
正因为有这些担忧,对于袁世凯的特派专使莫名其妙来询问几个月前的郑州事变,田文烈不得不感到很奇怪,也很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件事。
“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该汇报的,袁司令早先都已经汇报到北京,你到底还想知道一些什么?”田文烈很不耐烦的说道。
特派专使自然是看出了田文烈的态度,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随便找了一些借口把这件事搪塞了过去。在襄阳也就逗留了一天,他便再次启程直接返回北京。
返回到北京之后,特派专使匆匆忙来到新华宫拜见了袁世凯,将他此行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全部做了汇报。他首先汇报的自然还是正儿八经的任务,包括说服张镇芳以及与袁肃相见之后旁敲侧击询问关于国体的立场。这些汇报都是中规中矩,虽然没能得到袁肃确定的答复,不过也好在能知道袁肃依然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态度,这并非是没有一点的希望。
随后,特派专使又把他所了解到关于郑州事变的推测,告知了袁世凯。
“陛下,开封那边被软禁的大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全部是在袁司令的操作之中。他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在郑州总司令部还没有遭到袭击之前,袁司令便已经下令潜伏在这些大人居所附近的部队,执行逮捕的行动命令。”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袁世凯拧着眉头说道。
“这些都是那些大人亲口所说,郑州发生的事几乎都在袁司令的掌握之中。袁司令是故意利用司令部被袭击来当作借口,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夺权。”
“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的开口说道,“不管怎么说到底还是有人袭击了总司令部,这是不赦之罪,袁肃为了保证接下来的开战之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陛下,这未必是情有可原。包括袭击总司令部这件事,都有可能是袁司令暗中安排好的。朱大人确实不应该,可陛下您应该最了解朱大人,他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去袭击总司令部?单凭什么奇袭武汉的计划,这实在太没有说服力了。”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脸色阴晴不定。他心里很复杂,纵然自己现在积病缠身,身子骨和脑袋都不如以前那么灵光,但多年从政的经验可以很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只要看最后谁真正得益,那这其中的内幕也就一目了然了。
很显然,袁肃的的确确是最后得益人。如果说袁肃在得益之后开始我行我素,甚至打出了自己的招牌,那袁世凯当然就知道这个侄子是什么心思了。但事到如今,不管是从针对湖北的作战,还是此时此刻试探其是否能够支持帝制一事上,袁肃的表现非但没有让人失望,反而可圈可点。
毕竟北洋这边所剩无几的兵力全部在袁肃的掌握之中,袁肃要想做什么事根本不必再在乎新华宫这边的意见。甚至袁肃想要报当初被夺兵权的仇都没问题,最最起码也还能在语气和态度上表现的不配合。但袁肃非但没这么做,而且还把事情办得很好,更是表现出了对自己这个叔父的尊敬。
一念及此,他忽然露出了一丝苦笑,缓缓的说道:“我早就应该看出,这个袁肃一直都是权欲十足。从滦州到直隶,从直隶到河南,从河南到辽东,他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了他想干一番大事。而要能顺顺利利的干这番大事,必然要先消除所有阻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摄取更多的权力。”
“陛下,您到底……到底在说什么呀?”
“袁肃毕竟是咱们北洋里面新鲜的血液,这股血液迟早会代替我们这些老骨头。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完全与我们不同,更愿意去冒险,更愿意去接受、去推行新的东西,甚至更不能忍受一些顽固不化。所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袁世凯眯着眼睛,又是感叹又是感慨的说道。
“但是陛下,这件事不容小视,狼子野心,岂能不防?”
“防?呵呵,如今我已经彻彻底底成了孤寡老人,北京这边要顾及段芝泉,南方还要顾忌护国军和革命党,这会儿哪里还有心思去提防袁肃?早在之前选择由他来统帅近卫军开始,事实上我便已经没有能力在操控整个局势了。”袁世凯无奈笑着说道,他虽然显得很轻松,但眼神却仍旧流露出几分郁闷和不甘心。
“可是,那……”
“罢了。罢了。袁肃真若有异心,在这个时候他想要做什么,我们也完全没办法去阻止了。相反,他若真的还能念旧,倒是可以成为我们引虎驱狼的手柄。只是,不管最后留下的是虎是狼,无非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只希望有人能够真正可怜我这个老头子,让老头子我的心愿不至于马上就灰飞烟灭。”袁世凯深沉的说道。
近卫军在孝感一带的整顿工作展开的十分艰难,之前两个月高强度的作战,制造的损失实在太过严重。近卫军一半的兵力数量被迫下火线,前前后后一共更换了三批次的补充兵。即便如此,在战后仍然有许多部队缺员严重。
不过这一切原本就是在袁肃的预料之中,并没有什么好担心和紧张。
他在下令孝感善后整顿的命令后,马上便从后方将第一师抽调上来。事实上早在孝感两个月的作战过程中,第一兵团和第五师的第一批补充兵就是来自第一师。第一师之前是在田文烈的兼管之下,但实际上师部人仍然由滦州集团的军官把控。只是为了避免会有非议,所以在安排三路作战计划上,并没有公开抽调第一师。
第一师和第三师这些部队,基本上是被袁肃故意拆散了,做为补充兵填补到了前线。
现在孝感善后整顿,同样是继续从第一师、第三师抽调士兵,迅速的补上缺员。
被分拆的第一师、第三师也完全没有办法,除了最高指挥层被控制之外,下面基层的军官也没有权力来干涉这件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之前的旧团体、旧势力一点点瓦解。而新招募的士兵又都开始接受滦州军事集团那套训练和思想熏陶,慢慢的就更换了整个基层,上上下下完全就融入了袁肃这边的控制。
袁肃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考虑如何做好完全的整顿工作之外,同时也还在思索如何应对袁世凯的要求。从一开始他就已经想好会继续支持帝制,从而换取袁世凯在名义上的支持,但是眼下如果还要继续支持帝制,不仅要做好预防更大的北洋政治风波的准备之外,也要担心段祺瑞会不会被逼迫站到南方那伙人的立场上。
尽管按照段祺瑞的性格,断然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世事无绝对,再者袁世凯一次又一次伤了段祺瑞的心,难保段祺瑞不会一怒之下做出冲动的事情。
不仅仅如此,他现在还需要为支持帝制寻找一个很好的借口。
如今国内上上下下反对帝制的声音如火如荼,每日剧增,纵然袁肃能够预测到在击溃曹锟之后,可以控制一定程度的反对声势。但在南方的护国军和中华革命党这些人始终都最大的隐患,不仅掌握着已经有了一些规模的军队,而且还在全国各地煽风点火。